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号: cxs006-/2024-1106002 信息分类: 统计分析及解读
发文日期: 2024-11-06
发布机构: 楚雄市统计局 生成日期:
称: 砺行致远七十五载 笃志筑梦谱写新篇——建国75周年楚雄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号:

砺行致远七十五载 笃志筑梦谱写新篇——建国75周年楚雄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发表时间:2024-11-06
字体:[    ]

砺行致远七十五载   笃志筑梦谱写新篇

——建国75周年楚雄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楚雄市委、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与国同行、砥砺奋进,与国同梦、继往开来,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福祉不断增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为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在向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楚雄市篇章阔步迈进。

一、国民经济跨越发展,综合实力与日俱增

经济总量不断实现新突破。建国初期,楚雄市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406万元,经过长期努力,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5660万元。改革开放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于1982年、1991年、2007年跨越1亿元、10亿元、100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越200亿元,之后以2—4年突破下一个百亿大关的水平快速发展。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5.29亿元,是1952年的4518.5倍,年均增长12.8%

 

 

       发展速度稳健有力。 建国初期,楚雄市经济起步艰难,增速波动较大。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进入稳步快速发展时期, 十五 ”“ 十一五 ”“ 十二五 ”“ 十三五 时期楚雄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比全省水平分别高1.71.98.10.4个百分点,其中 十二五 时期年均增长率达19.2%,为历次五年计划经济增长最快时期。

人均 地区 生产总值连续跃上新台阶。 楚雄市发展初期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195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82 改革开放以 逐步提高,1978年为164元,较1952年翻一番;2023年达到103140元,是1952年的1257.8倍,年均增长10.7%。其中,1988年突破千元,2002年冲上万元新台阶,2015年突破5万元,2023年跨越10万元大关。

财政保障实力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财力的增长。1952年,楚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有8万元,1982年突破千万元,1993年突破亿元,2011年突破10亿元,2023年达33.41亿元,年均增长16.4%,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改革事业及民生保障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财力支撑。

        二、经济结构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建国以来,楚雄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就是工业经济崛起,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经过75年的努力,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一三二二三一质的转变。195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7.9:3.3:8.81978年演变为59.2:16.2:24.6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改革进程加快和经济快速增长,全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1988年开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二产占比首次超过一产,之后直到2023年,长达35年的发展历程中,二产比重一直领先于一产和三产,成为第一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取得长足进步,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8.1:52.9:39,与1952年比较,全市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9.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49.630.2个百分点,形成农业基础巩固加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

       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75年来,楚雄市经济实现了从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鼓励支持引导下,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稳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力量,经济活力明显增强。2023年,全市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06.32亿元,占GDP比重达48.2% 其中,房地产、交通运输、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九成以上。

城乡发展更趋协调。楚雄市把以城带乡、城乡并进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1952年末,全市城镇户籍人口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仅为25.86%1978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仅为14.78%。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末,全市城镇户籍人口32.5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58.94%,比1978年末上升44.16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从1981年的2.56一度扩大到2006年的4.3,随着三农政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逐步缩小为2023年的2.66

三、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优化升级稳步推进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建国初期,楚雄市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236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51.33亿元,年均增长9%。农产品量质齐升。建成高原粳稻繁种基地5000亩,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22.13万吨,比1952年的4.9865万吨增长3.44倍;烤烟产量达到1.52万吨,比1952年的5吨增长3040倍,重新跻身全国重点烟区行列。畜牧业平稳发展,2023年全市肉类总产量5.66万吨,比1952年的0.1437万吨增长38.39倍;生猪存栏23.68万头,比1952年的3.87万头增长5.11倍。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2个,打造千万工程示范村6个。农业机械总动力从无到有,2023年达到48.54万千瓦。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得到广泛使用。2023年,化肥折纯施用1.4万吨,农药268吨,农膜789吨。农业内部结构优化。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1978年的86.5:13.5调整为2023年的60.7:39.3,再夺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县,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协同发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工业发展成效显著。建国初期,全市工业门类单一,工业产品产量低下,1952年楚雄县仅有31户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47万元。改革开放后,全市工业快速发展,198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1990年突破10亿元,2007年突破1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市大力推进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智能发展、集聚发展,工业发展进入腾飞期,由建国初期的手工作坊,逐步实现产业聚集和企业集群的发展格局,工业总量持续攀升,生产门类日益齐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设备逐步更新,生产能力迅速增长。规划布局9000亩硅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基地,引进宇泽、晶科、川至等企业入驻园区,宇泽公司实现全省独角兽企业零突破,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集群被授予全省成长型制造业集群;云甸化工园区被批准设立为云南省第二批省级化工园区。全市已逐步形成以烟草及配套产业、硅光伏、生物医药、风电装备、绿色铜、绿色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2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04.3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2.2%,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6%

服务业发展欣欣向荣。195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123万元,1978年也只有1391万元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1987年增加值突破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市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研发设计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商贸、旅游、文化、居民服务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显现,电商、网购、共享出行、移动支付风起云涌,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47.67亿元,比1978年增长1779.5倍。消费市场繁荣活跃,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3.35亿元,比1952年的353万元增长6892.8倍。金融保险、房地产稳健发展,2023年实现增加值23.41亿元、14.61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3.7%2.3%。旅游业日益兴旺。202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26.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5.64亿元。运输邮电业发展迅速。202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2.73亿元,占GDP比重达5.2%。年末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在册数3289户;客运汽车259辆,客运班线41条,农村客运线路5条;城市公交车辆421辆,运行线路15条。全市邮电业务收入达7.31亿元。

