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楚雄市东华镇位于楚雄市西南部,距市府鹿城14公里,下辖11个村民委员会182个村民小组343个自然村,国土面积448平方公里,有乡村户数7194户2.14万人,居住着汉、彝、苗、白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23.3%,素有“粮烟重镇”“鱼米之乡”“文化粮仓”“花灯之乡”“美食乡镇”等美誉,是全国3675个全国重点镇之一,是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紧扣“一条主线”,铸牢民族团结进步政治之基。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东华镇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通过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提升“党建联盟”红色治理等方式,确立“党委选好路、总支强服务、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共同奔小康”的工作思路,科学设定创建目标任务,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建带创建、创建促党建”上来,做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基层党建“双融合”“双推进”。二是镇党委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认真落实“三级书记”抓民族工作机制,制定《东华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方案》,自觉把民族团结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聚民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化交流,注传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产业发展,谋幸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平安建设,促和谐,全面营造了全镇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形成了“民族团结创建+N”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用好“两个抓手”,铸牢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之基。一是抓实宣传教育。一年来,举办专题宣讲活动48场次,覆盖干部群众28000人,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为抓手,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张贴标语、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单和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习宣传,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四个与共”理念、“五个认同”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推动全镇各族干部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二是抓实载体建设。向上争取资金,建成182个村组文化活动室、35个篮球场、1个文化广场,14个农家书屋,为各族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精心组织好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举办好一年一度的乡村文化美食节,为美食东华扩大深远的影响。同时,挖掘和培养民族艺术人才,申报非遗传承人9人,发掘民间艺人48人,组建民族民间文艺队24支,着力打造骠川花灯和彝族歌舞礼仪传承保护点,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三)强化“三个引领”,铸牢民族团结进步行动之基。一是强化组织引领。确立“党委选好路、总支强服务、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共同奔小康”的工作思路,科学设定创建目标任务,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建带创建、创建促党建”上来,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基层党建“双推进”机制。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广泛听取各族干部群众意见,制定符合实际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创建规划,将创建规划与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五规合一”,确保“五位一体”整体推进。三是强化考核引领。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列入全镇综合目标考核和干部职工绩效考核内容,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镇班子成员、干部职工、村组干部,建立干部职工挂组包户制度,确保每个行政村、村民小组和各族群众都有镇村干部联系帮扶,强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培树“典型”,铸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之基。通过“典型”引路,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格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注重典型引导、示范带动作用,集中打造东华镇席草坝、咪达么、红墙村委会、莲华小伍排四个示范典型,通过做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和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全镇上下创建热情空前高涨,各族群众“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五)发展“产业”,铸牢民族团结进步经济之基。在稳抓粮烟提质增效的基础上,聚焦楚雄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三个定位,按照党建引领,经济提质,城市升级,乡村出彩,人民幸福“五篇文章”的发展路径,结合镇情明确了“7654321”的发展思路。按七个第一的工作理念(初心是第一动力,党建是第一保障,招商是第一要事,产业是第一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生态是第一命脉,民生是第一追求),打造六个东华(粮烟,休闲,美食,物流,绿色,和谐),建设优质粮烟生产区,田园休闲观光区,特色林果种植区,生态畜禽养殖区,空港前沿经济区。做强元双公路经济带,东大公路经济带,紫大公路经济带,马龙河沿河经济带。做大高原特色生态旅游圈(东华六家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圈(骠川坝子);万亩田园漫步旅游圈(五排水乡)。培强休闲骠川,美食东华。发掘各村区位优势及自然特点,培强产业优势,实现“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稳定粮烟生产。发挥烟草产业优势,加强核心烟区规划面积保护,实施现代烟草建设,打造优质烟叶种植区。加强优质粮食示范基地建设,突出优质、生态、高产,打造核心“优质水稻种植区”,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依托紫溪山开发和“休闲骠川、美食东华”打造,积极发展特色林果、花卉蔬菜、水产养殖等,集特色种养、生产加工、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区。依托地区优势,在保护好耕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枇杷、猕猴桃、红梨等林果种植,促进各民族群众增加收入。巩固发展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黑山羊、肉牛、生态猪、山地鸡等畜禽养殖,打造“优质畜牧林果配套区”,不断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现代化农村物流体系、农村电商服务站,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扶持一批本土销售能手,进一步拓宽网络销售渠道。培育乡村旅游。聚焦东华“六家人”乡村旅游发展新产业,充分挖掘乡村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等方面的潜力,积极推进全域旅游项目开发,努力打造一支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旅游专业人才队伍,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全镇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六)夯实“基础设施”,铸牢民族团结进步幸福之本。着力打造空港经济新区,抢抓楚雄机场建设重大发展机遇,依托楚雄机场综合枢纽“铁公机”多式联通的独特优势,围绕枢纽核心产业、枢纽关联产业、枢纽引至产业,积极谋划布局商贸物流、生产生活服务、临空农业等业态,着力打造功能齐备的空港经济新区。加快水网建设。以建设可靠的水网为目标,重点配合好市级做好白依河水库建设项目、达苴龙箐小(二)型水库扩容项目、路上村芹菜塘小(二)型水库建设项目、本东小河、朵基小河、宜茨小河河道改造,实施本东大百宰水库、红墙干坝河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工程,继续抓好“五小”水利建设项目。加快交通网建设。以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为目标,稳步推进村组公路改扩建工程,持续抓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全镇的道路通达能力,更好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全力支持楚雄民用机场、楚景高速公路建设,做好项目涉及的征地拆迁等工作。加快数据网络建设。实施4G补盲工程,推动5G基站在各行政村建设和组网,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农村。
三、经验启示
(一)实践证明,唯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握紧民族团结进步“方向盘”。只有始终坚持把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重视培养和用好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才能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在红墙,路上村,力峨么,邑多么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委会,少数民族“四职”占百分之百,通过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推进了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二)实践证明,唯有坚持“四个与共”,才能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只有始终坚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才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实践证明,唯有坚持培强产业,才能筑牢民族地区发展的“压舱石”。只有始终坚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因地制宜调优产业结构,不断培强壮大特色产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团结带领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才能确保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四)实践证明,唯有坚持依法治理,才能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平安图”。只有始终坚持正确把握和贯彻“四个关系”,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才能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中共东华镇委员
2022年8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