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开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征程,这对于指导文旅深度融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推进楚雄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 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旅游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文化惠民、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旅游品牌打造等重点工程,文化旅游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和重要成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文化事业日趋繁荣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不断健全。“十三五”期间,通过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提升改造图书馆、文化馆,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图书馆、文化馆特色数据库各1个,图书流动服务点60个,新建村级文化室81个,农村文体活动广场5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5个,“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二)艺术创作及展演能力不断增强。开展送戏下乡460场次,“喜迎十九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扫黑除恶等主题专场文艺演出18场次。创作精品文艺节目12个,花灯小戏《情暖桃江》和花灯歌舞《鹿城春》,荣获云南省2016年花灯滇剧艺术周三等奖;情景剧《彝乡恋歌》荣获楚雄州情景剧展演一等奖;彝族歌舞剧《芦笙缘》,荣获2019年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优秀表演奖。
(三)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更加丰富。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阅读活动。按照“年年有创新、月月有主题、节节有活动”的要求,举办文化知识和文化队伍人员培训1187场次,培训人数达15.22万人次;开展公益性展览496期次,参观人数达78.95万人次;举办公益性讲座186场次,参与人数达1.21万人;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2584场次,参加人数达90.52万人次;开展特殊群体和农民工文体活动582场次,参与人数达10.54万人次;志愿者服务活动511场次,参与服务人数达10182人次,服务人数达58.28万人次;“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时间达198560小时,阅览人数达55.62万人次。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演出17场次。实施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完成虚拟公共图书馆网络集群建设,组织开展“图书九进”活动。
(四)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工作取得实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收集、整理传统音乐206曲,文字资料100多万字,图片资料2万多张,录音资料2000多分钟、录像资料3000多分钟,拍摄申报录像专题片33个;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1项(其中,省级4项、州级17项,市级20项),新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0名,传承点3个(板凳山、岔河、平掌);完成了“彝族毕摩经”传承、教学版本的整理编撰,开展“彝族葫芦笙舞”、“彝族羊皮鼓舞”等非遗项目的抢救性记录;开展传承人培训30多场次,组织展示展演20多场次。
(五)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完成了楚雄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筹资879万元,对龙泉书院、西舍路达诺王彩旧居二期、楚雄民众教育馆、楚雄文庙大成殿、青龙桥等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了修缮保护。开展滇缅公路抗战文物资源调查、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等文物资源调查。层层落实文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月巡查制度,完成了市辖区内州级以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一项一策”的达标建设管理工作。
二、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一)旅游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809.04万人次,年均增长4.15%;旅游总收入447.06亿元,年均增长28.07%。其中,过夜游2417.51万人次,年均增长38.38%;全市过夜游客人均消费由2015年的432.83元提高到2020年的822.23元。
专栏1:楚雄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十三五”经济指标分析 |
|||||||||||
指标名称 |
“十三五”期间 |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年均增幅(%) |
||||||
数值 |
增幅(%) |
数值 |
增幅(%) |
数值 |
增幅(%) |
数值 |
增幅(%) |
数值 |
增幅(%) |
||
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次 (万人次) |
737.05 |
11.17 |
971.58 |
31.84 |
1165.97 |
20 |
1453.14 |
24.63 |
481.3 |
-66.88 |
4.15 |
海外游客 (人次) |
15943 |
3.88 |
19534 |
21.53 |
20565 |
5.27 |
23881 |
16.12 |
4292 |
-82.03 |
-7.05 |
国内游客 (万人次) |
735.46 |
11.19 |
969.63 |
31.84 |
1163.92 |
20 |
1450.76 |
24.64 |
480.87 |
-66.85 |
4.16 |
文化旅游总收入(亿元) |
47.88 |
59.95 |
80.42 |
67.97 |
110.73 |
37.68 |
146.02 |
25.84 |
62.01 |
-51.09 |
28.07 |
一日游游客(万人次) |
460.15 |
10.51 |
397.98 |
-13.51 |
591.85 |
28 |
747.55 |
26.31 |
185.59 |
-75.17 |
-4.77 |
过夜游游客 (万人次) |
275.3 |
12.35 |
571.65 |
107.64 |
572.07 |
107 |
703.21 |
22.92 |
295.28 |
-58.01 |
38.38 |
(二)文化旅游要素日趋完善。新创建3A级旅游景区3个,全市国家高A级旅游景区达6个;旅行社由13家增至45家(含分公司和门市部),星级导游由65人增至76人;有星级酒店10家(其中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5家、二星级酒店2家),特色民居客栈26家,各类住宿接待设施700余家,总床位数29105个;网吧32家、歌舞娱乐场所18家,印刷及出版企业13家,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宣传覆盖面达到100%。文化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万人。
(三)重点旅游项目取得较大进展。完成旅游项目投资93.47亿元,位居全州第一;实施了彝风湿地文旅小镇建设项目、瑞特商业中心建设项目、彝海公园、彝天地旅游文化综合体、记忆楚雄(中国彝乡丝绸印象)美食文化休闲街区等建设项目;实施了太阳历文化园、彝人古镇、紫溪山,以及福塔公园、峨碌公园等旅游景区景点的改造提升;实施了玉溪至楚雄高速公路楚雄市段、紫溪山至大过口旅游公路等主要景区旅游专线、景区景点之间连接公路、重点乡村旅游公路;整合“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创建”等,积极推进绿色健康步道,道路增绿,景观美化以及水环境治理等项目,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打造特色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沿线、休闲步行街区、乡村旅游点等共建成旅游厕所84座,纳入全国旅游厕所管理系统线上管理。实现旅游厕所在百度地图的位置信息查询及导航;编制了《楚雄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了民族特色旅游村寨4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个,其他乡村旅游点4个,紫溪山半山公路沿线乡村休闲旅游带初具雏形。
(四)旅游品牌打造不断加强。在继承和弘扬彝族传统节庆文化“火把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特色节庆活动内容,以打造楚雄特色节庆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楚雄旅游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为重要抓手,通过举办“七彩云南民族文化赛装节、马缨花节、农民丰收节、樱桃节”等节庆品牌建设,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组织举办了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赛、CBO(全国大学生女子篮球赛)以及“七彩云南.秘境百马”马拉松等文体赛事活动,推进旅游与体育的融合;创建了楚雄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楚雄市省级特色旅游城市、彝人古镇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3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旅游名镇、2个省级旅游名村,1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3个州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建成1个汽车旅游营地,一批精品旅游饭店和精品民宿,旅游转型升级不断深入,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品质不断提升。
(五)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组建成立了综合监管指挥中心,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市场监督管理执法大队,成立了楚雄市旅游购物退货监理中心,受理投诉案件173起,旅游商品退换货35起,处置率达100%。开展了1465家涉旅企业的诚信评价。
(六)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关于支持文旅产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快转型发展若干措施》文件精神,从房租减免、政策性奖补、新增流动资金贷款财政贴息等八个方面支持全市文旅企业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同时,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受疫情影响,各项指标增幅有所下降,在各项政策措施的刺激下,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481.3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33.18%,旅游收入62.01亿元,恢复至2019年的48.92%,总量位居全州第一位。随着文化和旅游市场有序开放,全市文化旅游各项指标降幅逐步收窄,企稳回升,行政区划内景区、餐饮、交通、住宿等重点旅游企业开始复苏。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健全和提升
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仍然是制约楚雄市文化事业发展瓶颈。目前,图书馆、文化馆、民族文化演艺公司设施场所老旧,面积不达标,与经济、社会、文化中心不相协调;还未建有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艺术表演场馆;乡(镇)、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还很艰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短缺,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亟待维修。全市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分布不均,且总量相对较少,骨干人才较少,缺乏复合型管理人才;乡镇文化专干专职不专用,存在人员不稳定、服务能力不够等问题;文艺院团人员队伍青黄不接、断档严重、结构失衡、活力不足。
二、文化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紧缺,目前全市没有1家5A级景区,没有1家五星级或国际知名品牌酒店。景区品质不高、内涵不深,要素不配套,功能不健全;旅游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协调,多为观光型产品,缺乏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高端旅游产品,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缺乏。二是宣传营销不平衡不充分。楚雄市拥有“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世界铜鼓之乡”两张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名片,以及优良的气候、阳光、生态、人文、区位等发展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所必备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但对旅游品牌培育和宣传营销力度不够,宣传促销经费投入不足,对旅游品牌形象的集中有效宣传相对薄弱,导致旅游品牌不够响亮,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旅游吸引力不强。三是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平衡不充分。政策供给不平衡、扶持力度不够大,特别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短缺约束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市的旅游开发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公共管理和服务覆盖面窄且相对滞后。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薄弱。景区交通通达条件不完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和智慧旅游系统等公共设施不健全,住宿、娱乐、购物等要素配套也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信息化、智慧化普及面不广,应用水平低。
三、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一是发展规模不大。全市旅游文化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至今没有景区收入超过千万元企业;二是发展质量不高。目前,尽管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占全州的1/3以上,但游客人均停留时间短、花费水平偏低,旅游经济综合效益不高,旅游总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三是带动效益不强。旅游综合转化率不高,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还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旅游业比较优势发挥还不明显。四是品牌打造不响。目前只是周边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尚未成为国内旅游目的地。
四、融入性和联动性不够
在融入全省、全国旅游发展布局方面还需加强,还没有形成与滇中城市群其他城市的互动发展,缺乏与川滇黔等跨省毗邻地区的协同开放发展机制。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撑问题依然突出,投融资难题亟待破解。
第二章 “十四五”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旅游和文化业发展的主线,也是实现旅游和文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期,我国文旅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中国旅游和文化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新时代新特征,明晰新方向新使命,真正以人为本,实现文化和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旅游和文化消费需求,更有力的拉动内需,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国内疫情形势逐步好转,当前经济形势形成新的发展格局,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迎接新任务,描绘新蓝图。
