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楚雄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质能源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团队,在东华镇、子午镇开展主要农作物草谷比与秸秆可收集系数监测采样工作,通过科学实测获取精准数据,为秸秆综合利用及绿色循环农业发展筑牢数据根基。

在采样现场,技术人员严格遵循监测规范,采用“五点法”布设采样点位,对1平方米范围内植株进行整株收割,同步记录株高、割茬高度等基础信息。收割后的样本将依次经过阴干、脱粒、标准化制备等流程,精确测定秸秆与籽粒的重量及含水量,同时重点核查机械收获过程中的枝叶损失率等参数,以“田间实测+参数核验”双重机制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作为测算区域秸秆资源总量、制定综合利用方案的关键前提,草谷比指农作物单位面积秸秆产量与籽粒产量的比值,可收集系数则是实际可利用秸秆量与理论资源量的比例。此次监测聚焦楚雄市玉米、水稻等主栽作物,结合全市种植分布特征,在东华镇、子午镇选取典型地块作为采样点,确保数据覆盖不同种植模式与收获方式,全面反映区域秸秆资源情况。

据悉,楚雄市是2025年全省楚雄州内唯一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县,为顺利达成项目建设目标,自2025年4月起,市农业农村局便邀请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质能源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团队开展小春农作物秸秆核心参数监测工作。通过科学测定草谷比与可收集系数,结合农作物产量数据,能够精准计算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与可收集量,这对楚雄市优化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完善收储运体系,以及提升土壤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