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 正文

楚雄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主要做法

发表时间:2025-07-22 08:30 信息来源:楚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信息专报》第21期   作者:市农业农村局 高自兰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楚雄市始终将高素质农民培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坚持“人才兴农、科技强农”目标,围绕“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主线,统筹资源、创新机制、精准施策,全力构建“全域覆盖、全链融合、全程服务”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和“理论教学在课堂、技能实训在田间、成果转化在产业”的立体化培育网络,在农业农村人才培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一、构建“一盘棋”培育体系

坚持将高素质农民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建立“市委统筹、部门协同、乡村联动”的工作机制和“市级统筹、部门联动、乡村落实”的责任体系。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育年度行动计划》,明确将粮油稳产保供、特色产业升级等重点工作纳入培育方向。将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整合人社、组织、科协、团委、妇联等部门培训资源,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特色产业专项培训+创业创新孵化”培育体系。按照《楚雄市人才储备库建设管理办法》,结合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和粮经作物种植能手和养殖能手“两个一百”人才库,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分类及认定标准》,鼓励在外楚雄籍人才带技术、带成果、带经验、带团队回乡创业发展,突出农村“头雁”“田秀才”培养,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市共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4384名(其中:生产型人员21700名、经营型人员660名、技能服务型人员7710名、技能带动型人员3724名、社会服务人员590名),占农村从业人口的17.48%。培养粮经作物种植能手和养殖能手662名,其中:粮经作物种植能手308名、养殖能手354名。认定乡村工匠81人(其中:省级乡村工匠1人、州级乡村工匠6人、县级乡村工匠74人)。培育高素质农民2306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养43名;培养农村后备干部522名,回引农村优秀人才183名,青年专业人才引进5名。荣获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名、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1名、楚雄州“兴楚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名。

二、打造“三位一体”资源矩阵

(一)基地网络全域覆盖建成“1+4+N”实训体系:以84个农业实训基地为核心,整合117个党员实训基地、57个科普示范基地、4个职业院校教学点、10个龙头企业、5个农民田间学校和36个农业经营主体实践基地,打造半天现场教学培训圈。紫金村委会获省级科普示范基地。近日,绿巨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获“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殊荣。

(二)师资力量多元融合建立499人师资库,其中: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农业技术专家145人(含技术专家团队9人)占比29.1%,致富带头人113人占比22.7%,产业带头人92人占比18.4%,乡村工匠81人占比16.2%,职业院校教师26人占比5.2%、省州科研院所技术专家团队31人占比6.2%、行业部门骨干11人占比2.2%。遴选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彭程、州长创业奖王兴平、市长创业奖钟洁琼等13名“金牌讲师”。

(三)产教训融合纵深发展组织43名“头雁”学员与培训学员结对。积极吸纳社会资源,鼓励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参与到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来。2024年以来,组织307批次1.1万人次到党员实训基地开展培训,外地来实地参观学习交流154批次4200余人次。吕合镇世勤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田间学校+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训农机手、植保员300余人次,推动水稻单产提升12%。在全市推广“集中授课+基地实操+创业孵化”三段式教学,学员创业成功率达68%。如:学员张镭韬通过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后,创办楚雄市一品重楼种植基地,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出重楼牙膏投放市场,现年销售额200万元以上。

三、实施“三精”培育路径

)精准遴选对象。通过“农户申报、村级推荐、乡镇初审、市级审核”四级筛选机制,聚焦粮油生产、农机作业、农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建立“学员库+需求库”。

)精准匹配需求。坚持“产业需要什么、农民缺什么、培训就补什么”,围绕粮油稳产保供、特色产业升级、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开设专题班,按需组建“专家团+土专家+新农人”复合型师资队伍,精准配置师资。如:针对子午镇油菜花节文旅小镇、新村中药材小镇、西舍路有机农产品小镇建设,开展油菜种植、中药材种植、有机水果栽培等专题培训,让培训内容更贴合农民实际需求。

