在滇中腹地的楚雄市西北部,九龙甸水库碧波荡漾,库尾之处,静静坐落着一个曾经饱受贫困与矛盾困扰的村落——吕合镇干田村。这里曾因水库移民导致耕地稀缺,被当地视为“困难村”,而今却“华丽转身”,成为名副其实的“甘甜村”。

近年来,吕合镇干田村秉持“强党建、优服务、聚资源”的发展理念,通过构建红梨全产业链,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实现红梨产业“量”与“质”的双提升,走出了一条“组织强、产业兴、群众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点“梨”成金 困难村成希望田。1958年,为建设九龙甸水库,干田村安置了879名水库移民。人均耕地减少至0.91亩,形成“人多地少、田瘦山薄”的艰难局面。彼时的干田村,村民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矛盾纠纷时有发生。由于常年贫困落后,干田村贴上了“困难村”的标签。
“那时候,家家户户守着几亩薄田,种点玉米、洋芋,根本难以发展。”干田村老支书谢有明感慨道。更令人揪心的是,由于缺乏产业支撑,生活困难,村民之间矛盾不断激化,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基层治理效能低下。转机出现在1984年,部分村民尝试在房前屋后种植梨树。尽管规模小、技术差,但这却为困境中的村庄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组织铸魂 党建领航产业兴。转折发生在2012年。省、州、市农科专家经过调研论证后,确定干田村为优质梨种植适宜区。村党总支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以“强党建、优服务、聚资源”为核心理念,构建“村党总支+行业协会党支部+产业链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党总支牵头成立优质梨协会,吸纳480户会员;在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设立5个功能型党小组,并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设立“党员示范园”,推动红梨种植由点到面,逐渐形成了规模效应。
“我们带着党员骨干走村串户,既算经济账又算生态账。”现任干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起和坤介绍道。通过反复调研,村“两委”制定了《干田村优质梨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的种植策略,引进了云南红梨、黄金梨、翠冠梨等新品种。同时,还建成了科技培训教室,累计开展课堂培训770余场次、田间实训1650余场次,培训人数超过2万人次,使梨果优质率从30%提升至78%。

——机制创新 全链融合塑品牌。为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难题,干田村创新组建“党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村党组织负责统筹规划,并以集体资金265万元入股公司,行业协会协调负责技术培训和服务,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和销售,公司则创建品牌、拓展销售渠道,农户以土地、劳动力或资金等形式参与入股和分红。这一模式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整合,形成了“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农带农机制。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干田村建成110个小水窖、25公里生产道路和15公里水利管线,还建成5个冷库和3条深加工生产线,开发出梨汁、梨醋等5个系列梨产品,4个梨品种获得无公害认证。通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干田红梨成功打入昆明、成都等市场,实现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管控。

——共富共享 治理增效促振兴。产业兴旺带来了治理效能的提升。如今,干田村的梨园面积已达10360亩,年产量超过7500吨,产值超2250万元,种梨户均纯收入超过4.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零增至16.7万元,其中三分之一用于村级公益事业,三分之一用于党内活动,三分之一用于投资滚动发展。如今的干田村,258户村民购置了微型车、小轿车,226户在城区买房,181户建起了小洋楼,村庄环境优美,治理井然有序,昔日的“困难村”已蜕变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我们的产业基础已经打牢,但经营模式还要不断创新。”干田村委会副主任李维燕表示。她带头种植了40多亩红梨,年收入超过10万元。此外,干田村党总支还推动成立了电商直播平台,培育出一批如“阿兰妹”等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商直播“新农人”,使梨产品通过“云端”走向全国。同时,实施“农文旅融合”工程,连续五年举办“赛梨节”“丰收节”,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有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