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雄 市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2017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总体部署,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抓好政策落实,释放政策红利,全市国民经济实现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经济结构和增长格局更加优化,深化改革和民生发展成绩更加突显,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58344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4318万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844217万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474912万元,增长11%(详见附表1)。三次产业比例由2016年的7.8:52:40.2调整为2017年的7.4:51.5:41.1,一、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51.8%、43.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九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2763949万元,增长11.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7.1%(详见附表2)。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0.05万人,增长3.4%,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8.82万人,下降1.4%;国有、城镇集体及其他单位在岗职工3.88万人,增长2.9%;城乡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5.79万人,增长7.6%;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1.56万人,增长10.1%。据劳动部门统计,2017年末市级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3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
二、农 业
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4433万元(现价),增长6.3%(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农业产值238887万元,增长4.4%;林业产值47442万元,增长7.4%;畜牧业产值166103万元,增长8.7%;渔业产值12001万元,增长9.8%。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0216万元,增长10.6%。
全年市级财政投入农林水事务资金39774万元,下降26.9%;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58042亩,与去年持平,其中:拥有水田172057亩,旱地185985亩(含临时性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6.63万千瓦,增长2.1%,其中排灌机械总动力10.91万千瓦,下降3.4%,拖拉机及配套机械13470辆,下降1.9%。农村用电量8410万千瓦时,增长14.2%;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7065吨,增长1.8%;农药施用量410吨,增长1%;农用薄膜使用量861吨,增长1.1%。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05889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85618亩,粮经作物种植比例为64.6:35.4。全年生产粮食213636吨,增长1.3%,其中:秋粮153720吨,增长1.4%;夏粮59916吨,增长0.9%。主要经济作物油料产量11124吨,增长1.4%;蔬菜产量158721吨,增长3.8%;烤烟收购量14372吨,下降1.8%;野生菌类产量2962吨,增长4.4%;野菜产量187吨,增长4.5%;青饲料产量2351吨,下降3.8%。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61500亩,下降17.8%;核桃13104吨,增长9.4%;板栗186吨,增长4.5%;花椒88吨,增长8.6%;茶叶195吨,增长6.6%;松籽56吨,增长5.7%;水果15614吨,增长6.5%。
全年肉类总产量68920吨,增长9.2%,其中:猪肉50344吨,增长9.6%;牛肉9224吨,增长8%;羊肉2215吨,增长8.2%。禽蛋产量4161吨,增长7.4%;蚕茧产量19吨,下降62.7%。水产品产量7056吨,增长10.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791435万元,增长16.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93282万元,增长18 %,其中:轻工业产值2162760万元,增长15.6%;重工业产值1330522万元,增长22.1%。辖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300085万元,增长7.3%(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6.3%,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87368万元,增长7.1%,其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691773万元,增长0.2%;医药制造业增加值134373万元,增长24.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82198万元,下降2.4%;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39523万元,增长2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30069万元,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中非烟产业实现增加值495595万元,增长19.3%。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2.8%,较上年增长1.3%。
全市有三级以上资质等级建筑企业73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4.72亿元,增长38.2%。房屋施工面积259.17万平方米,增长52%,其中:新开工面积196.74万平方米,增长8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247874万元,增长25.2%,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70877万元,下降12.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65663万元,下降2.4%,其中工业投资671503万元,增长8.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611334万元,增长55%。按投资方向划分:城镇投资3553714万元,增长36%;房地产投资694160万元,下降10.8%。按投资构成划分:建筑工程投资3509138万元,增长16.1%;安装工程投资151557万元,增长40.1%;设备购置投资69647万元,下降1.1%;其他投资517532万元,增长170.7 %。民间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达45.3%。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电力
年末辖区公路总里程达7183公里(包括乡村公路),其中:省道公路554公里,县道公路690公里,乡道1132公里,村道4600公里,专用公路35公里。县道硬化里程690公里,硬化率100%;乡道硬化里程1100公里,硬化率97%;村道硬化里程560公里,硬化率12%。乡镇通班车率达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87.8%。年末全市完成客运量1968万人(包括铁路,下同),旅客周转量133189万人公里,分别增长4.7%和12.2%;完成货运量1587万吨,货运周转量162873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0.6%和14.6%。
