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彝”枝独“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在楚雄彝绣馆正式启动。该项目为云南省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项目,由中共楚雄市委文明办指导,楚雄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楚雄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具体实施,旨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打造楚雄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彝绣实践基地,建设汇聚人才培养、产品设计研发、文化创意、生产加工、文化体验、展示和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彝族刺绣集散中心,带动辐射全市所有乡镇彝绣产业发展,形成文化繁荣、产业兴旺的良好态势。

启动仪式上,来自社会组织、培训合作机构、街道社区、企业及市民群众的代表共同见证了项目启动的重要时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得以保护,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繁荣发展,增强彝族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切实缓解农村妇女就业难问题。楚雄市充分利用彝族人口占比较多、彝绣1700多年历史的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把彝绣发展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建设之中,在每个乡镇实践所、站建设彝绣车间,打造乡乡有绣坊、村村有点长、户户有绣娘的彝绣文明实践生活圈。通过文明实践活动搭台,“彝绣”唱戏,策划形式多样的彝绣体验文明实践活动,用活动浸润人心。合理整合富余劳动力市场资源,主导以“小小绣花针”把更多“妈妈”留在家门口就业,破解农村妇女就业难题,强化基层治理,化解社会矛盾。

据了解,“彝”枝独“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将组织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普惠彝绣培训、骨干培训,不断提高彝绣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班人,拓宽绣娘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以来,开展彝绣培训20期,培训基础绣娘1190人,带订单培训5期,带动500名绣娘增收175万元。通过举办各类彝绣文艺汇演、非遗文化讲座,逐渐提高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以“老带小,熟带新”等一对一的结对模式,为“90后”“00后”加入绣娘队伍提供平台和机会,吸引了一批像何开美、伍虹睿一样的青年返乡开展彝绣创业5人。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指尖记忆”等非遗传承普及活动90余场,带动1200人参与。常态化组织绣娘参加农村T台走秀、非遗沙龙、彝绣文创技能大赛、“彝”公益文创集市等活动,实施“彝绣+乡村旅游”“彝绣+节庆”“彝绣+电商”等跨界融合行动,提升彝绣附加值,实现“指尖记忆”到“指尖经济”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