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文化和旅游局紧扣文化惠民实干履职目标,积极挖掘整理文化遗产资源,精心策划举办文化传承活动,加快推进非遗产业创新发展,有力推动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做好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情况摸底工作,规范传承队伍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传承队伍。目前,楚雄市有市级传承人131名、州级传承人25名、省级传承人6名。
二是加大非遗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非遗传承公众号及网站、宣传栏等普及非遗项目知识,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生活。多种形式开展非遗文化宣传及非遗展示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加强对非遗保护传承的教育引导,增强文化自信,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关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1—11月在公众号及网站发送工作动态信息16期。
三是优化非遗传承方式。在大过口、树苴等8个乡镇开展民族传统音乐舞蹈调查工作,摸清民族民间歌舞音乐传承保护情况及现状。开展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数据库采集,做好代表性的生产歌、祭祀歌、情歌、婚嫁歌、酒歌等20余个曲调的收集保存。创新非遗培训和学习交流模式,以授课、研讨交流、技艺展示、活动展演等方式,进一步扩大非遗项目社会影响力。
四是加强非遗研究创新。将非遗保护与文化建设、旅游发展、民众生活有机融合,支持旅游景区引入彝绣、跳脚、彝族葫芦笙舞、羊皮鼓舞、彝族大三弦舞等传统艺术,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展“斗鸡”“扭扁担”“拔河”等民族民间体育比赛项目,为非遗保护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引导非遗传承人积极参加各类展演活动,开展传承产品创新,增加非遗文创产品知名度。1—11月共开展非遗传承展示活动5次、开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6期,参与人员达700多人次。
五是促进非遗产业发展。坚持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将非遗资源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融入全市旅游活动中,使民族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灵魂,特色旅游成为彰显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培育优秀非遗文化品牌,重点扶持彝绣、特色旅游商品、传统特色饮食、民间文艺团队发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促进非遗项目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