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紧扣乡村振兴时代课题,以建设乡村产业服务社为突破口,探索形成“组织嵌在产业上、服务送到家门口、增收联在机制里”的实践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平台赋能、共建共享的乡村现代化创新之路。
——链上筑组织,一线聚合力。楚雄市推动“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服务链、群众富在增收链”,构建“党建联建+产业联盟”双轮驱动机制。以苍岭镇为试点,建立“镇党委—村党组织—产业服务社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通过联席会议制度链接三大园区、十余家企业,实现组织共建、决策共商、资源共享,使党组织成为凝聚发展合力的“红色引擎”。
——数智减跑腿,服务“零距离”。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综合体,借鉴成都“社企联动”模式,集成“云上就业”智能匹配、“中央厨房”集中配餐、工人公寓“拎包入住”、便民服务“一窗受理”等功能。平台注册用户超2000人,日均提供配餐500余份,74名产业工人实现“安居乐业”。通过数字赋能,变“人找岗”为“岗找人”,推动就业服务从“碎片化”向“一站式”升级,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五金”联增收,增收拓渠道。创新“租金+薪金+酬金+股金+基金”五金联动增收模式,构建可持续利益联结机制。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入园务工得薪金、劳务服务得酬金、合作经营得股金,村集体从服务收益中提取20%用于发展,并设立占收益5%的乡村振兴基金反哺公益。此机制已带动300余名群众月均增收3000元以上,形成“企业增效、集体增积累、群众增收”三方共赢局面。
——“三圈”融产城,宜居留人才。围绕“产城人”深度融合,规划建设“五分钟生活圈、一刻钟就业圈、半小时休闲圈”,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社区营造理念,打造“上班有薪酬、下班有服务、休闲有去处”的现代化产业社区。通过配套建设工人公寓、餐饮中心、休闲微环线,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让产业工人“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