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号: cxs023-/2024-1220001 信息分类: 工作信息
发文日期: 2024-12-20
发布机构: 楚雄市公安局 生成日期:
称: 楚雄市公安局中山派出所构建“一站式”多元化解室夯实农村地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号:

楚雄市公安局中山派出所构建“一站式”多元化解室夯实农村地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发表时间:2024-12-20
字体:[    ]

楚雄市公安局中山派出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牢固树立主防工作理念,扎实推进农村地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构建派出所“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室,形成矛盾纠纷发现、调处、跟踪、联动、回访机制,通过防治靠前化、联动多元化、参与群众化、手段“互联网化”将矛盾纠纷防范在萌芽阶段、解决在初始阶段、化解在事发当地。

一、矛盾纠纷防治结合靠前化,筑牢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数据壁垒。开展源头治理、关口前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有效防范潜在风险隐患,形成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在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切实做到抓早、抓小、抓初、抓源头,从花精力“治已病”到下功夫“治未病”,坚持预在先防在前,依据社会矛盾变化形式及人民群众需求变化进行针对性靠前治理,做到提早上门、提早摸排、提早预警、提早处置。争取“警”走在“事”前,化“被动”为“主动”。社区民警“蹲点”在社区,民警辅警每天到田间地头、村民家里走访,询问村民实际需要、征求村民意见、掌握村民间是否有矛盾纠纷。切实做好重心下移、警力下沉,打好基层主动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

二、矛盾纠纷调解联动多元化,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协同共治。中山派出所进行多元主体联动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构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在不同主体之间构建相互配合、支撑的关系,进而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合力,达到预防和化解的双重效果。一是形成“公安+行业”联动联调机制,派出所与职能部门联动,特别是针对复杂程度高、涉及内容广、调解专业水平限制的重点矛盾纠纷,由党委政府牵头,协调信访、综治、国土、劳动、建设等部门联动联调共同推进。由相关负责职能部门给出专业化的解决意见、专业化的解决手段从而达到实际解决效果。二是形成“专业+群体”联动联调机制。联合发动好村社干部、村内党员、乡贤、群众代表、治安积极分子、网格员等组建基层群众联动调解小组,协助派出所调解矛盾纠纷,把矛盾纠纷调解服务送到“家门口”,把矛盾纠纷切实调解在“事发点”。三是形成网格化群众综合防控体系。由派出所牵头整合基层治理力量,创建每个网格由1名党政领导干部、1名派出所民警及政府所属部门、群团组织、网格员、治安积极分子等N种力量组成的“1+1+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调机制。切实形成力量强大的群防群治队伍,能够做到调解专业度高、业务水平范畴宽、覆盖点位广、消息接受快、调解共情感强,形成一层最基础的网格化群众综合防控体系。

三、矛盾纠纷调解参与群众化,“接地气”式沟通激发化解新成效。中山派出所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提高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灵敏度”。一是建立社区民警、驻村辅警联村包户网格体系。社区民警切实融入村委会治保组织,带动好基层治保调解组织的能力水平提升,使基层调解组织更加趋于“职业化、专业化”。定期带动发动村内党员干部深入开展法律巡讲、隐患巡查、矛盾巡解。定期组织矛盾纠纷情报收集会、民意沟通会、群众恳谈会、民情交流会等密切联系群众的形式,做到答疑解惑、消解矛盾事。将辖区警格与 网格无缝叠加,实现“网格融入警格、警格对应网格”的精准对接,高效整合资源,打通对接渠道,切实把警网融合联动落到实处。二是扩充调解员队伍,使得调解员的构成具有多元化。充分结合“法治副村长”建设,拉动从热心村民到村委会、村小组人员、巡防队员等,形成既有专业人员,也有熟悉邻里关系的普通群众构成的调解员队伍。通过扩充调解人员、建立基层群众调解网络等,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到矛盾纠纷调解中,使基层的治安资源被充分挖掘。

四、矛盾纠纷调解手段“互联网化”,夯实跟踪回访筑牢防范根基。中山派出所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充分应用好互联网更好解决警力不足问题。一是通过互联网媒体和网络平台建设“平安中山”24小时答疑解惑聊天平台。利用好互联网群组沟通手段,构建矛盾纠纷问题咨询、答疑平台,利用互联网织密织牢信息收集网,为快速调解靠前调解提供好情报支撑。通过社交平台与群众开展互动,收集社会治安情报信息,开展法律咨询和普法宣传,形成群众参与的“治安联盟”。二是充分开展好信息资源整合分析,推行的“一周一研判”工作机制。通过将研判分析做到信息落地化,为成功调解矛盾纠纷及防范矛盾纠纷重新发酵做实基础,通过信息的采集、存储、流通、梳理、研判、分析,切实提高服务的高效性和精准性,为矛盾纠纷后续跟踪摸排回访供足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