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 正文

大过口乡“五个振兴”齐发力 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乡镇

发表时间:2022-01-19 08:29 信息来源:大过口乡  作者:叶贵莹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大过口乡立足实际,深挖资源禀赋,将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起来,“五个振兴”齐发力,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乡镇,致力为群众打造美丽、富裕、和谐、文明的宜居家园,推动大过口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抓组织振兴增强基层凝聚力

1CA5C

强化党建引领。紧紧围绕“基层党建持续深化年”各项目标任务要求,落细落实基层党建工作重点项目清单,一体推进基层党建“六大工程”,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突破口,团结带领全乡党员干部真抓实干,把党的制度建设贯穿始终,不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为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实行党政班子成员挂包联系项目制度,把支部建在项目上,成立了大益鸡、杞岔拉村乡村振兴项目临时党支部,与项目建设村党总支结对共建,党员自觉佩戴党员党徽、亮明身份靠前服务,并设立党员先锋岗、示范岗,让党员扛起责任与担当,让党旗在项目建设现场高高飘扬。坚持高位推进。调整充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和乡长为组长,挂牌成立乡村振兴办公室,4名干部负责日常工作。制定《大过口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明确和细化目标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分管副乡长带头蹲点驻村抓项目,“一天一通报、一周一调度、一旬一研究”,确保在建项目天天有进展、周周有突破、旬旬有变样。坚持示范带动。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全力打造彝绣山乡村振兴示范点、马龙河—碧鸡河流域乡村文旅田园综合体示范带,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抓产业振兴开创发展新局面

巩固传统产业。投资200万元打造西康郎肉牛养殖专业村,培育畜牧规模养殖大户4户、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个。粮食产量达992万公斤,收购烟叶50万公斤,实现烟农收入1603万元。培强特色产业。种植魔芋13100亩(乡外种植335户7788亩),产值达1.9亿元。培育新兴产业。投资50万元建成澳洲坚果种植示范基地1个,种植澳洲坚果24亩;探索山区乡镇村集体经济新业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施桶装水项目;构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电商+基地”的产业链,搭建“一猪一码”智慧养殖平台,打造“彝乡生态黑猪”绿色品牌,建设数字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依托电商物流交易平台,探索线上线下销售模式,进行原生态黑猪精品猪肉、彝族美食、彝族刺绣等特色产品推广销售,带动人民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大过口乡“小火把战队”在楚雄市电商直播创业大赛中获得第一名成绩,荣获楚雄州电商直播创业大赛“直播创意奖”,1名主播荣获楚雄州“十佳星锐主播”奖。

——抓人才振兴激发农村新活力

突出选优配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村“两委”换届。9个村书记、主任均实现“一肩挑”,村“两委”成员年龄结构从45岁下降至41.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14人,比上一届提升15.25%;4名回引到村任职的农村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换届后选送8名村组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参加“双提升”行动。突出政治标准,拓宽发展党员途径。实施鼓励本土人才回归“引苗”、建立青年人才党支部“育苗”等措施,着重从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者、退役军人和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2021年发展12名党员。其中:35岁以下10名,占83.33%;大专以上学历3名,占25%。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按照严管厚爱、严肃活泼、严以修身、严以用权“四严”标准,党委换届后及时明确涵盖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十条”工作纪律和工作办法,同时成立乡党委政府督查室,紧盯不落实的人和事,发出督查通报27期,乡纪委开展责任主体提醒谈话26人次,干部整体作风更加务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精心部署,搭建“七类课堂”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干部精神更加饱满、状态更加积极。多方位挖掘培养,乡土人才赋能乡村振兴。依托“网格化”机制,“策略性”摸排乡土人才,建立乡土人才库、完善培养机制,培养一批实用型乡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抓牢“2021年楚雄市电商直播业务培训暨电商直播创业大赛”机遇,积极探索人才振兴新路径,选送参赛的9名电商人才被优先纳入“威楚电商创业人才”培养范围。

——抓文化振兴焕发文明新气象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底蕴,认定非遗传承人37人,加强对蚕豆田村委会九台山大方广寺的管护,启动《大过口乡志》编撰,编制完成大过口乡省级彝族生态文化保护区规划并通过省级评审,构筑了大过口乡民族文化长远发展蓝图。强化文化乐民工程。积极组织以传承保护为主题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传承和保护逐渐消逝的羊皮鼓舞、响篾、小闷笛等民间技艺,提升文艺队伍的自身素质和演出水平。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彝族文化、彝族风情、彝家美食、彝族历史优势,打造“原生态彝族文化体验旅行目的地”品牌。自主策划拍摄、推送宣传短视频2个,浏览量达17.3万人次,为乡村旅游“景”上添花。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结合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用好用活“一部手机治理通”平台,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和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全面推行“一约四会”,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抓生态振兴绘就美丽新画卷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全力守护绿水青山。以“林长制”为抓手,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实施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和森林景观利用等建设,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形成可持续的绿色产业体系。实施1000亩荒山绿化工程,查处乱砍滥伐等林政案件11起,在紫大公路及马龙河沿线种植柳树、芭蕉等护堤树3000余株。磨刀箐、大益鸡村荣获2021年省级第二批“森林乡村”称号。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乡村两级河长累计巡河500余次,开展清河行动15次,清理垃圾5.7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和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创新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包保责任网格化管理制度,抽调2名同志成立“专项办公室”,在集镇范围内“每天一督查一通报一整改、每周一调度一总结一曝光”,集镇街道环境卫生管理实现规范化、常态化、精细化。加强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加大力度整治农村污水乱流、垃圾乱堆、“假乱俗”广告乱贴等现象,新建无害化卫生户厕70座,提升改造公厕37座;投资55万元提升改造垃圾收集处理池143个,新建村级垃圾填埋场1个,投资28万元配置集镇垃圾箱,自然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农业垃圾处置率达86%以上。投资2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67盏。发动群众创建美丽庭院425户,投资90余万元建成黑纳依、彝福山、彝绣山等13个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小组。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个、州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