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委编办全面落实归口组织部管理要求,着力从增强“组织口”意识、对标“组织口”标准、培树“组织口”作风三个维度全力加强自身建设,自觉将机构编制工作纳入组织工作大局中去统筹谋划,全方位推动全市的机构编制工作提质升级。
强化“组织口”意识,推动干部队伍提质强能。一是增强工作全局性。自觉强化“组织口”意识,将机构编制工作置于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大背景、大布局中审视谋划,树立“一盘棋”思想,把归口管理作为抓干部队伍建设的着力点,以组工干部为标杆,通过坚持不懈抓思想、抓学习、抓作风、抓业务、促比拼,全面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激励全办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提质强能。二是强化工作统筹融合性。撤销市委编办党支部,将正式党员全部并入市委组织部党支部,把编办工作与组织部工作进行一体化管理,与组织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编办科室长参加组织部科室长联席会议,干部职工参加每周集中学习、每月工作小结、“三会”一课、工会活动等,让编办与市委组织部同频共振、同心同向。三是提升工作质效性。主动融入组织部学习成长体系,利用“组工讲坛”、组工干部业务提升培训、交流研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方式全面学习交流基层党建、干部、组织、人才、机构编制等各方面知识和业务,探索创新编制管理,制定出台《楚雄市市级行政编制过渡性周转池管理实施意见(试行)》《楚雄市事业编制周转使用办法(试行)》等制度,实时共享信息资源,真正建好用好编制“蓄水池”,为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队伍结构调整、招才引智等工作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提供保障。同时,把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等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班次,把机构编制调研纳入组织蹲点调研工作内容,有效提升了机构编制影响力。
对标“组织口”标准,推动日常工作提质升级。一是理顺资源整合机制。发挥好归口管理的体制优势,按照“集中资源、高效统筹、强化沟通、主动融入”的原则,有效整合市本级党建、党风廉政、大比拼、创文创卫、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共驻共建社区等26项大比拼考核综合性事务,由组织部统一调度管理,取得了“1+1>2”的归口管理成效。二是健全工作融合机制。切实把机构编制工作融合到党管干部、党管组织的全流程中,严格落实机构编制重大事项按程序提请组织部部务会议研究、机构编制重要会议及文件精神及时在组织部部务会议上传达,建立健全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事前充分沟通、事中协作配合、事后结果共享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领导调整配备、干部调动调任、招录聘用等工作中遵循“编制前置”原则和“先编制后人事”的工作程序,在执行机构限额、领导职数、编制种类、编制总量等方面,高度融合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与干部监督工作,充分体现党管干部、党管机构编制原则。三是用活工作联动机制。坚持把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管理、人才培育、老干部工作与机构改革、控编减编、领导职数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办机关科室与部机关科室沟通协作机制,定期对领导职数、公务员实名制信息、退休人员信息等协同开展核查比对,有效提升了编制资源配置在干部调整、人员流动、公务员招录等工作中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培树“组织口”作风,推动自身建设提质提效。一是工作标准不断提高。严格对标组工干部“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的工作标准,修订完善了办机关领导班子成员领学督学促学、编办讲堂、干部职工日常考核评价、内部管理等系列制度,统筹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干部职工共同参与全省组织系统信息宣传培训、党性教育实践活动、理论集中学习等各项活动,引导编办干部树牢危机意识,激励干部职工积极拓宽思维、精心钻研业务。二是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严格落实“科室一周一梳理,分管一旬一推动,全办一月一研判”的工作机制,对编办内部科室之间的协同配合、办文办事、工作程序、责任落实、工作质效等方面开展了“内部流程再造”,对工作纪律、工作执行情况、责任落实情况等考核评价指标进行了细化,并定期跟踪督查,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三是工作效能持续增强。以作风革命效能建设为抓手,组织全办干部职工认真开展了“深入找短板、问题大起底”活动,全面深入查摆办领导班子、科室及个人存在的短板和问题106个,现全部完成整改。深入全市40家市属部门和乡镇专题调研机构编制和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工作,跳出“就编办论编办”的思维桎梏,主动将机构编制工作融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找准工作切入点,提高工作契合度,办机关服务能力和整体效能得到有效提升,全市机构编制工作向着“高、精、专”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