第一节 发展机遇
一、国家层面
从国家层面看,随着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跨境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智慧旅游等领域将得到大力发展。围绕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国内国际双循环、两新一重、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十四五期间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从文化和旅游行业来看,“十四五”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第一个五年,文旅融合、旅游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
二、云南省层面
围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数字化”四化发展要求,云南省文旅发展总目标是把云南建成主客共享的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的文化和旅游新高地,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和旅游辐射中心。提出了打造“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三张牌发展战略,随着《大滇西旅游环线规划》、《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省域层面的规划的逐步实施,文化和旅游产业将成为云南省更加文明、和谐、智慧、便利、安全、幸福的美好产业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万亿支柱产业。
三、州级层面
全州具有区位、资源、生态、产业、民族文化五大发展优势,拥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等靓丽的世界级名片,楚雄州地处大滇西旅游环线双环交汇区,是滇中核心旅游圈的重要板块、国家级滇川风景道的核心枢纽,也是云南省打造滇中核心旅游圈、沿金沙江文化旅游带的重要区域。为了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楚雄州顺势而上,编制了《大滇西旅游环线·楚雄州“一个中心、四大走廊”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四大走廊”建设能够有效引导楚雄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促进楚雄旅游服务设施升级,有效推动楚雄旅游供给侧改革。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一、与周边州市旅游市场竞争关系的挑战
楚雄市与周边州市的旅游资源具有相似性,均以自然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风情资源为主,旅游产品均以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和民族风情体验为主,旅游发展存在同质化竞争。同时楚雄市与周边州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对于全省来讲楚雄市资源优势是彝族文化,对滇东地区来讲是生态优势,对滇西地区来讲是气候优势。周边的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州、攀枝花市旅游开发建设速度快,旅游发展成效明显,水平较高,旅游综合效益相对较好,而楚雄市旅游开发建设快速发展,旅游发展水平与周边州市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对楚雄市而言是重要挑战。
二、交通格局改变对文旅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昆楚大、玉楚高速公路和永广铁路建设,以及楚雄市东南绕城、玉溪至楚雄、楚雄至景东高速公路建设,使楚雄市充分的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当中。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游客进入滇西区域变得更加快捷,很多游客因此会跳过楚雄市直接乘高铁去往大理、丽江等地。因此如何提升楚雄市文旅产品吸引力,避免楚雄市成为过境式短暂旅游服务区是楚雄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旅游环线构建对自驾游服务能力的挑战
楚雄市旅游资源分散、各景区缺乏核心吸引力,沿线旅游要素严重缺失,很难提供具有高品质的旅游线路产品。因此在大滇西旅游环线以自驾游服务体系打造过程中,如何建立串联分散景区景点,并能享受到高品质的自驾旅游服务体验是楚雄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四、新冠疫情对文化和旅游带来新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旅游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许多文旅企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此次疫情必将驱动旅游市场环境变革,带来文化旅游产业商业模式转型,以及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向和消费方式的转变,给楚雄市文化和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带来的挑战
楚雄市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和产品,特别是对省外游客缺乏知名度和吸引力。未来如何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的规划布局,来打破楚雄市长期作为旅游过境地的现状是楚雄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挑战。
第三章 发展的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汇聚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紧扣全省建设文化和旅游“双强省”的发展目标,围绕楚雄州建设“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先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滇中崛起增长极和大滇西旅游环线新亮点”的发展定位,以大滇西旅游环线、楚雄“一个中心、四大走廊”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为抓手,以重要改革重大政策为保障,以实现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为目标,深入实施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三大战略,促进特色城市风貌改进、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着力打造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新亮点,奋力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取得新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整体布局,重点突破。“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整体布局、重点突破为基本原则,以整体战略发展目标为导向,从全局出发,重视全面性,重视协调推进和整体推进,全面推进全市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旅游要素提升、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系统性工程。对具有较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项目进行重点优先安排和打造,形成一批引领性项目,带动楚雄市文化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
优化存量,培育增量。对全市现有景区景点、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进行全面的优化提升,丰富旅游产品内容,优化旅游服务品质。重点培育半山酒店、精品旅游民宿、旅游营地、户外旅游产品、康养旅居等新产品新业态。全面优化提升全市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培养出符合高端旅游市场需求,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旅游新产品供给。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出台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着力引进高水平、实力强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市场新需求为导向,创新开发精品化、复合型的优质文旅产品,完善旅游产品及要素体系,加快驱动文旅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加快招商引资,推动标杆型文旅大项目落地建设,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及品牌美誉度,构筑强辐射驱动效能,带动周边乡村、田园等资源的整体开发,优化文旅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格局,孵化及拓展多元的产品消费空间,推动全域文旅高质量共荣发展。
突出特色,项目支撑。深挖楚雄市旅游资源核心内涵和核心价值,寻找新思路新路径,将资源充分转化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以项目为抓手,通过大批重点项目的落地建设,形成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
文旅融合、塑造品牌。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彝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开发,成为推动文旅品牌塑造、传播楚雄市在本地魅力气质的核心载体,向世界展示楚雄城市魅力。同时积极推进“产业+文旅”融合工程,创新孵化及培育多元的新型体验业态,激活产业发展动力,丰富旅游体验及消费空间,释放旅游业的强催化、强辐射效能,推动多元产业共荣共兴共赢发展。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把楚雄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目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倡导绿色低碳旅游,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形成文明和谐生活方式和绿色低碳旅游方式,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和旅游、文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智慧旅游、精准服务。以最大化便捷服务游客为导向,充分依托现代科技进步及数字化发展,加大科技应用力度,推动智慧旅游服务设施的更新及布局,借助“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为游客提供精准的门票预订、智慧导览、酒店及餐饮推荐、景区景点客流引导等多元智慧服务,全面提升楚雄旅游服务品质及水平,为游客提供更便捷、更人性化的精准服务。
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挖掘和传承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建设和阐述“中国梦-大美彝乡”篇章;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对农村的文化投入,统筹城乡、区域共同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探索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通过改革促发展,激发全社会文化事业创造活力和文化自信;坚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发挥彝族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重点、扬长避短,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结合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发展布局,坚持以“一个中心、四大走廊”建设为统领,以全域旅游、旅游革命为抓手,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促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城旅融合,实现产业联动、乡村振兴发展。依托楚雄市的自然生态、彝族文化、区位等优势,通过实施文化旅游龙头项目建设、品牌旅游目的地建设、新业态培育建设、文旅活动品牌打造、智慧旅游建设等措施,全面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把楚雄市建设成为云南省大滇西旅游环线新亮点、宜居宜游宜养的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深度融入州“四大走廊”建设,按照全域旅游理念和“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方向,高水平策划规划一批旅游项目,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着力建设云南省大滇西旅游环线精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新亮点,推动楚雄从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到2025年,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达到云南领先水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得到创新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得到新提升,全市文化旅游发展综合实力和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保持全州第一,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能力明显增强,文创和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主客共享,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旅游综合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围绕文旅融合、旅游高质量发展目标,力争把楚雄市创建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初步实现宜居宜游宜养的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目标。
专栏2:楚雄市“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主要指标 |
|
类别 |
2025年目标值 |
文化事业指标 |
新增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8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州级5项,培育2个以上具有县域特色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培育民俗“马缨花节”“丰收节”等2个以上农事节庆活动,积极推进彝族“火把节”市场化运营;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1-2个。 |
公共服务指标 |
新建图书馆、文化馆、铜鼓遗址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民族文化演艺中心,改造提升乡镇文化站;巩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 建设成果,布局一批“城市书房”和“乡愁书屋”; 建设1-2个游客集散中心;新建和改造提升旅游厕所10-15个;新建和改造提升汽车旅游营地1-2个,文化和旅游智慧化 建设项目2-3个;完善一批旅游标识系统。 |
旅游经济指标 |
实现接待游客人数增长10%以上,旅游收入增长15%以上,旅游总收入达480亿元。 |
产业要素指标 |
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创建1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消费聚集区;创建1条省级或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力争建成五星级酒店1个,四星级酒店1个,三星级酒店2个,新增半山酒店1-2个,打造一批特色民宿、精品酒店。 |
第五节 生产力空间布局
依托楚雄市的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条件,遵循现代文化旅游发展规律,面向国内外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和客源市场定位,按照整合现状、突出主题、加快建设、以点带面、功能互补、统筹发展的空间布局原则,构建“一核、两组团、六区、多点”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
