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市聚焦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率先在全州启动融媒体中心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工作,坚持以党建引领“改革破局”,推动媒体“融合蝶变”。市融媒体中心党支部积极探索在体制机制创新、经营模式转型、技术赋能生产、人才队伍锻造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成功实现“强健主流阵地”与“拓展综合服务”双赢,蹚出一条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改革案例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媒体融合发展典型案例提名。
——党建引领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政策保障强根基,充分发挥党支部统筹协调作用,以“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政策支持,市级财政全额保障在编人员基本工资、办公运维经费及合同制聘用人员基本工资。结构重组优效能,以“党建+业务”为导向,完成7个部室职能整合,实现保障、传统业务与新媒体采编力量优化配置,成功实施“双向选择”竞岗,有效盘活人力资源。绩效激励精准驱动,建立分类(管理服务/生产)、分层(基础/增量)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基础工资体现工作保障、绩效工资体现工作数量(任务量)、绩效奖励体现工作质量“三合一”考核法,党员带头有效破除“大锅饭”,激发全员积极性。

——党建赋能经营模式转型,开辟创收新路径。“党建+品牌”双融双促,中心党支部牵头打造“媒体+N”模式,成功运营节庆、赛事、展会、直播电商等数十项活动,如子午油菜花海艺术节、中山茶花节、网络主持人大赛、鹿城小学啦啦操大赛、全省中小学生课文诵读大赛(楚雄选区)等大型活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党建+服务”多元创收,在坚守新闻宣传主责主业基础上,党员骨干带头拓展联办协办栏目、广告发布、专题片/形象片/短视频制作(如“浪漫花都”系列爆款)、H5开发、直播等服务,专业能力高效转化市场价值与服务效能。“党建+治理”智慧赋能,聚焦乡村振兴,建成智慧广电乡村治理平台,成为全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的试点项目,开设“媒体问政”节目,推出“强州府 看楚雄”专栏,服务基层治理,彰显党媒担当。

——党建驱动技术升级,智慧转型走在前列。AI应用领跑前列,2025年3月率先在全州推出AI数字人虚拟主播,应用于《楚雄市新闻》及新媒体短视频生产。AI制作新闻节目占比71%,短视频配音占比20%,新闻日产量提升30%,突发新闻响应速度压缩至分钟级,人力成本降低40%。流程优化释放产能,优化“中央厨房”采编播发流程,实现“一次采集、多元传播”。应急广播实现节目化,开设9个栏目,在政策宣讲、信息服务、防汛救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筑牢“应急广播安全网”,2025年上半年播发信息1665条次。

——党建统领综合效益提升,融媒价值充分彰显。传播力影响力跃升。2025年火把节海内外曝光15.31亿次,2025年5月楚雄第一届国际花卉展,“楚花之夜”直播15.2万人次,话题曝光1200万次。围绕“花超”“楚马”“火把节”,密集发布短视频161条,总播放量439万。爆款内容频出,《村超全国赛云南赛区非遗秀》单一账号单条浏览量突破“100万+”,2025火把节“祭火大典”直播融媒体中心平台单场在线观看人数61万+。社会效益成果丰硕,荣获省级“传播力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效益评价“优秀”“楚雄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集体”,体制机制改革案例获评省、州级优秀典型,提名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典型。

——党建引领汇聚融媒英才,强基赋能推动发展。聚焦“引、育、用、留”全链条,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融媒铁军。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坚持线上线下、内训外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选派党员骨干和业务尖子参加“智慧广电”“记者之家”等培训项目,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编前会、干部职工会等平台,开展常态化、针对性学习研讨。优先选派播音员、骨干记者、主持人、技术骨干参加复旦大学乡村振兴专题班、全国县级融媒骨干培训班等脱产培训班。启动“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选派潜力年轻干部赴州融媒体中心进行为期1年脱产研修,选派优秀党员职工参与乡村振兴等全市重点工作。拓宽引才育才渠道,与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楚雄师院等高校合作,年均接收40余名实习生,提前储备生源。举办“短视频创作大赛”“网络主持人大赛”等活动,发掘社会面新媒体人才,吸纳优秀选手参与重点项目。积极向上级推荐优秀人才,2名专业技术人员入选州级新媒体人才库,1名入选州级“兴楚文体人才”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