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资”清理工作启动以来,彝海街道锚定“摸清家底、盘活资源、提质增效”目标,通过干部下沉破局、村社联动落实、激活发展动能的三级推进机制,推动“三资”清理从“清存量”向“促增收、促发展”转变,切实厘清集体“家底”,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干部下沉破局,精准施策解难题。为破解“三资”清理中历史遗留多、核查难度大等问题,彝海街道组建“街道干部包村+村(社区)两委包户+法律顾问护航”专项工作组,推动力量下沉到村、责任落实到人。包村干部分片包干,通过“台账核查+实地丈量+群众访谈”三重方式,对集体土地、山林、闲置资产等进行“拉网式”清查,重点梳理资产确权不清、承包费拖欠、合同不规范等难点问题。工作人员逐户上门宣讲政策,指导各村(社区)建立“三资”管理台账,目前规范完善承包合同60余份,从源头堵住管理漏洞。
二是村社联动落实,多元协同聚合力。各村(社区)迅速构建“村(社区)两委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联动机制,形成全员参与“三资”清理的浓厚氛围。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火塘议事会”,明确“分类清理、公开透明”原则,仅用9天完成3处闲置校舍、17处厂房的清查登记,同步启动招租程序。大东社区创新“党员联户”模式,68名党员分片联系群众,协助完成集体耕地边界核查380亩,纠正违规占用集体土地行为4起。10个村(社区)联合开展清理工作,推动清理工作整体提质增效。目前,累计公示清理进度、资产明细等信息14次,接受群众咨询200余人次。
三是盘活资产促发展,激活乡村动能。“清存量”与“活资产、促发展”并重,将“三资”清理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各村(社区)对清理出的闲置资产因地制宜制定盘活方案。富民社区将闲置小学改造为“家门口”务工车间,带动30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大东社区整合150亩集体荒地,通过“招小商”模式,引进小微企业发展中药材、草莓等种植,实现集体年增收25万元。规范使用集体资金重点投入道路硬化、饮水改造等民生项目;规范清理后的集体资产资源用于培育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真正让集体“家底”变成群众“福利”,让“三资”清理成果惠及更多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