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58194万元,下降3.9%。年末拥有固定电话2.07万部,下降1.9%,固定电话普及率3.46部/百人;拥有移动电话77.15万部,增长23.6%,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28.8 部/百人;互联网注册用户达19.25万户,增长4.6%。
年末全市拥有110千伏变电站7个,容量达554500千伏安,输电线路374千米;35千伏变电站17个,容量达239300千伏安,输电线路416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达3474千米;通电覆盖率达100%。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0674 万元,增长12.3%。批发业销售额2465425万元,增长12.5%;零售业销售额1299171万元,增长16.5%;住宿业营业额60562万元,增长20%;餐饮业营业额234375万元,增长18%。
全年辖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3111万美元,增长12%,其中:出口额43104万美元,增长13.3%。
七、招商引资和旅游业
全年辖区共实施州外国内招商引资项目319项,项目协议总投资6523617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293903万元,增长 27.2%,其中:省外项目到位资金1343527万元,增长22.1%;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061030万元,增长18.7%。
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969.63万人次,增长31.8%; 海外旅游者19534人次,增长22.5%。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04215万元,增长67.9%。
八、财税、金融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334996万元,增长12.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1877万元,增长7.3%。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9299万元,增长10.3%。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160084万元(本外币),增长8.7%,其中住户存款2003141万元,增长10.3%;全市人均储蓄金额达37914元,比上年增加3223元。各项贷款余额3314180万元(本外币),增长9.6%,其中:短期贷款753818万元,下降6.9%;中长期贷款2511030万元,增长15.4%。
九、科技、教育、卫生和文体
全市共实施国家、省、州科技项目32项,争取扶持资金691万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户(含6户复审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11户、创新型企业1户。建成省级专家工作站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技术中心1个。在“科技入楚”项目推介会上,楚雄市与州外企业和科研院所共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12项,拟投入合作资金3.7亿元。全市有效注册商标1742件,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云南省著名商标32件、楚雄州知名商标2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全年申请专利402件,授权专利174件,年末累计拥有授权专利1037件。
年末辖区拥有高等院校2所,专任教师788人,在校学生 17607人,分别下降0.13%和增长4.6%,毕业学生4820人,增长22.8%;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7所(不含楚雄技工学校),专任教师490人,在校学生10961人,毕业学生2875人,分别增长3.6 %和下降1.5%、下降6.1 %;有普通中学29所,专任教师2742人,在校学生40258人,毕业学生13248人,分别增长2.5%、0.8%和0.3%;有小学125所,专任教师2177人,下降5.2%,在校学生35639人,毕业学生6731人,分别下降2.2%和2.6%;有幼儿园102所(含民办),入园幼儿7696人,在园幼儿1575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98%,初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为96.1%。全年市级财政教育事业经费支出86333万元,增长10.2%。
年末辖区拥有营业执照医疗卫生机构388个,其中:医院31所;乡镇卫生院1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所。拥有床位5955张,有卫生技术人员6283人,其中执业医师2080人, 全市年末每千人拥有医生3.5名。据市爱委会统计,全市新增改水受益人口7060人,受益人口覆盖率达89.6%;新增改造农村卫生厕所6187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8.3%。
年末辖区拥有图书馆2个,文化馆2个(含群艺馆1个),博物馆1个;全市辖区拥有电视台2个,广播电台2个,电视覆盖率达93.5%,广播覆盖率达99.9%。全年共组织“两馆一站”(图书馆、文化馆、15个乡镇文化站)群众活动712场次、参与人数达30.2万人次。共放映公益数字电影3164场,观众人数达72.3万人次。开展送戏下乡90场次,观看人数达3.15万人次。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户籍总人口530491人,比上年增加4316人,增长0.8%。其中:乡村人口276519人,占户籍人口的52.1%; 城镇人口253972人,占户籍人口的47.9%。年内出生人口7892人, 出生率为14.9‰;死亡人口6207人,死亡率为11.7‰。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计算)为102.7。户籍人口中的少数民族人口为133567人,增长2.1%,占户籍人口的25.2%,其中:彝族人口113249人,增长1.9%,占户籍人口的21.3%,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4.8%。其他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8627人)、白族(4960人)、苗族(1670人)、傣族(945人)、傈僳族(802人)、哈尼族(693人)。
1-3季度全市在岗劳务平均工资31433元,增长9%。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88元,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7元,增长9.1%。全市154个村(居)委会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和通程控电话。
全年城镇居民有11143人享受低保,下降21.5%,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943万元,下降6.8%;农村居民有14402人享受低保,下降41.3%,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389万元,下降8.3%。辖区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6.67万人,增长7.4%,征缴保险基金61759万元,增长14.1%;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22.65万人,其中发放养老金人数5.04万人,增长2%;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0.68万人,增长1%,征缴保险基金48806万元,增长23.8%;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0.04万人,共筹集保费2398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