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过口乡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以培育文明乡风、深化文明实践、推进移风易俗、推动文化惠民、加强乡村治理、培树先进典型为重点,不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质增效。

培育文明乡风,在“敦风化俗”中塑“乡风新颜”,筑牢文明建设“思想基石”。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充分发挥“双语”志愿服务队作用,采取“理论宣讲+事迹讲解+现场互动”模式,通过“面上宣传”和“走村入户”相结合的方式,点对点上门打招呼、做宣传、强引导,不断强化群众文明自律意识,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实现从“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的转变,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今年以来,深入基层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专题宣讲、集中宣讲11场次,板凳会、火塘会、田埂会、院坝会宣传300余场次。
深化文明实践,在“志愿服务”中传“向善正能量”,汇聚文明建设“温暖力量”。发挥10支“双语”志愿服务队作用,围绕“阵地拓展+品牌提升+服务延伸”工作思路,整合乡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阵地160余处,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普法宣传”等文明实践主题活动50余场,开展“我们的节日•元旦”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共2场,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300人次、受益群众约6000人次,不断将文明实践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有效激发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推进移风易俗,在“淳朴民风”中弘“文明新风”,描绘文明建设“幸福底色”。始终把移风易俗作为全力打造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党员干部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对红白喜事定标准、限档次,减轻农村人情负担,实行红白事登记备案制度,不断促进管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推动树立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今年以来,发放宣传教育手册2000余份,深入开展“孝老爱亲”“尊崇诚信”“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等主题宣讲系列活动10场次。

推动文化惠民,在“寓教于乐”中舞“时代华章”,丰富文明建设“精神粮仓”。突出发挥文化熏陶作用,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依托传统节日和重点节日,开展“畅游马龙天地间•纵情山水忆乡愁”春节活动、“杨梅节”“火把节”“魔芋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活动5场次,每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增加群众经济收入约80万元;组织2名非遗传承人到大过口乡中心民族小学开展大三弦舞、葫芦笙传承活动,组织开展“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中秋节乡村篮球大赛(村BA)等文体活动,通过活动展现新变化、传递正能量,打造乡村文化名片;聚焦农家书屋“建、管、用”,将农家书屋打造成党员干部及群众提素质、助振兴的加油站,学党史、悟思想的新课堂,促文化、助发展的新引擎。

加强乡村治理,在“五治合一”中织“共治网络”,夯实文明建设“基本根基”。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深入推进自治、德治、法治、共治、智治“五治融合”,不断夯实治理基础、凝聚治理合力、提升治理效能。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抓实“网格、责任、监管、巡查”四个全域覆盖,建成乡法律服务工作站和村级工作站10个,配备法治副村长9名,坚持矛盾纠纷“一周一分析一研判一报告、一月两回访”制度,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民族矛盾不激化”的“三不”目标。强化村民自治,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将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管护、公共设施维护等写入村规民约,成立以党员为组长的服务队206支,“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引导破除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切实提升群众文明素质。

培树先进典型,在“春风化雨”中扬“和谐正气”,引领文明建设“时代风尚”。坚持示范培育、成风化人,持续抓好先进典型选树推荐工作,大益鸡彝绣山村被评选为“省级文明村”、磨刀箐村、力白所村被评选为“州级文明村”,6个村被评选为“市级文明村”,2024年开展“文明村”“文明小组”“文明户”评选,乡级评选“文明小组”20个、“文明户”273户、“星级文明户”45户,选树推荐绿色家庭1户、最美家庭1户、健康好妈妈6名、巾帼致富带头人2名、道德模范1名。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群众对标看齐,自觉成为移风易俗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