打造一个滇中公园城市休闲发展核。以楚雄市主城和高新区、鹿城镇、东瓜镇、紫溪镇、东华镇、子午镇、吕合镇、苍岭镇为空间,立足楚雄市区,突出彝族及骠川文化特色,以公园城市为导向,优化城市街区风貌,完善城市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夜游体验,构建主客共享、全时全域的休闲空间,打造全国知名的旅居公园城市;依托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彝人古镇、彝风文旅康养度假区、老君山生态文旅产业园等打造彝族文化大观园,构建文化旅游体验地标群;着力整合大紫溪山、环青山湖、太阳谷—老君山等景群资源,着重打造生态观光、康体养生、休闲度假、文化IP创意等综合性旅游体验项目;加快以口夸村等传统村落的修缮保护工作,建设骠川文化陈列馆和子午向天坟研究基地建设,打造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区和研学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升楚源乡生态农庄、恒业农庄、陈家冲等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培育特色主题类旅游产品,将楚雄市坝区打造成为彝族文化展示与体验、山地康养度假、滨水观光游乐、山水户外运动、城市文化活动、森林生态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城市休闲与文化体验发展核心区。
构建两个文化生态旅游组团。西舍路哀牢山生态文化旅游组团,大过口—三街彝族文化旅游组团。围绕马龙河—白依河河谷农业休闲观光、哀牢山—礼社江生态科考探秘、中山—大过口—三街山地乡村文化体验等三大主题、结合紫大线、东大线等道路沿线的乡村田园、农地景观、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要素,将楚雄市西部山区打造为山地探险与生态旅游发展区。
建设六个特色旅游区。万家坝——丝绸印象园——雁塔——州博物馆——文庙——西门古城历史文化集聚区;彝人古镇——彝风文旅康养度假区——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老君山生态文旅产业园——情人谷彝族文化体验与生态康养度假精品旅游区;子午以口夸村、云龙,东华小伍排等骠川文化旅游体验区;大紫溪山森林康养度假旅游区;马龙河白依河低热河谷农业休闲及避寒度假旅游区;哀牢山生态文化旅游区。
开发多点文化旅游产品。 建设万家坝铜鼓文化博览园;彝风湿地文旅小镇、紫溪云庆旅游小镇、体育小镇、滇中汽车博览小镇、紫溪森林康养小镇等文旅小镇;大过口、子午以口夸两个传统文化保护区;紫溪山半山公路沿线、东瓜镇毛菇山—陈家冲、吕合镇“十里彝村”、鹿城大东十三湾等四条乡村旅游带。
第四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按照一级馆的建设标准,推进楚雄市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同时,完善以市级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体系设施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已有的村(社区)文化室,按照“七个一标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器材)统筹建设集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全民健身、便民服务、科技推广和群众集会议事、休闲娱乐健身、读书看报获取信息、操办红白喜事、避险避难、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经济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按照省、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为城乡居民提供文艺演出、读书看报、文化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推动城镇、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同步发展。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结合“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按照“体系化、联通性、交互式、用起来”的思路,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城市书房、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推动数字文化资源“进村入户”,不断提高群众综合素质及生产务工技能;整合各部门和社会数字文化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试点建设乡镇数字文化站,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品化。深入挖掘整理彝族民族文化资源,抢占、打响“彝乡”品牌,集中力量打造一台彝族文化元素的文艺精品,扩大我市对外影响力和宣传,拓宽公共文化创作供给渠道。弘扬民族节庆文化,继续精心提升打造“彝族火把节”、“赛装节”等节庆文化品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好民族文化牌,切实加大彝族语言、文字、建筑、服饰、歌舞、节庆、饮食等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打造好彝族文化高端论坛等文化平台。实施民族民间歌舞乐扶持工程和戏曲振兴行动计划,加大对彝剧、滇剧、花灯剧等地方特色剧种扶持,重点推出一批文化含量高、民族风情浓郁,社会影响大,时代特色强,代表楚雄形象的文化品牌。
打造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节庆文化、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提升;认真落实免费开放、全民阅读、非遗保护传承、送戏下乡、新剧目创作展演等活动,展示民族文化活动高地建设的成果;大力推行文化辅导员制度,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统一调配、指导社区(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夯实基层群众文化基础。组织实施业余文艺队评级、奖励和补助办法,推动群众文化蓬勃开展;开展“书香楚雄”活动,鼓励广大群众主动参与,争取每年都有思想深刻、艺术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面世,扩大彝族文化影响力。
专栏3: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项目 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 设:依托住宅小区、景区景点、文化广场,建 设“24小时城市书房” “百姓书屋”“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服务点。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改造,创新打造一批具有生活场景与人文气息的公共文化空间,构建城市“十分钟文化圈”。盘活老屋、祠堂、公房等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戏台、村史馆、非遗传习场所、农民文化公园、文化广场等主题功能空间。整合社区内公共文化、社会教育、党群服务、体育健身、全域旅游等各类资源,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构建集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项目: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要求,以第三批验收标准为指标,以中部标准为目标,加快推进示范区后续建设工作。重点谋划推动新建图书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楚雄书院建设项目,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楚雄市新的建筑地标、风景地标、文化地标。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建好用好“楚雄文化云”,拓宽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传输渠道,丰富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完善公共文化场所网络接入和WIFI服务,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数字文化设施建设和转型升级,加快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 文化帮扶项目:加大资金、项目和政策向贫困乡镇、贫困村、自然村的倾斜力度,以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文化帮扶等为重点,加快规划实施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项目:实施“送戏下乡”“送书下乡”活动;推广“大家乐”广场文化活动;打造“火把节”、“马缨花节”、“丰收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品牌;扶持每个乡镇组建1-2支以上业余文艺队,每个行政村(社区)建成1支群众业余文艺演出队伍。 “书香楚雄”建设项目:重点推进全民阅读进校园、进机关、进乡村等九进工作,广泛开展“名师名家进校园”、“公益诵读”、读书知识竞赛、征文、经典诵读、“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等各类活动,全市群众阅读率达到80%以上。探索建设24小时自助书屋、商业综合体书吧、社区书吧、校园书吧,合理布局“乡愁书屋”建设 。 |
第二节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围绕“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主要任务,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认真落实第二次全国非遗资源普查工作任务,组织开展全市非遗资源调查,全面摸清楚雄市非遗资源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采取数字化方式开展调查登记,建立完善档案和数据库。积极参与推动“彝族火把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毕摩经典手稿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工作,夯实工作基础。加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申报。进一步整理研究、传承保护彝药、彝绣、彝族经典古籍等民族文化资源,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形式进行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实施“彝州文库”工程。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现代设计等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增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持续推进文物维修和保护。以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万家坝古墓群遗址保护,积极筹建铜鼓遗址博物馆。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对存在重大险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加强文物日常安全巡查和监测保护;加强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护。落实文物管理单位主体责任,夯实基层文物安全管理,逐级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健全文物安全管理体系;强化管理和专业人员培养、改善文物保护机构设施设备等措施,逐步建立文物保护体系。发挥文物资源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丰富城乡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优化社区人文环境。发挥文物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壮大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打造文物旅游品牌。
专栏4: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子午以口夸村改造提升项目、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 项目 手工艺传承队伍建设 工程:组织优秀传统手工艺人进行系统培训,对于濒临失传又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艺、绝活,要重点扶持,鼓励带徒授艺,扩大手工艺传承队伍。 促进手工艺创新发展工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合现代创意和设计,将以创新的方式传承传统手工艺,并推动其持续发展。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艺、现代设计结合起来,与实际生活和时尚需求结合起来,通过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新的生命力。 文物遗产保护项目:万家坝古墓群遗址保护项目、楚雄文庙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及配套设施建设 项目、铜鼓遗址博物馆建设 项目等。 |
第三节 推进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和中华优秀传统艺术
传承传播
推进新时代艺术精品创作。继续实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夯实艺术创作基础。坚持现实题材、革命题材、传统题材并重,紧紧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大国家战略和其他重大主题,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重要史实、事件和人物;围绕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抗疫救灾等重大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典型事迹和英雄楷模等,挖掘本土元素,发掘好题材和好故事,创作多视角、多层面、多样化、接地气的鲜活作品,集中打造一批具有楚雄特色和高水准的艺术精品,做到创作生产一批、打磨提高一批、谋划储备一批。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楚雄本地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彝剧、滇剧、花灯”等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实现薪火相传。充分发挥优秀艺术作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上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加大优秀传统艺术创作和展演展览,加强传统艺术资源的创新发展,激发时代活力,创作更多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艺术作品。
扎实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拓展传播渠道。 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各文艺团体的优势,结合每个时期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革命文化题材、历史题材、优秀民族文化题材、青少年题材等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为重点,积极开展“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彝风大舞台”等地方艺术展演展示常态化活动,利用“云南公共文化云”APP平台,开展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融合发展。
专栏5:文艺精品工程 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充分挖掘我市独特的文化资源,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完善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演出演播、评价推广机制,推出1-2个以上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 小型剧(节)目创作: 以入选和参加国家、省部级、州级各类展演和评奖活动为目标,充分调动发挥文艺院团和社会各类文艺创作机构的职能和优势,推出代表当地艺术创作水准的原创作品。 文艺品牌打造:充分发挥专业艺术院团和人才优势,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云南戏剧“山茶花奖”、云南省青年演员比赛、云南省新年戏曲晚会等全国、全省文艺精品赛事、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力争入选并取得较好成绩,不断冲击更高的艺术赛事和展演平台。 展演展示项目:常态化开展好“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彝风大舞台”等地方艺术展演展示活动,积极参加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青年演员比赛、滇剧花灯艺术周等活动。 |
第四节 实施文旅融合“五个一”发展工程
