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关键时期,楚雄市牢牢把握城市发展规律,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在“强州府”战略引领下,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实现深刻变革。
——治理模式转型,以“绣花功夫”推动系统重构。面对传统治理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局,楚雄市推动治理理念与方式根本转变。通过制定《深化州市共驻共建共管推进楚雄市精细化高水平城市管理工作方案》及13个配套细则,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共驻共建共管网格责任体系。该体系创新整合州、市两级资源,32名处级干部、27家州级单位、35家市级单位共同挂包42个片区、249个网格,还抽调20名精干力量组建“强州府”工作专班,形成“州市一体、条块协同”的治理新格局。针对城市管理顽瘴痼疾,统筹开展“八整治一规范一提升”专项行动,累计曝光违法行为143起,整治乱搭乱建、乱摆乱占3.6万起、餐饮油烟污染187起,彰显治理的韧性与决心。
——智慧赋能治理,以“一网统管”提升响应效能。自主研发“楚雄微智理”平台,集成诉求办理、事件上报等12大板块20余项功能,通过布设2万个二维码实现“扫码即报”,将2.7万个微网格连成一体,确保市民诉求“一键直达”。建立“问题发现—上报—处置—反馈”闭环机制,践行“简单问题1小时解决、一般问题3天破解、复杂问题7天攻克”的效率标准,构建“接诉即办、办必有果”的快速响应体系。平台上线以来,累计处理问题702个,实现响应率100%、办结率超94%。目前,楚雄市以“智慧城管”指挥中心为枢纽,加快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借助高位鹰眼等智能感知设备,融合综合行政执法、公安等多部门数据资源,稳步迈向“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目标,数字化转型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应急体系建设,以“党建+执法”筑牢安全防线。创新探索“党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1234’”工作法,有效破解基层应急管理“人少、质弱”难题。按照“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思路,统一配备执法装备,保障执法经费,常态化开展专业培训,全市33名应急专业人才实现100%持证上岗。创新采用“编内+编外”模式,整合乡镇基层力量建成16支335人的应急救援队伍,集抢险、救援、巡防、服务、宣传“五队一体”功能于一身,实现全市15个乡镇(街道)全覆盖。这些队伍已执行重大活动应急保障77次1141人、应急救援处置291次2909人,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建筑垃圾管理,以“六个百分百”形成监管闭环。针对渣土运输和城市建筑垃圾管理难题,楚雄市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强化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监管。通过构建集中管理、统一处置,规范审批、有序转运,严格执法、强化查处的治理格局,形成城市建筑垃圾管理闭环。截至目前,累计巡查在建工地2430次、偷倒高发点位5139次,规范工地出入口及路面卫生586起。在散装货物运输监管方面,规范车辆9428起,查处违法运输478起,办理一般案件141起,建筑垃圾规范处置率提升至95%。同时,积极推进散装货物运输车辆在线监管系统建设,以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
——环境品质提升,以匠心打造洁净城市。楚雄市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无缝衔接”的精细化环卫机制,全面推行“水洗路面、机械清扫、洒水降尘”作业模式。按每人8000平方米标准配备保洁人员,确保每日保洁时间不少于16小时,重点路段清扫率达100%,道路机械清扫率8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置率保持达100%。在设施维护方面,加强公厕和洗手台管理,落实“一人一厕”制度和“八有八无”要求,今年维修更换公厕设施1209件、更新果皮箱及垃圾桶612只。充分利用凌晨时段开展“冲洗+洗扫”多车联合作业,对机扫薄弱部位进行全方位冲刷,确保道路“路面见本色”,以匠心打造洁净城市。
随着治理创新的深入推进,楚雄市正以“绣花功夫”精心雕琢城市品质,一座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威楚大地上加速崛起,为推进“强州府”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治理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