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东华镇本东村委会上百宰小组的枇杷种植基地内,数十名村民正忙碌着为枇杷地除草、施肥、浇水,给枇杷树修剪、抹芽、疏果、套袋……站在村头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山坡郁郁葱葱,40余亩“大五星”枇杷示范种植基地让昔日荒坡披上了绿色的“外套”。
近年来,楚雄市东华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将全镇11个村(社区)2.6万余亩撂荒地、荒坡地、河田、荒滩逐年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并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大力发展以软籽石榴、花椒、板栗、芒果、“大五星”枇杷、核桃为特色的现代经济林果业,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渠道,形成了“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组有示范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良好局面,使全镇生态示范区建设因“绿”变美,农民因“绿”而富,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产业引领群众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王兴平是楚雄市东华镇本东村委会上百宰小组村民,也是楚雄市兴蕴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2015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他开始返乡创业,通过发展枇杷种植,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王兴平告诉记者:“毕业后,我去了蒙自一家省级农科院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学了一年的种植技术,又请了专家来家乡考察。专家评估过后表示这里比较适宜种植枇杷。在多方帮助下,2016年6月,我们流转了40余亩撂荒土地种植枇杷,并通过成立合作社吸纳农户来种植。我把自己掌握的枇杷种植技术悉数教给前来学习的农户,并做好技术和服务保障工作。”
经过几年精细管理,合作社的枇杷品相越来越好,营养价值也高,颇受市场欢迎,亩均收入逐年增加。本东村委会罗其美村民小组的村民熊万富家种植了12亩枇杷,去年第一年挂果就卖了1.4万元。他告诉记者:“由于地理环境干旱缺水,之前只能种玉米,现在种植了耐旱的枇杷,收入比原来高出好几倍。”
在发展枇杷种植的过程中,合作社还吸纳周边群众利用农闲时间来务工增加收入。记者看到,红墙村委会小龙箐村民小组的村民王振华正在合作社内进行枇杷分类包装,他说:“平时我们来这里干活每天有80元,农忙的时候每天有100元,还管伙食,在家门口打工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
王兴平告诉记者,近年来,合作社共吸纳1286户农户、2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51户残疾人家庭加入,在东华镇政府的帮助下,带领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电商”的发展模式,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种植总面积超过1.3万亩。通过五年多的发展,目前已创建“彝州金果果、彝州金果、兴蕴”三大枇杷品牌,逐步推进东华镇枇杷产业发展成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
根据枇杷种植基地负责人杨天浩介绍,合作社成立初期筹措资金非常困难,只能小规模种植,主要在上百宰村民小组流转荒坡地40余亩示范种植;2017年12月底至2018年3月底,重点在红墙村、宜茨村开发整理的1500余亩撂荒地、荒坡地引领种植;2019年12月底至2020年5月初,重点在路上村、力窝么村、邑多么村的马龙河沿岸规模化种植3000余亩,并为210户建档立卡户免费发放枇杷树苗2000余棵。目前,在全镇11个村的专业种植示范园内,除了枇杷,还种有蓝莓、沃柑、橘子、油桃、红梨、软籽石榴、樱桃等各种水果,建有蔬菜大棚。合作社除不低于市场价收购水果外,还通过农村电商平台、云岭先锋(致富天地)App等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吸引周边地区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体验乡村旅游。
“目前枇杷进入盛果期的有7000余亩、成长期的有2000余亩、幼苗期的有4000余亩。今年气候变化大,大约10月底就能进入丰果期,11月中旬就可以开始陆续采摘上市。虽然枇杷产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但我们有信心把产业发展好,并带动当地老百姓通过流转撂荒土地、务工等形式实现增收致富。”杨天浩说。
如今,楚雄市东华镇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乡村旅游等绿色生态健康产业,从枇杷、蓝莓、沃柑、油桃到大棚蔬菜等一应俱全,切实为农民拓宽了增收致富的道路,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