推动一个文旅特色集散地。以文化品位高、参与体验性强、核心吸引力突出为特色,将彝人古镇、太阳历文化园、彝风文旅康养度假区、老君山生态文旅产业园、火车站站前广场片区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美食、商贸、体育、康养、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拓展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 游客中心、旅游道路等基础配套,打造为楚雄市核心文旅特色集散地、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开发一个传统村落。依托州“四大走廊”建设,按照以口夸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要求,保护好民居建筑、文物古迹、街巷空间、村落形态及社会人文环境等。对村落入口区域进行改造,对古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和绿化提升,修复历史文化街区及古建筑群,改造李家、何家祠堂周边节点,深度融合老街历史街区业态,实施大院民宿改造,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雨污处理设施,加大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打造一批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突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推进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以红色遗迹为核心,围绕楚雄市革命老区“威楚红色文化走廊”,完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推出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举办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组织红色研学旅行活动。创新红色旅游展陈方式,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活力。
办好一个核心文旅特色主题节庆。发挥我市资源、区位等优势,培育发展节会旅游产品,推动节会创新融合,不断提升完善举办节会的硬件和配套设施,通过招引专业团队,培养专业人才,强化节会市场化运营管理,提高彝族“火把节”的管理营运能力和接待服务水平,把彝族“火把节”打造成国际性活动品牌。充分发挥彝族“火把节”的带动力和引爆力作用,结合乡村旅游,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主办茶花文化节、农民丰收节、马缨花节、樱桃节、桃花节、冬桃节等一系列特色主题节庆活动,充实游览体验项目,注重宣传推介,提升楚雄的对外影响力。
打造一台以彝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文化演艺剧目。依托旅游景区、旅游街区,在进一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创意的基础上,把艺术创作生产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起来,创新旅游演艺的演出内容和表现形式,着力打造提升“彝乡恋歌”等旅游文化演艺节目品牌,助推“云绣彝裳” 走向旅游文化商演市场。同时,策划推出一批参与性强、市场认可度高的夜间旅游演艺、文化娱乐活动,全方位展示楚雄彝族文化,增强楚雄旅游的参与性、娱乐性和体验性,推动夜间旅游观光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其次,鼓励支持各类专业演艺机构进入文化旅游市场,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承办、合办等形式,着力打造推出一批沉浸式、精品型、情景性、互动化的中小型旅游演艺剧目。
专栏6:文旅融合项目 文旅特色集散地建设 :彝人古镇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创建、彝人古镇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创建,彝人古镇及北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太阳历文化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彝风文旅康养度假区 建设项目、老君山生态文旅产业园 建设项目、哀牢山·楚雄野生动物世界、彝人古镇旅游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以口夸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旅游村建设项目。 红色文旅融合项目:长征文化公园(楚雄段)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建设项目、子午镇云龙村红色文化旅游 建设项目、吕合镇太乙村红军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设施 建设项目。 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吕合镇太乙村红军烈士陵园→西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龙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文旅特色主题节庆活动:彝族火把节暨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茶花文化节、农民丰收节、马缨花节、樱桃节、桃花节、冬桃节等。 文化演艺精品剧目:持续打造提升《彝乡恋歌》主题文化演艺品牌。 |
第五节 打造主题鲜明、功能连续、区域联动的全域旅游
发展格局
衔接“中国彝乡,滇中翡翠,红火楚雄”的全州发展定位,紧扣“生态文明”、“健康生活”、“美丽乡村”、“民族团结示范”主旋律,将景区景点、旅游小镇、特色村寨有机组合,借助旅游产品创新打造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围绕楚雄传统的旅游形象,培育后发市场优势,打造年轻时尚的楚雄新定位。实现“产品、项目旅游”向“目的地旅游”建设的整体提升,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业态、全天候、全客群、全方位”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打造都市慢游休闲旅游区。依托彝海公园、福塔公园、峨碌公园、龙江公园城市公园群,摩尔梦工厂工业旅游光园、记忆楚雄—中国彝乡·丝绸印象园区、龙川江青龙河及灵秀小河滨水文化休闲带等区域,以及城市健康步道、游憩设施等,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借助楚雄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等基础优势,打响“公园城市”品牌,走好“休闲城市”道路,培育形成“休闲楚雄”整体品牌形象,打造“公园城市休闲示范区”。 打造彝风精品文化旅游区。以彝人古镇、楚雄彝风文旅康养度假区、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整合创建国家5A景区为契机,围绕提升和丰富彝人部落片区夜间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景区夜间旅游。实施品牌引领,塑造彝文化休闲旅游标杆。文化立身,打造彝文化活态展示中心。规划 建设一批符号化景观。紧扣体验,提升打造一批民族节事演艺。紧盯文态,开发推广一批文化创意产品。紧追时代,融合吸收一批时尚感知元素。紧贴保护,稳步推进一批文化传承工程。设施配套,提升彝文化个性深度体验。保障配套,提供业态展示支撑打造民族商业体验和文化演艺中心国际性彝族文化旅游区。 建设大紫溪山森林康养度假旅游区。以紫溪山风景区为核心吸引,整合紫溪彝村、冷水百草花村、紫金村、云庆村等乡村旅游资源,以“创意氧吧·休闲自驾”为主题,紧扣紫溪山风景区东部片区战略区位优势,重点打造紫溪森林康养小镇和紫溪山东大门综合服务区,着力 建设紫溪山半山公路沿线乡村旅游带,加快完善紫溪山内外交通服务设施,间接培育优质民俗商品生产、民俗文化演艺等业态;构建以自驾露营、节事体验、避暑避寒等功能主导的四季旅游产品体系,塑造大紫溪山旅游IP。 建设老君山生态文旅产业园。依托楚雄区位条件与云南生物版图,通过整合哀牢山区域的特色物种优势,开发 建设野生动物世界、奇险律动森林、理想桃园美村、未来生物小镇等四大功能板块,展现云南生物多样性,筑造动植物家园及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 建设成为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复合型动物主题产业园区及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打造骠川文化旅游体验区。依托子午、东华骠川文化资源和农业资源,把以口夸村、云龙烈士陵园、乌龙寺、南安古街、子午镇罗只碑村、楚源乡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农庄等区域列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旅游功能,打造骠川文化旅游体验基地、民俗文化旅游标杆。 推进马龙河白依河低热河谷农业休闲及避寒度假旅游区。夯实产业基础,休闲农业先行:构建集农业观光、瓜果采摘、水果DIY、果蔬认养、美食体验、河谷垂钓、农业作业体验、农业技术科普展示、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园。拓展业态板块,后发避寒度假。开发一批冬季品牌果蔬旅游文化节,利用节庆参与性强、易传播的特点开拓市场,整合旅游资源,通过举办民俗农事节庆活动,提升旅游吸引力;提升打造精品度假客栈,精致化配备生态养生美食,配套疗养、休闲设施和服务;重点打造马龙河冬季“避寒谷”,巧借马龙河谷地势,布局野趣酒吧、休闲营地、阳光木屋、户外运动基地等综合业态,形成功能综合、业态丰富的避寒度假胜地。完善配套设施,构筑精致品牌:打造马龙河沿线休闲步道和生态隔离带,加快推进1.5公里芒果观光大道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加快拓展民宿和精品客栈数量,加快生态停车场建设,完善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旅游信息监测系统,构建信息咨询、景点导览、产品推介、餐饮住宿、应急服务于一体的旅游服务驿站,拓展果蔬深加工、物流服务等业态,最终构筑功能多样、体验丰富的河谷休闲度假品牌。建设白依河星空野营区:在红卫桥西南、白依河沿线依托地势和气候资源,打造楚雄市面积最大、最具特色的星空营地,设置“天文艺术帐篷”“温馨亲子帐篷”“浪漫情侣帐篷”“时尚商务帐篷”等五大营地片区;另设星空观景平台、野趣餐厅,配套旅游巴士、电瓶车、WIFI通信、天文观测装备租赁、旅游厕所、垃圾处理点等满足多样化游客需求;注重营地周边景观修饰养护,美化白依河沿线景观,打造红卫桥西南部东大线沿白依河段最美公路,形成综合性旅游吸引力,塑造白依河星空野营品牌。 推进哀牢山生态旅游自驾线路 建设 。以小众旅游、休闲自驾游客群为主要目标客群,推进哀牢十景间交通系统和旅游服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依托楚景高速公路西舍路服务区重点建设游客服务中心、自驾车租赁及养护基地、应急救护站,“水箐口”自驾车营地,“马缨花林”“自雄风情”“大地景观”“哀牢人家”“峭壁飞流”“红枫林”观景台,“一线天”野奢营地,“董家坝”湿地餐厅,“枇杷箐”户外拓展训练营,配套旅游厕所、智慧旅游服务系统等,打造“哀牢十景”自驾休闲观光带、哀牢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推进乡村旅游环线 建设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特色,主动承接昆明、攀枝花等地游客需求,切实打好乡村旅游牌,打造紫溪彝村→冷水→云庆→紫金→紫溪山茶花园,苍岭前马房→大东十三湾→子午云龙→东华小五排→大地基马龙河红卫桥乡村休闲度假线路。进一步完善紫溪山半山公路休闲、万亩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园乡村旅游带,着力打造前马房、大东十三湾、紫溪彝村、白草花苗寨、楚源乡农业生态园等乡村旅游景点节点,同步丰富乡村旅游要素功能,努力打造市区至大紫溪山片区纵深发展的乡村旅游环线。 打造青山湖骑行旅拍廊道。依托彝风湿地文旅小镇旅游集散中心和斗阁、龙箐、陈家冲康娱旅游村寨谋划布局,将彝风湿地文旅小镇作为骑行装备租赁维护、信息咨询服务及餐饮住宿的重心,将吕合斗阁、廻龙,东瓜龙箐、毛菇山、陈家冲作为途中休憩观景、艺术摄影及应急救护的驿站节点,初步构建“一心三点”的空间结构,形成骑行旅拍廊道的主要引擎。贯通青山湖—龙川江沿线绿道系统,形成延绵楚雄市区西南部的风景廊道和文化流线,打造“城—乡”互动,“河—湖”相依的滨水休闲系统。 推进徒步旅游线路建设 。利用紫溪山、青山湖的自然资源优势,完善徒步旅游线路起止点大本营、沿途补给休息站、旅游厕所、中途宿营地、沿途标识标牌等,开展部分道路(安全)整治,着力打造紫溪山、青山湖徒步旅游线路。 推进外部联通旅游环线建设 。全力推进楚雄4C级民用机场为民用运输支线机场,实现航空网零的突破。积极推进楚雄市东南绕城、玉溪至楚雄、楚雄至景东高速公路建设,加快高速公路与滇中互联互通、成网成环,使楚雄深度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加强铁路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高铁站、火车站打造一批综合铁路枢纽场站,形成铁路客运集散中心,提升铁路枢纽衔接配套水平,实现东达昆明、西抵大理、丽江、北至攀枝花、南接玉溪的“1小时生活圈”,构建楚雄到普洱、攀枝花主要城市“2小时交通出行圈”。将楚雄打造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出滇入川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
第六节 开展文旅品牌创建行动,塑造文化和旅游新品牌新形象
以楚雄市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为依托,将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作为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引导和激励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游民宿、文化和旅游经营者等市场主体,发挥旅游品牌引领作用,加快培育一批文化和旅游品牌,创建优质“楚雄品牌”,打造楚雄市多元IP,推动形成优质优价的旅游消费意识,提升楚雄市旅游服务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专栏8:文旅品牌建设项目 文化创意品牌创建行动。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加快地方特色产品、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彝族刺绣、植物花卉、彝医药等具有便携性、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扶持一批以彝族文化为核心,集设计、生产、加工、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开发领头企业,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推出1-2个具有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做强做大“楚雄好礼”品牌,提升楚雄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品牌建设 :依托重点景区、特色街区等,丰富夜间文化和旅游产品,优化夜间餐饮、购物、演艺、娱乐等服务,构建多样化夜间消费场景,打造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等。 乡村旅游品牌创建行动。依托美丽乡村和小集镇建设,以助推乡村振兴为目标,创建一批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爆点和核心集散区。 国家高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创建行动。根据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与《旅游度假区化分标准》,围绕景区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等进行完善提升,打造拳头产品,全面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力争将彝人古镇及北片区-太阳历文化园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太阳历文化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彝海公园、路域生物多样性示范园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将彝人古镇及北片区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国家高品质酒店创建行动。新建或改造提升5星级酒店1-2个、四星级酒店2个以上,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精品旅游饭店和旅游民宿。 塑造文旅品牌新形象行动:以品牌形象塑造为重点,探索推进文旅融合IP工程,用原创IP讲好中国故事, 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旅融合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品牌化发展,让“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这张名片享誉全国。 |
第七节深入实施“旅游+”,突出抓好新业态培育建设
建设一批康养度假旅游项目。依托楚雄市生态资源、民族医药、区位交通等优势,以云南省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积极开发生物医药旅游、彝医药养生养老旅游等大健康旅游新业态产品,推动旅游与健康医疗和中彝医药产业、森林康养产业融合。
实施一批体育旅游融合项目。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交通、气候、海拔高差等优势,结合传统体育、现代赛事、户外运动,拓展文旅融合新空间。重点抓好紫溪山山地运动项目建设,突出打造自行车骑行、徒步、山地半马、紫溪山越野赛等赛事项目,培育哀牢山探险运动产品,加快哀牢山山地、河流、峡谷资源的开发,推动户外探险、峡谷溯溪产品、基地的开发建设。积极争取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推进户外运动交流大会、挑战赛等体育赛事活动落户楚雄,推动旅游体育产业发展。
