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强州府”行动任务,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立足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推动城市治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
——力量下沉,服务前移,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楚雄市综合执法局积极探索“城管进社区”模式,推动管理服务向基层延伸,力求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目前,已在建成区以网格为单位,向29个社区派驻执法队员,并率先在彝人古镇、福塔等5个社区试点设立“城管工作站”,有效统筹协调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职能单位力量下沉社区,开展常态化巡查、管理与服务,为全域推广积累了实践经验。通过举办“市民城管体验日”等活动,广泛吸纳居民代表、志愿者参与辅助管理和文明劝导。例如,在永安社区成功引导设立3处便民疏导点,累计规范经营行为350余起。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结合“法治进社区”专项行动,组织开展普法宣讲35场,对兆顺第一城广场等18个重点区域的临时摊点进行规范清理,累计整治各类违法行为1.4万件,使城管服务深度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整合优化,提质增速,实现审批服务“一站办理”。结合“市区一体”改革,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聚焦提升政务服务效率,重点从事项整合与时限压缩两方面入手,优化审批服务。通过系统梳理,将城市管理领域涉及的7类许可事项、27项具体审批内容,打破分散办理传统,纳入统一服务体系集中办理。群众高频办理的户外广告设置、临时占道经营等审批事项均实现“一站式”服务,有效解决了“多头跑”问题。通过优化流程、精简环节、减少材料等举措,大幅压缩审批时限,将原需7个工作日的审批事项平均办结时间缩短至5个工作日以内,部分简易事项可实现即时办结,审批服务质效显著提升。
——源头管控,智慧赋能,构建闭环管理“高效链条”。在施工围挡管理方面,构建了动态化、全覆盖的排查监管机制,按照“拆除、规范、提升”思路,集中整治违规、破损、围而不建及标准不一的围挡,完成282处、共计16.4万平方米围挡的整改提升,依法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围挡76处,整改率达100%。严格执行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管控标准,依托智慧化监管手段,形成“源头严防、途中严管、末端严控”的闭环治理模式,实现了渣土运输车辆智能终端全覆盖,GPS定位装置安装率与在线率均达100%。累计规范工地出入口及路面卫生836起,规范未密闭运输车辆11530起。以“洁净城市”长效管理机制为导向,推进环卫作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行“机械化洗扫+精细化洒水降尘”模式,创新构建“1+3+5+N”智慧网格体系,强化网格员现场处置能力,形成“发现—处置—反馈”高效闭环,累计办理处置城市管理相关案件线索960条。
——转变理念,锤炼内功,展现执法队伍“全新风貌”。深入践行“721”工作法(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推动工作理念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从末端执法向源头治理延伸。通过持续深化“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借鉴部队纪律锤炼作风、学习公安提升处置效能、对标法院规范程序证据,着力打造有深度、有温度的服务型执法队伍。常态化开展岗位练兵,采用系统理论学习、案例剖析、模拟演练、现场教学等多种培训方式,实现工作作风、纪律作风和工作方式的积极转变。构建案件质量自主提升机制,将案卷评查、问题反馈与业务指导相结合,系统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标准体系建设。依托行政执法指挥调度平台,实现简易程序案件线上办理,形成“信息采集、调度派遣、事件处理、跟踪核查、评价结案”的全周期闭环管理,执法效能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