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按照乡村振兴20字方针的要求,全面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机制、重点工作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推动资金、管理、技术、知识、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确保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一是“产业扶贫”为产业振兴增添活力。市财政每年投入产业发展扶贫资金不少于2000万,大力发展核桃、魔芋、果蔬、中药材4个特色产业和烟草、养殖2个优势产业,形成“4+2”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带贫模式,30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实现经营主体带动和利益联结全覆盖;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485名产业扶贫指导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推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
二是“生态扶贫”为生态振兴保驾护航。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制定生态扶贫实施方案,强化制度保障。落实生态护林员扶贫等8项扶持政策,聘用67名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管护工资不低于1万元,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充分享受生态扶贫政策红利。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2.18万亩,以点带面保护森林资源。
三是“党建扶贫”为组织振兴注入生机。抓实村(社区)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乡镇“七小”设施提升改造,和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威楚先锋计划”,选树表扬一批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大力回引农村优秀人才。引导村党组织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协会,组建农业产业党支部37个,助推“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农业产业发展。
四是“教育扶贫”为人才振兴奠定基础。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政策资助体系,采取“普惠+特惠”方式,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5.23万人次,发放资助金4.1亿元;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0.93万人次,资助0.66亿元,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100%入学、100%巩固、100%受到资助,确保“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通过开展教育扶贫,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农村本土人才基础。
五是“提升风貌”与乡风文明相互促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促进自然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结合实际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促进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转变、行为习惯改善、文明程度提升。
六是“增收多元”为生活富裕添砖加瓦。通过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引导劳动者、用人单位通过线上获取就业信息,开展现场招聘、网上招聘、发布用工信息提供就业岗位5.8万个;全面落实稳岗扩岗政策,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1138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116人,边缘户劳动力22人;全市25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劳动力187人,让因故不能外出就业的困难群众就地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