打造一批研学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楚雄在发展红色研学科考研学旅游市场的比较优势,结合旅游营地、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的建设发展,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文化遗址、博物馆、科技馆、工业旅游等场地设施,推出一批主题鲜明、课程精良、运行规范的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建设一批自驾旅游项目。按照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的要求,加快布局和建设一批目的地型营地、主题型营地、服务型营地和微营地。同时,积极推进紫溪山、青山湖徒步旅游线路建设,统筹纳入“楚永攀”和“楚新元”两条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建设,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自驾旅游产品体系。
实施一批乡村振兴农旅融合项目。围绕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挖掘农业特色资源,以打造万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大平台为动力,以农业生产和农事节庆活动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事体验活动、田园艺术景观等创意农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以留得住游客为重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居住类、度假类休闲产品,发展乡村度假、老年养生,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村级经济收入。在巩固提升已建成旅游特色村基础上,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产品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环境美好宜居、风俗淳朴文明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
建设一批城市休闲街区项目。结合城市改造,利用城市具有历史文脉的老街区及老厂房等,融合商业、旅游、文化元素,将历史文化街区、文创街区与旅游休闲街区融合发展,通过提升整体品质、服务质量及娱乐休闲水平,推出一批兼顾旅游者和本地居民需求的旅游休闲街区,打造旅游与城市文化生活相融合的现代公共休闲空间。
专栏9: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培育项目 康养度假旅游项目:彝风文旅康养度假区、老君山生态文旅产业园、梨花海洋乡村旅游度假区、紫溪森林康养小镇、马龙河白衣河低热河谷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楚雄情人谷生态旅游度假区、哀牢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彝人古镇及北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体育旅游融合项目:体育小镇建设项目、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项目、龙川江青龙河滨河体育公园、彝海体育公园、太阳历体育公园等,楚雄彝人古镇—大紫溪山越野赛、彝风湿地—老君山马拉松赛、老君山户外拓展运动、格兰芬多自行车越野赛、楚雄青山湖环湖自行车赛、楚雄市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紫溪户外-摩尔农庄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 研学旅游项目:紫溪山茶花之旅、州博物馆、太阳历文化园(太阳历历法展馆)、摩尔梦工厂工业旅游观光园、云龙红色教育基地、万家坝古墓群考古遗址公园、路域生物多样性示范园等。 自驾旅游项目:紫溪山汽车旅游营地、彝风湿地星河房车营地、紫溪森林康养小镇汽车旅游营地、马龙河白衣河星空营地、西舍路哀牢山游客服务中心汽车旅游营地等,以及紫溪山、青山湖徒步旅游线路。 农旅融合项目:紫溪彝村旅游景区提升改造建设项目、马龙河白依河低热河谷乡村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以口夸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旅游村建设项目、子午镇云龙村红色文化公园建设项目、毛菇山-陈家冲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茶马驿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廻龙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廻龙茶驿小镇)、骠川稻海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大东十三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城市休闲街区项目:记忆楚雄——丝绸印象建设项目、楚雄西门古城建设项目、彝人古镇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创建项目、彝人古镇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创建项目等。 城市会客厅打造:加强城市文化窗口建设,打造集城市休闲、文化演艺、主题娱乐、文创空间、特色书店、餐饮酒吧、城市伴手礼商店、网红打卡点等多业态融合的城市客厅、成为城市文化旅游的新载体。 |
第八节 突出抓好智慧旅游建设
深入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体系建设。以“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特色小镇、智慧旅游企业。积极推进智慧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平台建设,衔接全省的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推动传统旅游发展方式、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提升,推动全市城镇景区资源和名景、名店、名馆、名品等资源全要素上线,实现直播、导游导览、一码通等平台功能在3A级以上景区和非A级热点景区全覆盖,加快推进智慧厕所、智慧停车场等建设,为游客提供最全面、最权威、最方便的智慧化服务。
加快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化监管平台,满足行业监管和数据统计、进行应急管理和旅游决策等需求。基本实现对景区、酒店、旅行社、游客团队等市场业态进行动态化监管,对客流量、景区运行、旅游投诉、网络舆情等方面进行监测。建设智慧化服务平台,与“一机游”平台数据进行对接,为信息推送和游客在线预订等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争取在部分景区的主要公共场所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数据中心、智慧厕所、智慧停车场、刷脸入园及在线服务、景区监控、智能导览、讲解等信息化系统,提升景区智慧化服务水平。
专栏10:智慧旅游建设项目 彝人古镇彝人特色数字小镇建设项目,太阳历文化园、紫溪彝村、摩尔梦工厂工业旅游观光园、彝海公园、路域生物多样性示范园智慧化建设,8家星级酒店、10家旅行社、19家特色旅游客栈以及部分精品民宿的智慧化建设。 |
第九节 抓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
深入落实《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坚决落实“云南省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八不准”规定,加强旅游团队运行监管,严厉打击“黑社”“黑导”“黑车”和“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消费、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建立旅游服务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用监督,对失信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实施联合惩戒,引导行业自律、诚信经营。落实属地管理,加强综合监管,按照“1+3+N+1”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健全旅游市场监管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制定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责任清单,加强涉旅部门联合旅游执法检查,持续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行动。充分发挥各类旅游监管平台和“双随机、一公开” 执法机制作用,提高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实施好文化旅游市场“红黑榜”制度和旅游退货监理中心无理由退货制度,设立诚信理赔专项资金,推广旅游消费侵权先行赔付机制。畅通投诉受理渠道,构建旅游投诉快速处置机制,衔接全省“1+16+129+X” 投诉处置体系。
专栏11:旅游市场秩序整治 旅游投诉接处,涉旅企业诚信评价,旅游“红黑榜”制度,旅行社经营业务许可事项受理、云南“旅游购物”30天内可无理由退款换货等。 |
第五章 生态优先,建设生态文明新篇章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新篇章。
第一节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规划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规划为旅游规划,主要涉及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规划项目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项目施工阶段,主要为基础开挖中,机械挖掘作业、土石方装运、堆置等产生的扬尘;主体机构、装修施工中的建筑材料堆放、搬运、使用产生的扬尘;来往运输的车辆产生的道路扬尘;裸露地表风蚀产生的扬尘等。通过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布局,对易洒落物质实行密闭运输,并辅以洒水抑尘等可降低扬尘浓度70%,使施工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规划项目施工期扬尘不会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运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规划区不涉及工业企业建设,规划项目主要为旅游项目,项目运营后,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为汽车尾气、餐饮油烟和恶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量采用电动和清洁能源汽车;在区内大面积种植绿化带;加强管理,人车分流,保障车辆的畅通,同时严格控制汽车行驶速度,有效削减汽车尾气排放;规划区酒店和餐饮业尽量采用清洁能源,并安装油烟净化设施;为控制生活垃圾收集、公厕、污水站臭气,应加强收运作业管理,垃圾日产日清,垃圾收集点外围设置绿化隔离带,污水池加盖封闭,公厕化粪池定期清理,实施以上措施后对周围环境影响小。
二、规划对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规划区内项目众多,规划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开挖、混凝土养护等产生的工程废水,机械设备及工具清洗废水等,如直接外排,或形成地表径流破坏景观形成面源污染或排入河沟造成水体污染。施工工程废水不含有毒物质,主要是泥沙悬浮物含量较大和pH值偏高,在施工场地设置临时废水沉淀池,将施工工程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等经过处理后,回用于设备及车辆清洗、场地喷洒。减少对附近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运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规划区规划项目运营期产生的污废水主要为旅游观光人员及服务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由于规划区范围大面积广,且地形复杂,期间有丘陵、冲沟、水渠等水系分割,难于将各区域产生的污水集中处理。因此建议规划应根据规划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形特点、排水条件,采取相对集中处理方式,分片配套生态污水处理站或小型污水处理站,对区内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规划区实行雨污分流体制,雨水收集后以地表自然排水为主,就近排入周边水域;污水原则就近排入规划区污水管网,无法排入污水管网的,应建设污水处置装置,并将部分处理后的污水回用于项目的景观或绿化用途,减少污水排放量;如需外排的污水,应处理达到相关排放标准要求,减少废水排放对周边地表水体的影响。
三、规划对声环境的影响分析
规划为旅游规划,主要涉及旅游项目建设,产生的噪声主要为项目施工过程土石方阶段、结构阶段的施工机械高噪声设备产生的噪声、项目运营期产生的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
因此,规划项目施工时,施工现场高噪机械设备尽量放置于远离环境保护目标,施工场界建设尽量高的隔声围墙;选用性能良好的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管理,保证施工机械处于低噪声、高效率的良好工作状态;严禁在靠近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一侧高噪声源同时工作,避免噪声产生叠加,减少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敏感区、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四、规划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规划区主要布局旅游项目,产生的固废主要包括旅游项目施工开发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开挖土石方、建筑工人产生的生活垃圾等,运营期游客、服务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办公垃圾,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医疗点产生的医疗废物等。
施工期建筑垃圾以无机物为主,分类收集并尽可能地回收再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及时清理出施工现场后,委托经相关部门核准的合法单位清运处置,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生活垃圾以厨房垃圾为主,通过在规划景区内设置垃圾分类收集桶,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至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使产生的生活垃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规划区旅游项目及景区医疗点产生的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妥善收集后送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处置。在采取了上述措施后,规划区规划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废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
五、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规划区建成后占用土地的使用功能发生变化,对土地资源存在一定的影响,各规划项目建设方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土地及林地的使用手续,按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林地林木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等费用,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对动植物的影响分析。规划项目建设期间对植被的破坏和扰动影响,包括植被永久性损失、可恢复性损失和植被扰动三类。建设工程不会产生大量的植被砍伐,且会建设景观绿地,对现有植物群落类型的破坏较小。规划建成以后,旅游活动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游客游览过程中对植被的践踏,导致植被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运营期应加强游客数量控制、对游客的生态教育和游客行为管理,减小对自然植被的破坏。规划项目的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是施工噪声、污水及施工占地,规划区内施工仅造成局部范围常见植被少量的破坏,且本规划建设中将建设生态绿地,不会造成植被物种的减少;对野生动物有一定影响,但只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规划的实施不会导致区域生物物种多样性及其整体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对水土流失影响分析。规划项目对水土保持产生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可采取行之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将施工期的水土流失现象控制在最小限度。随着工程施工活动的结束,区域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同时竣工,项目营运期区域的水土流失现象不明显。因此对评价区整体水土流失现状影响不大。
