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地基乡多措并举,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贯穿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全过程,紧扣乡情实际,对照创建工作目标,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落细落实任务指标,一体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和乡村振兴工作。
坚持“民族团结+产业振兴”相融合,提升发展水平,铸牢民族团结进步根基。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秉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把推动产业发展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认真落实《楚雄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帮扶专项行动方案》,围绕“巩固拓展产业发展全覆盖、项目支持全覆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覆盖及政策扶持全覆盖”要求,在巩固粮食生产和烤烟支柱产业的同时,结合大地基乡海拔高差大、低热河谷与冷寒高山寒暑同至的立体气候,以及林业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等特点,通过基地示范、龙头企业带动、种养大户培育,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全乡发展种植核桃8万亩、黄精等中药材4100亩、芒果等特色水果700亩、茶叶1750亩、冬早蔬菜1500亩、小黄姜500亩,养殖黑山羊1.94万只、存栏肉牛3600余头、生猪1.47万头、家禽12.3万羽,202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提高1033元,红卫桥村已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新热点。
坚持“民族团结+文化振兴”相融合,推动智志双扶,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并重、扶智与扶志并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大力倡导“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念,促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提升。发挥乡村干部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作用,深入开展“四万三进”活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扎实开展“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学习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感恩、公德、小康”三项群众教育,引导教育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积极开展“民族政策大家学”“民族团结进步大家讲”“民生实事大家办”活动和以“一条主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各族群众平等共处、守望相助、和衷共济、齐心向党,不断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实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依托“1+6”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文明礼仪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建立了卫生日等制度,完善了村组“一约四会”制度,不断提升群众的文明道德素质,大地基乡先后获得省级卫生乡镇和州级文明村镇等殊荣。
坚持“民族团结+人才振兴”相融合,培养各族人才,激发民族团结进步内力。树牢“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这一理念,加强对少数民族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训力度,大力培养乡村振兴的人才骨干,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的主心骨力量,不断激发群众奔向致富、迈向小康、共同繁荣进步的内生动力。按照不摘政策、不摘帮扶的要求,落实好义务教育保障政策,累计为54名学生兑现“雨露计划”和沪滇“东西协作”奖补政策,发挥教育帮扶政策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的积极作用。统筹各类培训资源,针对全乡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少数民族中的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注重培养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和农村乡土人才、实用人才,累计培训各族群众富裕劳动力360余人次,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稳定就业能力,不断壮大促进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人才队伍;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新发展少数民族党员7人、共培养少数民族村组干部47人,结合“万名党员进党校”等载体培训少数民族党员、干部144人次,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