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 正文

楚雄市建设和美乡村  留住乡韵乡愁 系统推进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3-03-24 08:14 信息来源:楚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信息》第5期    作者:市乡村振兴局 王保江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近年来,楚雄市紧扣全省“3815”战略和全州“十百千”创建要求,把激发活力、留住乡韵乡愁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打出抓规划、补短板、强基础、重服务、聚动能“组合拳”,成功打造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可复制”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不断增强乡村魅力,有效提升发展活力,其经验做法在2023年3月9日全州乡村振兴局长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

(一)坚持规划统领,为乡村建设“塑形”。一是坚持区域统筹。整合市属部门和规划设计院力量,深入开展“百名设计师进村(社区)”活动,确保各乡镇、村(社区)均有1名乡村规划师、1名专业技术人员分片包保、跟踪指导。二是分类推进实施。聚焦村落和特色风貌保护,动员1663名了解村情、熟悉政策的党员干部回乡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提升乡村亮点、彰显乡村风韵。三是发动群众参与。扎实开展分类培训、入户走访,动员有能力群众参与乡村规划,让乡村成为群众乡愁的“栖息地”、发展的“聚宝盆”。目前,全市已编制完成村庄规划110个,占编制总量的80.88%,剩余26个计划2023年全部实施完成。

(二)补齐弱项短板,为乡村发展“壮体”。一是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立足市域特点,按照城乡镇抓龙头、坝区乡镇抓特色、山区乡镇抓基地的思路,推动全市产业抱团取暖、错位发展。目前,已建成各类产业基地138.9万亩,培育州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83家,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通过验收,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社区)达83.77%。吕合镇入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大过口乡上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二是拓宽乡村人才储备。全面推进实施“八个一百”人才建设工和产业急需人才引进、产业人才培养、园区人才汇聚、卓越企业家培养“四大工程”、“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先后培训农村技能人才51200余人,储备农村后备干部312名,回引农村优秀人才130名,彝乡英才、威楚英才全覆盖帮扶全市154个村(社区)。

(三)建强发展基础,为乡村建设“蓄能”。一是提升项目库建管效能。聚焦乡村建设重点,排查、筛选431个优质重点项目进入项目库,组织实施201个,实现资产收益185万余元。二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紧盯美丽家园目标,建成村庄垃圾收集设施4042个,打造美丽村庄32个,自然村全部达到人居环境I档标准。2022年,楚雄市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三是提升乡村建设质量。持续推进农村道路、信息通信、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7019.7公里,154个行政村公路硬化率、通客车率均达100%。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91%。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总投资2.54亿元的2021至2023年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已建成饮水工程1596件,农村危房实现动态清零。

(四)提升服务效能,为乡村建设“提质”。一是民生保障更加完善。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农村养老、教育、医疗等弱项短板问题,投资5.57亿元的83个教育提升项目已完工39个,乡镇卫生院100%达到国家基本、省甲标准,标准化卫生室达142个。15个乡镇敬老院、43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面投入使用。二是乡村服务更加快捷。加强基层治理网格建设,由4607个基层治理网格组成五级网络治理体系。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全程网办率达98%和80%以上,超过80项事项可在乡镇办结。154个村(社区)全部建有网培学校,投资4500万元建成“楚雄教育云平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五)厚植发展动能,为乡村建设“聚力”。一是挖掘乡土乡韵,留住乡情乡味。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势而建,全面激发乡村魅力。紫溪镇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子午镇云龙村、鹿城镇大东社区评为省级“精品村”,鹿城镇吉乐村委会石头田等19个村小组被评为省级“美丽村庄”。二是创新乡村业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引入市场主体、实行政企(村企)联合,推进乡村业态创新,做深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紫金村、冷水百草花村等一批生态旅游村,东华小伍排、东瓜陈家冲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大过口魔芋节、西舍路镇核桃节等一批特色文旅品牌,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是开展评选活动,提升文明乡风。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目标,推进主题社区、主题村寨打造,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评选,运用红黑榜、积分制、美丽庭院评比等活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