对景观影响分析。本规划对景观的影响主要来源于规划项目的建设期间,由于部分施工活动建设的一些临时工程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景观感官上不一致,但这类影响是暂时的,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恢复,可能还会对今后的景观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增长。其次,规划项目除基础建设之外,都是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规划建设的景观绿地等将增加区域绿化面积,对景观的影响是积极的。
对生态敏感区影响分析。第一、根据前面章节分析,规划范围内可能涉及个别自然保护区,规划区内的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规划项目应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要求。符合条例的规划项目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规划项目的建设将带来噪声扰动、大气污染、人员进入增加的问题,威胁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对象的生存。特别是以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施工期的各类建设活动将不可避免的对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及其生境产生影响,并影响动物的活动与交流。如果项目从自然保护区界外经过,对其他人为活动带来放大效应,增加自然保护区管理上的困难,使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受到盗猎、偷伐、滥采滥挖的影响,保护区的动植物生境会随周围地带的开发利用、水文气候变化而逐渐恶化。此外,车辆船只行驶产生的大气和噪声污染,会影响保护区内动物正常活动与繁衍,甚至夜间行车行船的车灯光亮,也可能会成为影响野生生物生息的因素;人为活动的干扰,也使保护区生物生存地域范围变化或者缩小,其长期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第二、根据本文分析,规划范围内可能涉及个别风景名胜区,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项目开发建设,会对景区景观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造成不和谐景观因素。因此,需对项目方案进行详细论证比选,避让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并需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方能开工建设。第三、根据前面章节分析,规划范围内可能涉及个别森林公园,规划项目建设对森林公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破坏区域植被,二是影响区域景观。项目建设时需要进一步确定具体范围,以保护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为主,以减少对景区景观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第二节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一、大气环境减缓措施
旅游景区构筑物、与景区配套的基础设施施工期间要加强现场管理,对建筑工地应安排专人每天进行道路的清扫和文明施工的检查。建材堆场易于产生扬尘的物料实行库存或加盖篷布,并配置抑尘防护网、设置围档、硬化道路、车辆出场冲洗等措施,采用商品混凝土。对车辆行驶道路必须及时打扫和洒水。严格按有关渣土管理的规定,运输车辆不得超载,渣土必须及时清运并按照指定的运输线路行驶,送往指定的倾倒地点,运输车辆行驶路线尽量避开环境敏感点。
旅游道路行驶汽车的尾气属于无组织排放,对区域空气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在道路周边设置绿化带、种植净化废气能力较强的植物树种,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同时,旅游景区之间的旅游运输车辆尽量以电动和新能源汽车为主;景区停车场、地下车库应加强通风换气,加强停车场、车库附近的绿化,减少汽车尾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规划区内燃料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旅游景区内优化布局结构,在可以布局餐饮业的区域集中布置餐饮业,并加装油烟净化装置,通过专用烟道引至餐饮业所在构筑物的顶部排放。
根据旅游景区主导风向,合理布局垃圾收集点。为控制垃圾收集点臭气,应加强收运作业管理,合理安排作业时段,尽量避开旅游人群出行时间,每天定时对作业区场地和设备进行冲洗,垃圾日产日清,及时运往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进行处置。垃圾收集点外围设置绿化隔离带,垃圾运输车辆采用密闭运输,运输过程不会造成垃圾散落和臭气的污染。
二、水环境减缓措施
规划项目选址首先考虑已敷设污水收集管网的区域,旅游区内产生的污废水经收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无法依托市政污水管网的,或选址位于远离城市建成区的规划项目,需综合考虑开发规模、区域污水产生量等因素建设污水处理站,并充分考虑项目周边的排水条件,产生的污废水经污水站处理达标后回用或外排。
规划范围内,污水无法外排的区域,应按照各规划项目的开发规模、游客接待量,合理设置污水收集池,用于收集雨季或暂时无法回用的中水。
规划景区内绿化用水,尽量采用中水,节约用水。规划范围内的广场、停车场及非机动车道路可采用透水铺装材料,设置与道路、广场相结合的下凹式绿地,可采用景观贮留防渗透水池、屋顶花园及中庭花园等技术措施。将收集来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化,节约现有水资源。
三、声环境减缓措施
规划中道路类项目,应采取限制车型、限制车速、禁鸣、绿化等措施减轻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规划项目设置的各类水泵、风机等产噪设备需在设备选型的基础上,将产噪设备布置在封闭的房间内,并采取基础减震等措施,减轻对周边环境影响。
规划项目涉及娱乐等项目的,需合理布局,并严格控制娱乐活动时间,室外活动在不影响活动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关低音量。临近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的规划项目,禁止举行露天演唱会等娱乐活动,避免对周边野生动物及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四、固体废物减缓措施
固体废物管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进行控制。规划景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全密闭式的垃圾收集车清运到合适地点,妥善处理。在施工期间运送砂石、泥土、水泥等车辆,车厢严密清洁,防止泄漏造成沿途地面污染。
在各景区出入口、停车场及各休闲点、道路两旁适量放置垃圾收集装置,区分可回收及不可回收垃圾装置。区分可回收循环利用和不可回收循环利用两大类,分类后的垃圾运至垃圾处理场统一收集处理,以无污染、有效资源充分回收利用的综合处理方为标准,真正实现垃圾处理的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化。区内按一定的原则建设高科技生态旅游厕所,改善旅游区的公共环境。
五、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规划区的景观应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相关要求,重视景观生态设计,使规划项目的景观环境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统一。规划区的绿化设计应以大片当地植被与树木为主,成为项目独具特色的景观特质。且绿化应以自然风格为主,可采用各类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进行不同高低层次、不同色彩、不同造型的搭配,同时种植较多的花草树木,以丰富和美化项目区景观。对规划范围现状已经遭到破坏的地表,通过覆土和植树种草进行修复,尽可能地恢复其原貌。做好植被病虫害防治工作,宜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结合药物来防治病虫害。可在树木上安放人工鸟巢,引入益鸟。为避免在引进园林绿化物种时的生态不安全性,在引进园林绿化物种应严加管护,尽量选择属于适应性强,但繁衍能力总体不高的类型,尽量避免生态入侵而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规划区建成后,将改变土地存在的结构和功能,林地、耕地、荒草坡和裸露的岩石将被建筑物、道路和绿化所取代,形成新的景观格局。规划通过特色景观区、景观轴线、景观节点及景观界面的控制,营造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工景观,展现规划区内生态性、人文性、开放性的景观特色。规划区的绿化要“因林制宜”“因地制宜”。苗木首先应选择“乡土树种”中树形美观,常绿的阔叶树种;工程边坡绿化可以草本和藤本植物为主。林木选择仍应以“乡土树种”为主,树种应尽量多样,同时可考虑一些花期长、花色美观有香味的林木和灌木以及果木种植。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一、保护绿水青山
从楚雄整个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按照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环境容量的要求,整合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明确哪些地方能够开发、哪些地方不能开发,以及相应的开发方式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工作,以实现高质量的、环境可持续的、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以多规融合为核心,协调生态保护与开发,同时加强生态屏障建设、严格保护水源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根据《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划》,楚雄州所属主体功能区包括的类型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三类,楚雄市具体所属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如下表。
专栏12:楚雄市主体功能区类型分类 重点开发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包括:鹿城镇、东瓜镇、吕合镇、紫溪镇、东华镇、子午镇、苍岭镇 限制开发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三街镇、八角镇、中山镇、新村镇、西舍路镇、大过口乡、大地基乡、树苴乡 禁止开发区: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山、三峰山、楚雄紫溪山风景名胜区、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九龙甸、西静河、团山水库。 |
本规划范围涵盖全市范围,因此,应根据全市的主体功能区划,坚持生态优先,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按照各主体功能区发展的战略、产业准入政策、环境政策等,优化空间结构,以此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的空间布局。
多规协调,步调一致。对接省生态控制区划、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州林业规划及环保规划等,以多规融合的方式,保证省、州、县市一致的发展步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一是对接《楚雄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中的禁止开发区,对自然保护全部区域、森林公园的核心景观区和生态保育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地质公园的地质遗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进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二是对楚雄重要生态功能控制区、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等,进行适度开发利用,但必须保证开发利用不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生态功能的损害;三是对于农业区、城市建设开发区必须推广生态农业、严格控制面域污染,注重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
生态屏障建设。区域生态屏障建设,以林业为主。稳步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工程、森林碳汇工程、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和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等林业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对接州林业生态线,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加强现有的森林公园保护和建设工作;优化林种结构,发展水源涵养林,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加强木材加工行业监管。城镇生态屏障建设,以农业为主,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分进行建设。一是采用稻田立体种养、基塘结合、生态农庄观光等模式,以农田保护区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观光农业区建设为重点,开展以生态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二是采用丘陵山区立体农业、庭院立体经营等模式,以生态农业带建设、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为重点,开展以生态防护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三是采用生态屏障(缓冲)区建设、生态农庄观光等模式,以沿道路生态农业隔离带建设、城乡之间生态农业缓冲区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建设为重点,开展以生态屏障功能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
饮用水源保护。按照云南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积极完成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作,并探索水源保护区与观光休闲旅游的协调机制。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在内涵、理念和效益方面均具有一致性。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基本保障,而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二、利用金山银山
在保持生态安全的基础上,以开发促进保护的方式推进生态建设持续进行,建立保护与开发建设相协调的局面。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现,逐渐风行于世界各地。在遵循生态环境承载力这一基本规律,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环境教育为责任,社区参与为保障。建立完整的保护地保护体系,促进生态保护区从数量走向质量;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探索环境教育的理论体系及先进的实践模式;建立公平、开放的旅游开发机制,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到旅游活动中,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升当地的生计水平。
森林旅游:森林旅游是朝阳产业、富民产业、绿色产业,在严格遵守《楚雄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的基础上,开展森林旅游,以“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为目标,将庞大的森林“过客”转变为森林“体验者”,形成以“度假”为核心,多元化发展的森林旅游格局。可通过“公园平台化,项目市场化”的模式,搭建旅游投资平台,促进社会资本规范进入森林旅游领域。
康养旅游:大力发展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全季节性气候的大健康产业,重点发展森林康养、阳光康养、医疗康养、温泉康养、运动康养、旅居养老等特色产业,打造以山水环境、光热资源为特色的康养典范城市。
第四节 提升全域环境质量
一、卫生环境
