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活动为媒,凝聚民族情感纽带。一是文化惠民,共享精神盛宴。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组织文化力量深入基层,走进乡村、社区,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精心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各类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展览、文艺演出等形式,向各族干部群众普及民族政策、民族文化知识,展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为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2024年共开展送戏下乡95场次、戏曲进乡村55场次、四季“村晚”17场次、假日主题文化活动30场次,吸引游客及观众68.98万人次;重点旅游景区累计开展系列文旅活动1712场次,吸引游客及观众450.61万人次。二是节庆融合,打造文旅品牌。巧妙地将中国传统节日与民族特色节庆相结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精心培育“假日楚雄”品牌,持续打响“中国火城·浪漫花都”城市IP节庆活动品牌。深入挖掘节庆文化内涵,将传统民俗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精心打造系列旅游节庆品牌,搭建起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大力开展子午镇油菜花海艺术节、中山镇茶花节、紫溪镇桃花节、子午镇白衣河低热河谷风情文旅暨观鸟活动、大地基乡“山谷里的夏天”文化旅游节等79场次文旅节庆活动,累计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促进全市乡村旅游长足发展,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2024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252.19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336.67亿元,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74.06亿元。

——以文旅项目为翼,构筑民族文化地标。以文化项目牵引激活力,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打造融汇各民族文化元素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提升了楚雄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项目谋划,激发文旅活力。策划包装农文旅融合、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景区智慧化建设等项目23个,总投资109.5亿元;谋划招商项目32个,总投资443亿元;谋划“十五五”文旅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353.4亿元。积极谋划推进“旅居楚雄”建设,叫响“旅居楚雄·四季康养”品牌,重点发展城镇旅居和乡村旅居,把旅居业培育为全市文旅产业的新业态、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城镇建设的新亮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途径,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彝医药康养园落户紫溪彝村为契机,推出紫溪康旅项目,全力培育医养旅居、度假旅居等新兴业态,为游客提供更为多元、优质的旅居体验,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二是文化空间,传承民族记忆。楚雄市积极打造市级新型文化空间,子午镇杨家大院和市非遗展示馆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子午镇杨家大院,古朴的建筑风格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在这里举办的骠川花灯、民俗文化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市非遗展示馆集中展示了彝族火把节、左脚舞、彝绣、毕摩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物展示、现场表演等形式,让群众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三是文艺创作,凝聚思想共识。积极参与各类文艺活动,通过文艺创作传递民族团结的正能量。编创新剧目群口快板《奋进新征程》,把市委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发展目标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凝聚思想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楚雄实践行稳致远。通过打造文化精品项目,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楚雄市打造新时代经济名城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印记,有力带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非遗保护为基,延续民族文化脉络。一是文物保护,传承历史记忆。持续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楚雄段)彝族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相结合,通过丰富的展陈,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宣传楚雄红色历史、传承长征精神与非遗文化的重要阵地,有力地促进文旅融合,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24年12月底开馆运行以来,共接待民众参观1500多人次。二是非遗传承,创新民族技艺。加强彝绣等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积极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通过举办彝绣培训班、设立非遗传承工作室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彝绣传承人,推动彝绣产业发展壮大。同时,鼓励非遗传承人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彝绣技艺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时尚感和实用性的彝绣产品,传承民族文化,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经济收益,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让各民族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共同繁荣。

楚雄市以民族文化为笔,以实际行动为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