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大地基乡位于楚雄市西南部,处哀牢山余脉,距市府鹿城90千米,东与子午镇、双柏县妥甸镇隔马龙河相望,南与双柏县独田乡相邻,西与新村镇毗邻,北与大过口乡、东华镇接壤。
【行政区划】全乡辖大地基、水卷槽、中邑舍、者力、腊脚、红卫桥6个村委会,134个村民小组,335个自然村。国土面积387.4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5991亩,其中水田7270亩占45.46%,旱地8721亩占54.54%,人均耕地面积1.45亩。
【人口民族】2023年,大地基乡有常住农户2625户,总人口11039人,辖区共有汉、彝、苗、回、白、壮、哈尼、纳西、普米、佤1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043人,占总人口的27.57%,汉族人口7996人,占总人口的72.43%。
【自然概况】大地基乡以山地为主,立体气候显著,境内最高海拔2671米(白竹山),最低海拔702米(小黑江),共有9条河流,林地面积51.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7.23%,年均降雨量800毫米,平均气温18℃。
【资源特产】大地基乡境内白依河、马龙河、邑舍河、礼舍江穿境而过,既有低热河谷的美丽风光,又有群山叠翠的壮阔景观,更有一山四季、寒暑同至的自然神奇。盛产粮烟、核桃、茶叶、魔芋、野生菌、中药材、冬早蔬菜、热带水果、黑山羊等生态优质特色产品,依托马龙河流域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马龙河流域“竹子成线、芭蕉成林、榕树成景、果蔬成片、道路成网”美丽长廊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地基乡全面抓好果蔬产业发展、村庄绿化、公路建设、河道治理、土地开发、文化挖掘、水利建设、生态保护、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十项重点工作于一体的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红卫桥村生态美食谷、嬉水漂流谷、水果飘香谷、漫步休闲谷、农耕体验谷“五谷”建设取得新进展,马龙河流域逐步成为全乡、全市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和先行区。
【经济状况】2023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5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00.52%;向上争资289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03.21%;固定资产投资6.33亿元,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05.50%;招商引资2.82亿元,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12.90%;多渠道化解2016年以来易地扶贫搬迁水利项目、敬老院建设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历史债务831.21万元。完成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3334亩,粮食产量7348吨;完成95.60万公斤烟叶生产收购任务,实现烟农收入3338.83万元,税收667.80万元。共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55.45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1.70万元,惠及农户2645户。抓实抓牢畜牧产业发展,做好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工作。完成2023年畜牧业发展任务,其中肉牛存栏4307头、出栏2407头;黑山羊存栏21111只、出栏19899只;生猪存栏17534头,出栏18190头;家禽存栏149628羽,出栏175636羽;全乡肉类产量达2435吨。全乡有核桃8.40万亩,黄精、重楼等中药材4512亩,芒果、褚橙、人参果等特色水果1650亩,茶叶1750亩,贡菜、魔芋、青苞谷等特色蔬菜5000余亩。中邑舍村的“楚彝银毫”品牌茶叶、红卫桥村的有机芒果被纳入2023年云南省“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目录。
【教科文卫】深入推进医共体建设,楚雄市紧密型医共体大地基乡分院正式挂牌成立,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见效,为乡村两级群众减免费用172万元。持续巩固省级卫生乡镇的创建成果,成功通过省级卫生乡镇复评。有序推进中小学一体化办学,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深入开展,营养餐补助政策、贫困资助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考核实现争先晋位。中考成绩稳中有升,普高入学率达68.12%,成绩在山区乡镇中位居前列。投资14万元完成大地基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提升改造,乡村两级利用“我们的节日”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90场次,成功举办春节、五一等文化旅游活动10场次,文化体育活动10场次,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人。
【社会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完备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全乡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98%以上,医保报销率达100%,发放养老保险待遇资金1869人312.58万元、丧葬抚恤资金149人30.81万元。发放临时救助、低保、特困供养等救助资金207.57万元,发放80至99周岁老人保健补助7.66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3.34万元,发放退役军人重点优抚对象补助资金73.70万元,发放奖励扶助金、特别扶助金、独生子女奖学金、一次性生育补贴、育儿补贴等计划生育政策资金60.59万元。
【乡村振兴】认真落实“一平台三机制”,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完成369户1447名脱贫人口、65户198人的三类对象的信息核查,摸清年人均纯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1户3人的信息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帮扶措施,做到账实相符、措施对应。发放脱贫人口乡村公益性岗位补贴23人22.08万元,发放产业发展政府贴息贷款79户386.20万元,发放跨省务工交通补贴122人8.62万元,发放春季和秋季学期“雨露计划”和“东西协作”补助资金18.10万元。实施低收入家庭农村危房抗震改造6户,补助资金9万元。认真落实好就业帮扶措施,累计转移脱贫劳动力1039人。全乡脱贫户及监测户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0.92%。
【生态文明】着力治污染、筑屏障,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河库管理,常态化开展“清河行动”和河道生态保护,全年开展“清河行动”22次,清理沿岸垃圾20余吨,整治影响行洪坑塘2.46亩,拆除临河房屋486平方米。压实乡村组户四级林长责任,全年共开展巡林96次,持续抓好森林防火和林政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偷拉盗运、乱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全年共处理涉林违法案件6件,完成森林督查卫片执法图斑核实整改20个,实施低效林改造核桃复壮项目3050亩,全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栽种苗木11000余株,扎实推进公益林优化工作,完成国家级省级公益林修编165981亩,发放补助资金93.73万元。
【基层治理】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尊法、学法、用法、守法,进一步规范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完善政府议事规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使用权力、履行职责,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乡党委请示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乡人大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办理12345政府热线16件,扎实推进6个重点领域的基层政务公开,始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