各职能部门按照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要求,明确分工和职责,全面排查薄弱环节,全面完成整改,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在城镇大力宣传珍惜环境、讲究卫生,严格执行城镇有关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在旅游区将有关环境卫生的要求制作宣传牌,或印制在门票、参观劵、包装袋上面,随时提醒游客遵守公共道德。还可以专门制作一些提供给游客盛装垃圾的免费卫生纸带,并布设垃圾回收点。固体垃圾要及时外运,并处置得当。要逐渐改变固体垃圾传统消极的处理方法如堆积、填埋、焚烧等,积极向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二、空气环境
协调空气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转变思路,从源头上减轻空气污染,包括控制企业落户、排污控制、清洁能源及绿色交通方式的使用。保证空气质量达优良级标准全年不少于300天。
准入门槛:坚持“企业落户,环保先行”的理念,严把项目环评审批关,坚决不上不符合生态产业规划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在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中增加生态文明的考核权重,突出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人文发展等方面指标的比重,杜绝不符合要求的项目随意进入。对靠近景区核心区域的工业企业,应建议其搬迁。
动态跟踪:对存在一定污染的企业进行集中控制,随时对企业排污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另外,从技术上探索生态化生产方法,引导传统工业科技化、生态化转型发展。
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交通。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城市燃气。推广“绿色”机动车,推行公交优先,可研究发展有轨电车,鼓励燃气汽车、自行车等绿色公共交通。另外,严格执行《轻型汽车和重型柴油机(发动机)达标车型目录》,制定高排放车型目录,实行新车准入制度。景区之间开通旅游公交、旅游大巴,景区内部开通观光车,旅游交通采用天然气、电车等清洁能源。
建设太阳能生态垃圾处理厂。引进太阳能生态垃圾处理厂,对现有垃圾处理厂进行整改,在居民点密集区域、游客额密集区域增加太阳能生态垃圾处理厂数量,杜绝垃圾焚烧、垃圾掩埋行为。
三、水环境
有针对性地开展污水治理及流域治理工作,保障水生态安全。
农村污水治理:探索“政府+农家乐协会+个体户”模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筹优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业态。
旅游区水体保护:对以水体景观为主或水上活动开发为主的旅游区,其游乐设施、建筑物、构筑物应采用无污染型,防止汽油、垃圾和生活污水对水质的污染;直接与水体接触部分应进行防污染处理;游船动力要使用电力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餐饮燃料要使用液化气或电力;污水集中处理、排放。保证主要旅游区地表水水域环境质量符合GB3SS8II类标准。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到位,建立文化和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组织和动员各方力量,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工作,确保“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节 建立发展专项资金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文化和旅游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市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发展、文艺精品创作、农村文化惠民、抢救性文物维修、民间演艺团体扶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补助等文化发展项目,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行。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财政对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旅游特色村建设的倾斜支持。设立专门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旅游项目前期工作、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市场营销开拓、人才引进和从业人员培训等。
第三节完善投融资体系
深化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文化和旅游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金融扶持,积极探索建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积极推动与省级旅游和文化投融资平台合作,投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投资、租赁、承包、拍卖等多种形式开发旅游和文化资源,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对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农村居民给予小额信用贷款扶持。鼓励保险机构创新旅游险种和服务机制,发展特色旅游保险等。
第四节 加强用地保障
严守三条红线,强化底线约束,落实《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严格遵守三条红线的前提下,将文化和旅游规划布局拟开发区域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建设用地予以预留,各乡镇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将乡村旅游开发统筹纳入村庄规划。根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实施“点供”用地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见》(云自然资〔2020〕140号)等,积极探索旅游建设项目用地实施“点状供地”,灵活实行点状布局单个地块,点状布局、带状布局多个地块组合。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依法依规发展旅游业。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非耕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采取作价入股、土地合作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结合荒山植树造林、河流流域和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科学合理地整治利用荒山、荒坡、滩涂地等。结合城镇棚户区改造、乡村异地搬迁等,合理有效利用原有的宅基地,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股权为农民所有,凭股权领取收益,并可带股迁移等。
第五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育模式,努力搭建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平台,积极开发文化和旅游人才资源,促进文化和旅游人才结构优化,努力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服务好的旅游人才队伍。加强与国内院校的合作,采取“定向培养、对口服务”的培养模式,加强对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加强对项目策划、文化和旅游开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级专业文化和旅游人才。建立实习基地,利用学校的科研能力,在文化和旅游开发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旅游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关专题研究,促进全市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加大文化旅游人才引进力度,吸引省内乃至国内的高水平旅游人才,以及楚雄在外就读学生回到本土创业。
附件1:楚雄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空间布局图
附件2:楚雄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支撑项目表
单位:万元
楚雄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支撑项目表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建设 地点 |
建设性质 |
项目建设 起止时间 |
总投资 |
“十四五”时期 计划完成投资 |
备注 |
合计 |
47项 |
3748856 |
1444856 |
|||||
(一) |
旅 游 |
37项 |
3683050 |
1406050 |
||||
1 |
楚雄彝风文旅康养度假区 |
规划面积约23平方公里,度假区将通过“黎明时光”滨湖野奢运动,“梦想田园”康养度假,“彝乡欢歌”休闲商业假度三大产业组团,以“康养产业、美丽乡村、体育产业、文旅产业”为核的四大产业体系,依托山林绿地湖泊水系,田园风光结合打造集文旅消费新体验,休闲产业展销结合为一体的文旅体闲康养全链条产业基地。 |
东瓜镇车坪社区 |
新建 |
2022-2030 |
500000 |
200000 |
|
2 |
楚雄老君山生态文旅产业园建设项目 |
项目规划用地范围约为17.6平方公里,建设野生动物世界、奇险律动森林、理想桃园美村、未来生物小镇等四大功能板块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打造成为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复合型动物主题产业园区及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
东瓜镇桃园社区 |
新建 |
2022-2030 |
800000 |
200000 |
|
3 |
梨花海洋乡村旅游度假区 |
项目设计种植1.1万亩宝珠梨,发展春赏万亩梨花、秋尝美味梨果、四季体验民族风情的生态旅游梨庄,并对梨果进行梨膏、梨醋、梨酒等深加工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形成集观光摄影、采摘体验、科普教育、特色民宿和衍生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一二三业产融合基地。建设梨花海洋主题观光区、星空野营区、森林温泉康养度假区、休闲农业体验区、旅游精品农庄、 自驾车营地、特色美食街区、精品民宿村、游客综合服务区等。 |
紫溪镇 |
新建 |
2022-2030 |
100000 |
20000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建设 地点 |
建设性质 |
项目建设 起止时间 |
总投资 |
“十四五”时期 计划完成投资 |
备注 |
4 |
紫溪精品民宿休闲经济带建设项目 |
依托紫溪山半山公路沿线森林生态资源、特色林果资源、村落及特色民居资源等,以紫溪镇冷水村委会新村杨梅山为核心辐射带动(170亩),沿紫溪山半山公路沿线(紫溪社区、冷水、云庆、紫金)整合建设一批特色精品民宿客栈、农家乐。将19.237公里的半山公路提升为生态绿道;各片区完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露营地、游步道、旅游厕所、标识标牌、观景台、购物店、充电桩、环境综合整治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要素配套设施,将紫溪山半山公路沿线打造为楚雄民宿产业聚集区。 |
紫溪镇 |
新建 |
2022-2030 |
70000 |
10000 |
|
5 |
“情人谷”旅游度假村建设项目 |
规划范围6970亩,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七彩花田、民族婚恋文化体验园、世界婚恋文化风情园、情侣木屋/树屋、爱情文化主题雕塑园、彝药养生坊、温泉度假养生酒店群、蜜月湖情侣度假主题酒店、特色美食街、婚庆用品商城/综合办公楼/公寓等。 |
东瓜镇庄甸社区朱西冲 |
新建 |
2021-2030 |
260000 |
20000 |
|
6 |
楚雄市紫溪旅游小镇建设项目 |
按照国际化视野、山城一体化战略思路,选择云庆村区域新建紫溪旅游小镇,打造山地型民族特色旅游小镇。规划面积20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一心、四街、五区”。一心即彝族文化广场中心;四街即民族手工艺品购物街,乡野生态美餐饮街,文化娱乐休闲街,商务休闲街;五区即彝族风情园区,国际商务休闲区,旅游接待设施区,儿童户外游乐中心区,游客综合服务区等。结合民族手工艺品产业构建紫溪旅游小镇的产业支撑体系,建成集中体现彝州风情的民俗旅游商品加工、展示、销售购物旅游小镇,使之成为游客进入紫溪山旅游区主入口(东大门)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旅游接点。 |
楚雄市 |
新建 |
2021-2030 |
250000 |
10000 |
|
7 |
紫溪山东大门旅游综合服务区建设项目 |
建设紫溪山入口通道、游客综合接待服务中心、龙王庙特色旅游村、百亩梯田花海、观光步道、大型生态停车场、观景平台等游憩设施。建成集紫溪山入口大通道、生态休闲度假、游客集散中心、旅游综合服务的核心区。 |
紫溪镇 |
新建 |
2021-2030 |
150000 |
10000 |
|
8 |
紫溪森林康养小镇建设项目 |
项目规划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约1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森林医院、森林疗养中心、森林健康步道、养老公寓、精品民宿、房车营地、绿乐园、森林学校、彝族中草药种植园、蛹虫草产学研基等配套设施, |
紫溪镇紫溪彝村 |
新建 |
2021-2025 |
100000 |
100000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建设 地点 |
建设性质 |
项目建设 起止时间 |
总投资 |
“十四五”时期 计划完成投资 |
备注 |
9 |
威楚铜鼓文化博览园建设项目 |
建设铜鼓遗址博物馆,铜鼓文化博览小镇,民族文化演艺中心,铜鼓文化艺术主题商业街区以及游客综合服务区等,打造最具人文活力和文化消费,休闲娱乐的博览园。 |
鹿城镇万家坝 |
新建 |
2022-2030 |
210000 |
20000 |
|
10 |
哀牢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 |
依托哀牢山系和礼社江流域优质生态,以及未来楚景高速以西舍路为枢纽,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交通区位的后发优势,以哀牢山系、礼社江—五街河高山峡谷为依托,拟规划建设综合服务区、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自然风光旅游区、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区、礼舍江流域风光区、彝族风情休闲度假区以及“哀牢十景”休闲自驾观光带等建设项目。 |
楚雄市 |
新建 |
2021-2035 |
100000 |
2000 |
|
11 |
楚雄紫溪山景观大道建设项目 |
景观大道全长19.237公里,其中主线长16.451公里,连接线长2.786公里,采用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12米,大桥2座,中桥3座,沿线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及绿化等旅游景观设施等。 |
紫溪镇紫溪山 |
新建 |
2021-2025 |
40000 |
40000 |
|
12 |
彝风湿地文旅小镇建设项目 |
彝风湿地文旅小镇“彝时光”项目,占地365.96亩,建筑面积496247.62平方米,建设旅游地产及相关附属配套设施;彝风湿地文旅小镇“味觉森林”项目,占地69.9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建设旅游商业地产及相关附属配套设施。 |
楚雄高新区 |
续建 |
2021-2025 |
188000 |
188000 |
|
13 |
青山湖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
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6750亩,结合龙川江两岸设置湿地公园,建设以生态农业观光、湿地公园体验、水上娱乐为主功能区域。主要建设内容为电瓶车站点38座、观光农业区5400亩、雾露营地698.4平方米、生态停车场466个、管理用房376平方米、阿普杜姆庄园2181.6平方米及公园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
楚雄高新区 |
新建 |
2021-2025 |
36700 |
36700 |
|
14 |
彝人古镇彝人特色数字小镇建设项目 |
数字小镇建设彝人古镇内AI-iOT管理(井盖、充电桩、消防栓、垃圾桶、监控、路灯等建设)、智慧灯杆建设、Ai咨询人工智能客服系统。无感自助智能停车场建设、无人货柜建设。彝人古镇内完成数据可视化管理中心建设、GIS热点地图建设、消费者异常数据预警系统建设、精准广告及智慧发布共享平台建设、小镇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小镇数据管理分级平台建设、视屏实景地图、立体监控建设、人流与客流监控系统建设等内容。 |
楚雄高新区 |
新建 |
2021-2025 |
10000 |
10000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建设 地点 |
建设性质 |
项目建设 起止时间 |
总投资 |
“十四五”时期 计划完成投资 |
备注 |
15 |
楚雄高新区高铁站片区游客服务中心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项目 |
新建文化旅游综合楼27917㎡,特色旅游商品街63838㎡,民族文化展示中心46788㎡,交通枢纽21520㎡(长途客运站、公交首末站、出租车停车场、上跨杭瑞高速桥)。 |