(三)精准设置程。严格把关综合素养课教材和师资,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三农”政策、农业政策法规等纳入必修课。建立“1+3+N”课程模块(“1”即思想政治与政策法规必修课;“3”即种植技术、数字农业、经营管理三大核心模块;“N”即中药材栽培、智慧农机等12项特色产业课程),开设“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实践操作”三类课程,推动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四、推行“三融合”培育机制

立足“一村一品”发展需求,构建“课堂教学+基地实训+产业服务”培育链条,推行“产教融合、赛训融合、帮带融合”培育机制,强化跟班指导。组织召开培训机构座谈培训会、业务指导会,开展师资培训班和信息系统等业务培训班。农业农村部门采取“全过程”“全流程”“陪伴式”跟班指导,狠抓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质量提升。

)产教融合。联合鲜花小镇、水果小镇等特色产业园,开设“理论+实操+观摩”场景化产业课堂,围绕粮油、畜牧、果蔬等主导产业,场景教学、实训解惑。

)赛训结合。通过举办农业技能大赛、科技下乡等活动,拓展培训实效。彝运猕猴桃获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云南赛区三等奖,林鑫蛋鸡养殖场获“创翼云南”创业创新大赛市一等奖、州二等奖。吕合干田创设“丰收节红梨品鉴会”、大过口乡举办“魔芋王”评比大赛等。通过技能大赛,激发农民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农函大每年1500人的培训,定期为农民传授种养殖管理等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

帮带融合。建立“1名农技员+5名学员”跟踪回访结对机制,通过对学员的跟踪回访,2024年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35个,促成产销对接项目23个。充分发挥产业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传帮带”机制,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村”的辐射效应,推动先进技术和模式的普及应用。如:大过口乡丹衡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当地魔芋资源,创建“楚魔香”品牌休闲食品,产品覆盖湖北、四川、广州等地,产值10万余元;大地基乡学员董建武通过电商运营培训,创建陆加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年销售额突破1600万元,带动周边6个乡镇发展电商,电商从业户户均增收6万元,累计帮助农民增收3000万元以上,带动426户脱贫户参与电商创业。

五、培育成果赋能乡村振兴“三提升”

(一)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培育了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涌现出一批产业发展带头能人新生力量,产业发展百花齐放,催生和带动了一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青年学员在数字农业领域大展身手,以楚雄市兴蕴枇杷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创办人王兴平为代表的青年学员,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后,依托当地资源,发展枇杷产业,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让小小枇杷成为致富的“金果果”。培育出以吕合镇种粮大户周世勤为代表的产业带头人17名,建成优质水稻、高原果蔬等4个万亩产业基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以来,全市新增农民合作社112家、家庭农场55个,三产融合度提升至65%。建成优质粮油基地1.2万亩、特色果蔬基地2.4万亩。如:子午镇以口夸村在学员丁忠俊带领下,打造“农文旅+非遗”融合示范村,年接待游客1.1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益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跨区作业服务队,年作业面积超8万亩,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00元(栽种和收割时成本降低)。八角镇国荣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沃柑种植600多亩,周边务工村民每户增加收入4000元。紫溪镇紫金林果专业合作社,有12人获评省级种植能手,有4户农户通过林果产业和农家乐经营最高年收入已达8万至12万元,2024年合作社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突破10万元。2024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0元,同比增长6.2%,高素质农民带动增收贡献率超过40%。

(二)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将高素质农民培育与“十全十美”示范村创建结合,培训农村改厕技术员、集体资产管理员等,推动90%的行政村建立“积分制”治理模式。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带动美丽休闲乡村在农文旅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带领村民建设“十全十美”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庄品质,实现了农村美、农民富。

(三)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将基层治理纳入培训必修课,培育村级事务管理人才1540人,高素质农民积极参与,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过口乡通过“法律明白人”专项培训,实现矛盾纠纷村级化解率提升至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