       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 焕然一新

建国初期,楚雄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195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30万元。新中国成立75年来,楚雄市致力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通过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大规模投资,建成了大批基础设施和基础项目,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的重大飞跃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乡面貌 日新月异 。至2023年,连续6年上榜中国西部百强县市,连续4年荣获 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市、省级知识产权推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入选全国第三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寻百强 看中国》点赞热度居全国第二,荣获 热力城市 称号。上榜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省级 森林乡村 26个。2023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3.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9.6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14%,城市道路总长458.16公里、面积8.67平方公里,公园绿地面积5.99平方公里。

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从建国初期乡镇基本不通公路、主要靠人背马驮的通行条件,发展到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龙头、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脉络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加强路网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末全市公路(包括乡村公路)总里程达7092公里,其中:省道公路130公里,县道公路1108公里,乡道公路1148公里,村道公路4479公里。县道硬化里程977公里,硬化率88.2%;乡道硬化里程897公里,硬化率78.2%,村道硬化里程1145公里,硬化率25.6%通客运乡镇15个,通车率100%,通客运行政村(含社区)154个,通车率100%20187月,随着昆楚大铁路开通运行,新楚雄站投入使用,铁路运输实现新跨越。

通信基础网络日益发达。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稀有的固定电话到普及的智能手机,从书信到微信,楚雄市的通信发生了巨变。4G网络、光纤宽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023年末,全市拥有移动电75.59万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23/百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30.02万户。通信能力的不断增强,推动着全市人民全面步入信息化时代。

保障设施突破性发展。水利方面,2023年末,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238座,总库容1.73亿立方米。建成自来水厂4个,日生产能力17.2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99.59%能源方面,天然气利用走进千家万户,燃气普及率91.01%。楚雄市处于滇中主电网覆盖下,是云电东送的重要基地。2023年末全市拥有110千伏变电站8座,容量654500千伏安,输电线路526.696千米;35千伏变电站15座,容量174350千伏安,输电线路442.134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4167.825千米;通电覆盖率达100%。基础设施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的重大飞跃。

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是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污染治理力度最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最多、取得成效最好的时期。森林覆盖率达到75.62%2023年末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74.11平方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3个,污水日处理能力16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100%。有专业生活垃圾处理厂1个,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700吨。

五、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建国75年来,全市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科教文卫资源从供给严重不足到公共产品形式多样、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断跃上新台阶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23全市共实施国家、省、州科技项目30项,争取扶持资金37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101创新型企业6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建成省级专家工作站10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省级众创空间5国家和省、州技术中心7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全市有效注册商标548件,累计有效注册商标6049件,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授权专利477件,其中:发明专利36件,实用新型专利411件,外观设计专利30件;年末累计拥有授权专利3129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国初期,楚雄市仅有1所小学、1所完中。1950年,有教职工40人,普通中学在校生400人,小学在校生1.2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32.7%75年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成绩斐然。2023年末,辖区拥有高等院校3所,专任教师1015人,在校学生31200,毕业学生7547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7所(不含楚雄技工学校),专任教师461人,在校学生8200人,毕业学生3685人;普通中学35所,专任教师3117人,在校学生43607人,毕业学生13660人;小学123所,专任教师2377人,在校学生42557人,毕业学生5761人;幼儿园116所(含民办),在园幼儿教师1181人,入园幼儿6976人,在园幼儿2020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5%、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89%、初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95.13%。全年地方财政教育支出86933万元。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23年末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量74.5万册;文化馆2个,博物馆2个,拥有融媒体中心1个、电视台2个、广播电台2个,广播受众覆盖率100%、电视受众覆盖率99.2%。全年共组织两馆一站(图书馆、文化馆、 15个乡镇文化站)群众活动1238场次(含线上)、参与人数达2851.6万人次;开展送戏下乡132场次,观众人数57.6万人次放映公益数字电影1724场,观众人数11.6万人次。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遍布城乡。新中国成立以来,楚雄市不断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1950年,全市仅有1个医疗机构、2张床位、3名医生。2023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46个,其中:医院32所、乡镇卫生院1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5所。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829张,卫生技术人员8249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2936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医生4.77名。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6.88%。彻底改变缺医少药、群众健康没有保障的状况。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落后、财力有限,楚雄市基本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经过几代人持续努力,形成了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四个全覆盖2023城镇居民2282人享受低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938万元;农村居民11816人享受低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076万元。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88万人(不含已领取养老金退养人员),征缴保险基金13.1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24.02万人,其中发放养老金人数6.5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8.58万人(不含已领取养老金退养人员),征缴保险基金5.81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39.79万人,筹集保费1.38亿元。年末全市正常开展运营活动的社会福利机构21家,其中:15家乡镇公办敬老院,6家民办养老院拥有床位数1052张,从业人员205人。有社会公益福利机构74家,其中:9家幸福食堂、28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6家日间照料中心和10户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

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361元增加到2023年的47697增长了131.1年均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2年的25元增加到2023年的17907增长了58.4年均增长9.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52年的7元增加到2023年的401.97亿,增长了574245.9年均增长20.5%。随着收入的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年来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消费结构逐渐改变,居住、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消费需求持续转型升级,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

7 5 砥砺前行,7 5年春华秋实 。历史成就 鼓舞 人心,初心使命催人奋进。站在7 5 年成就的历史起点上, 楚雄 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扎实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奋力实现楚雄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好中国梦楚雄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