楚雄高新区 |
新建 |
2021-2025 |
72150 |
72150 |
|
16 |
楚雄市智慧旅游建设项目 |
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完成全市6家A级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12家星级酒店、10家旅行社、19家特色旅游客栈、部分精品民宿的智慧化建设;建设全市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建设全市旅游大数据中心;开发智慧旅游服务小程序,实现楚雄市旅游智慧化。 |
楚雄市 |
新建 |
2012-2025 |
15000 |
15000 |
|
17 |
楚雄市特色旅游城市建设项目 |
依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城市休闲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公共休闲空间、环境风貌整体提升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项目,以景城一体化建设为目标,着力打造一个滇中公园城市休闲发展核。 |
楚雄市 |
续建 |
2021-2025 |
150000 |
150000 |
|
18 |
紫溪山景区楚雄市西片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主要建设游客接待咨询服务大厅1300平方米、游客休息服务区300平方米、停车场1个3000平方米、旅游厕所2个200平方米;标识系统40个、环境整治2000平方米,及其他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 |
楚雄市 |
新建 |
2021-2025 |
4000 |
4000 |
|
19 |
紫溪森林康养小镇半山酒店建设项目 |
依托楚雄紫溪山特有的天然氧吧及独特的森林风光,建设高品质半山酒店和4星级汽车旅游营地。建设房间约100间,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酒店附属设施包含紫溪山特色药膳养生餐厅,会务接待室、健身中心、停车场等,建设“高端住宿+旅游营地”为主要特色的半山酒店。 |
楚雄市 |
新建 |
2021-2025 |
15000 |
15000 |
|
20 |
彝人古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主要建设游客接待咨询服务大厅1300平方米、游客休息服务区300平方米、停车场1个3000平方米、旅游厕所2个200平方米;标识系统40个,环境整治2000平方米,及其他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 |
楚雄高新区 |
新建 |
2021-2025 |
4000 |
4000 |
|
21 |
楚雄青山湖半山滨水酒店建设项目 |
依托青山湖水体景观,打造依山傍水休闲度假酒店。建设酒店客房100间,面积约8000平方米,融合休闲、度假、康养等为一体高端化度假酒店,配套餐饮、娱乐、会议、停车等基础设施和汽车营地项目。 |
楚雄市 |
新建 |
2021-2025 |
15000 |
15000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建设 地点 |
建设性质 |
项目建设 起止时间 |
总投资 |
“十四五”时期 计划完成投资 |
备注 |
22 |
楚雄市高品质酒店建设项目 |
依托彝海公园、滇中汽车城、彝风湿地及桃园老君山等旅游聚集区,建设2个以上五星级酒店,1个艺术+酒店、1个半山木屋酒店。 |
楚雄市 |
新建 |
2023-2030 |
200000 |
100000 |
|
23 |
马龙河百鸟谷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项目 |
依托马龙河低热河谷气候,发展以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滨水休闲度假、美食养生、自驾游、河谷漂流、风情露营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主要建设红卫桥文化风情小镇、观鸟科普驿站、星空野营区、席草坝休闲农业体验区、旅游精品农庄、自驾车房车露营地建设、沿河漂流观光廊道以及游客服务设施等。打造集乡村度假、滨水休闲、特色美食体验、美丽乡村示范为一体的低热河谷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形成楚雄市西部生态文化旅游组团的重要支撑节点。 |
大地基乡 |
新建 |
2021-2030 |
50000 |
10000 |
|
24 |
以口夸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旅游村建设项目 |
规划控制面积4.50平方公里。总用地面积824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240平方米,附属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主要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标识系统、供排水、供电设施、环卫设施、环境综合整治、游步道、绿化美化建设等。 |
子午镇以口夸村 |
改建 |
2021-2025 |
12000 |
12000 |
|
25 |
子午镇云龙村红色文旅小镇建设项目 |
以云龙村委会的云龙老街、老县委、云龙烈士陵园为重点,提升云龙烈士纪念馆配套设施,建成集党员教育培训、红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文化传承基地。 |
子午镇云龙村 |
改建 |
2021-2030 |
26000 |
12000 |
|
26 |
毛菇山-陈家冲乡村旅游区建设项目 |
建设陈家冲亲子旅游区、百亩花海休闲园、毛菇山营地、特色民宿、烧烤区、研学基地,以及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 |
东瓜镇 |
新建 |
2021-2025 |
5200 |
5200 |
|
27 |
大过口磨刀箐集散小镇建设项目 |
依托交通线路枢纽的区位优势,打造大过口交通物流集散中心与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依托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以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展示为重点,通过整合大过口乡磨刀箐周边资源,提升彝族传统民居,建设精品彝族风情客栈,举办杨梅节、丰收节、土主节等民族节会,通过增强旅游吸引力和配套设施提升,打造“串联东西、贯通南北”的集散小镇。 |
大过口磨刀箐村 |
新建、改建 |
2021-2035 |
30000 |
10000 |
|
28 |
廻龙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
规划面积3900亩,按照一个产业核心区、二个研学教育基地、三个特色种植区、四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的总体布局,建成集农耕体验、田园风光观光、民俗文化体验、亲子研学、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休闲旅游度假村。 |
吕合镇 |
新建、改建 |
2021-2025 |
25000 |
25000 |
序号 |
项 目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建设 地点 |
建设性质 |
项目建设 起止时间 |
总投资 |
“十四五”时期 计划完成投资 |
备注 |
29 |
楚雄“茶马驿”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
建设森林温泉康养区、星空房车露营地、观光农业休闲区、田园木屋、花海木屋为主,兼具少数特色客栈、民俗活动广场、农事活动体验园、农耕文化、田园生态餐厅、展示园、活动广场等。 |
苍岭镇 |
新建 |
2022-2030 |
30000 |
10000 |
|
30 |
“稻浪物语”休闲旅游度假区 |
主要建设梨园景观区、森林温泉度假区、田园综合体、房车自驾车营地以及旅游综合服务区等。 |
紫溪镇 |
新建 |
2022-2030 |
25000 |
5000 |
|
31 |
大东十三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主要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标识系统、供排水、供电设施、环卫设施、环境综合整治、游步道、景区智慧化建设等。 |
鹿城镇大东村 |
新建 |
2021-2025 |
5000 |
5000 |
|
32 |
茶花溪森林休闲娱乐旅游区项目 |
主要依托河前村三道河区域良好的山水、森林生态环境、开阔的地势、现有景点和设施开发基础,重点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彝族传统文化、山野游憩特色,娱乐休闲活动丰富的旅游功能区。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通过整合现有旅游 景点、人文景观和接待设施,引入现代生态休闲旅游理念,以重构生态休闲核心吸引物为目标,以突出生态旅游科普、森林休闲娱乐为重点,着力将该片区建成以生态旅游科普、森林休闲娱乐、康体养生度假为重点,具有较强参与性活力的森林休闲娱乐旅游区。 |
鹿城镇河前村 |
新建 |
2022-2030 |
20000 |
5000 |
|
33 |
楚雄亲子自然教育研学旅游基地建设项目 |
依托楚雄市丰富的农业资源、生物资源,以农场主题、生态景观资源为基础,分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大板块,集合自然教育课程、萌宠养育、无动力设施、土地认养、主题观光、休闲娱乐、餐饮露营、亲子活动等为主线。建设主题景观农场、有机果蔬种植休闲园、现代农业文化艺术中心、生态科普博物馆、乡村驿站等,打造集场景展示、文化认知、趣味实践、传统体验于一体研学旅游实践体验式基地。 |
楚雄市 |
新建 |
2022-2030 |
20000 |
10000 |
序号 |
项目 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建设 地点 |
建设性质 |
项目建设 起止时间 |
总投资 |
“十四五”时期 计划完成投资 |
备注 |
34 |
楚雄赛装城 建设项目 |
承载彝族风情民族展示与交流的文化演艺中心,彝族传统庆典活动火把广场,呈现各民族服饰之美的民族服饰博览园,描绘最美画卷的滨河景观带,体现民俗文化、集市文化的特色民居小镇等五大板块。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集“彝绣之根、赛装之源、服饰之美、文化之魂”一体的赛装城。 |
楚雄市 |
新建 |
2023-2030 |
100000 |
20000 |
|
35 |
三街历史文化体验区 建设项目 |
对三街古镇、红色遗址等进行分级保护,修缮还原部分传统古建筑;打造刺绣工艺体验作坊,宣传推广彝族文化;提升三尖山旅游配套设施,打造三尖山精品生态观光探险体验区 |
楚雄市 |
改建 |
2021-2030 |
10000 |
5000 |
|
36 |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
用地规模约178亩,项目依托太阳历文化园特有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优美的人文景观,采用彝族传统特色民居的建筑形式, 建设集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文化旅游、信息交流、教育培训、展览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打造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成为最具创新氛围、最具投资吸引力、最具企业发展空间、最具人文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消费、休闲娱乐的文化旅游功能区。主要 建设彝族文化长廊、美食餐吧、购物街、赛装展演馆、农耕文化展示馆、酒文化长廊、智慧旅游营销中心等。 |
楚雄市 |
新建 |
2021-2030 |
25000 |
20000 |
|
37 |
楚雄万家坝古墓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遵循整体保护与传承创新的工作思路,围绕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主要 建设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博物馆、停车场、游步道、标识系统、绿化、安防设施、消防设施、遗址保护设施、供电线路、供排水管线、垃圾处理设施、环境综合整治、旅游厕所、游客休闲设施、智慧化 建设等。使之成为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可移动文物的典型代表。 |
楚雄市 |
新建、改建 |
2021—2030 |
10000 |
10000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 内容及规模 |
建设 地点 |
建设 性质 |
项目 建设 起止时间 |
总投资 |
“十四五”时期 计划完成投资 |
备注 |
(二) |
公共文化 |
10项 |
65806 |
38806 |
||||
38 |
楚雄书院 建设项目 |
占地2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 建设集展览、会议、研学、会晤、收藏、研究、传承和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 |
楚雄市 |
新建 |
2021-2030 |
30000 |
10000 |
|
39 |
楚雄市图书馆 建设项目 |
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主要内容为图书馆阅览室、古籍室、电子阅览室、书库、展厅、培训教室、自修室、阅读体验空间等。 |
东南新城 |
新建 |
2021-2025 |
2500 |
2500 |
|
40 |
楚雄市文化馆 建设项目 |
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主要 建设展厅、陈列室、培训教室、工作室、录音室、舞蹈排练厅、非遗展厅、小型室内剧场、创作室、电子阅览室等。 |
东南新城 |
新建 |
2021-2025 |
2500 |
2500 |
|
41 |
楚雄市铜鼓博物馆 建设项目 |
建设陈列区3684平方米,设立“铜鼓文化”、“青铜器”文化展厅、革命历史文化展厅、多功能演示厅、文物库房等功能馆室。管理用房600平方米。 |
鹿城镇万家坝 |
新建 |
2021-2025 |
2000 |
2000 |
|
42 |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楚雄段)“彝族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建设项目 |
主要 建设内容包括: 建设非遗项目展示厅1个700平方米,非遗项目音、视展示厅3个300平方米;非遗培训教室1间100平方米,火把节传统表演艺术类的展演剧场700平方米、排练厅400平方米,传统手工技艺生产传习用房1间100平方米、技艺展示厅1间200平方米。以及火把节传统民俗活动类的室外展演活动场地工程705平方米,绿化景观工程470平方米,室外给排水及消防工程1项,室外电气工程1项。 |
东南新城 |
新建 |
2021-2025 |
2500 |
2500 |
|
43 |
楚雄文庙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及配套设施 建设项目 |
主要修缮:尊经阁、东西两庑、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恢复:崇圣祠、棂星门、明伦堂、文明坊等门楼牌坊;完善配套设施相关服务功能, 建设智慧服务平台。 |
鹿城镇 |
改建 |
2021-2030 |
12000 |
5000 |
序号 |
项 目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建设 地点 |
建设性质 |
项目 建设 起止时间 |
总投资 |
“十四五”时期 计划完成投资 |
备注 |
44 |
楚雄彝族火把节暨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市场化 建设项目 |
挖掘整理、建立保护名录;培育发展传承人队伍;、迎宾文艺演出、火把节祭火大典、火把节名特优商品展销活动、彝族民俗礼仪展示、“火火欢歌”火把巡游、“彝歌声声”万人左脚舞狂欢,“指尖上的记忆”彝绣动态展,全省少数民族精品服饰展演、招商引资项目 推介洽谈活动等。 |
楚雄市 |
改扩建 |
2021-2025 |
6000 |
6000 |
|
45 |
楚雄市公共文化数字化 建设项目 |
依托国家数字图书馆、文化馆推广工程、总分馆制 建设,按照公共数字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的要求,利用互联网、IR、VR等技术对全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非遗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进行数字化提升改造,推动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发展, 建设 线上博物馆、线上文化馆、线上图书馆,线上非遗展示馆,通过新科技手段为人民群众供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 建设水平。 建设包括多媒体展示、资源数字化、文化数据库资源、文化服务平台、网络终端运用等智慧化手段,以现代信息智能化技术与各领域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打造“互联网+智能产品”的数字智能化“三馆一中心”。 |
楚雄市 |
新建 |
2021-2025 |
5000 |
5000 |
|
46 |
楚雄市乡镇文化站及村级文化室改造提升 建设项目 |
1.改造提升14个乡镇文化站用房,拆除重建1个;2.对15个乡镇文化站电脑更新;3.对154个村级文化室的电脑进行更新。 |
楚雄市 |
改建、新建 |
2021-2025 |
1306 |
1306 |
|
47 |
长征文化公园(楚雄段)吕合镇太乙村红军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设施 建设项目 |
新建红色故事展览场馆、经典再现红色记忆教育厅、历史陈列馆、红色文化长廊等,总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 |
吕合镇 |
改建、新建 |
2021-2025 |
2000 |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