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街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市社区治理特点和规律,围绕搭建“创熟”平台、构筑“创熟”阵地、培育“创熟”队伍、丰富“创熟”形式等方面,深入探索“熟人社区”建设路径,畅通社区治理内循环,激活“熟人社区”治理“神经末梢”,着力破解“比邻而居而陌不相识”的现代社区治理难题。

搭建“多元联动”创熟平台,畅通邻里互动渠道。街道坚持以“协商议事”为核心,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创熟”平台,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线上,依托小组干部宣传教育微信群、“楚雄微治理”平台,居民可随时反映诉求、提出建议,社区工作人员72小时内回应办结,实现“指尖上的互动”。今年以来,“线上平台”收到上报事项、意见建议253件,已办结244件。线下,创新推行“院落议事会”“楼栋恳谈会”机制,在万家坝社区,由社区党组织牵头,邀请居民代表、物业、商户、党员等多方参与,围绕老旧小区改造、物业费调整、公共空间利用等“关键小事”共商共议,通过3轮“楼栋恳谈会”,成功动员104户居民顺利完成物业管理费缴纳,为下一步物业管理打下坚实基础,也让居民在协商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

构建“全域覆盖”创熟阵地,激活社区公共空间。街道将“创熟”理念融入社区空间打造,盘活各类闲置资源,投资95万元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2个,让居民“愿意来、留得住、能互动”。以社区党群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枢纽,增设“骑手驿站”“阅读一角”“儿童嬉戏区”等功能区,配备桌椅、茶水、书籍等设施,为居民提供休闲交流的“公共会客厅”。由街道协调鹿盛实体公司为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和微网格员提供饮用水、汽修等折扣优惠,同时鼓励辖区企业和商户开放场地支持邻里活动,形成“社区+商户”共建共享的阵地格局。
培育“多元参与”创熟队伍,凝聚共治合力。街道注重发掘本土力量,培育一支“接地气、有活力、能干事”的“创熟”队伍,让治理力量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协同”。选聘112名“楼栋长”“院落管家”,他们大多是退休党员、热心居民,熟悉邻里情况,负责日常信息收集、矛盾调解、活动组织等工作,成为社区与居民间的“连心桥”。结合居民特长,栗子园社区整合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师资力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7起,“三官一师”现场接访解答170余人次,真正做到了“大事不出社区、小事不出楼栋”。开展法治讲座101场次,受教群众1.6万人次,通过深入讲解法律知识,引导群众一起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用活用好“社区吹哨、单位报到”机制推动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参与政策宣传、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创熟”行动。

丰富“文化浸润”创熟形式,厚植睦邻情谊。街道以“文化浸润”为抓手,通过多样化活动拉近邻里距离,让“熟人文化”融入日常、深入人心。聚焦居民活动需求导向,精准把握不同年龄层、不同群体居民的文化需求,提供“点单式”服务。为老年人开设养生课堂、书画班,为青少年开设科普课、安全教育课。同时围绕传统节日、重要节点,积极组织开展写春联、“邻里节”、“包粽子”,文艺宣传宣讲进社区等活动70余场次,让城市小区里的“陌生人”社会,转变为互帮互助的“乡村情”,不断提高文化服务能力。彝海街道通过持续深化文化浸润、平台搭建、队伍建设、协同共治等多元路径,已逐步构建起“邻里相知、守望相助、共建共享”的良好生态,不仅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更让“熟人社会”的温度转化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下一步,街道将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长效机制,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活力,推动“陌邻”变“睦邻”、“睦邻”成“家人”的良性循环持续深化,让每一位居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持续收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