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明网 >> 诚信建设 >> 正文

【曝光失信案例】以法为翼,严厉打击虚假诉讼,共筑诚信社会

发表时间:2025-07-30 14:56 信息来源: 作者:楚雄市人民法院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从签订一份合同到偿还一笔欠款,从日常消费到企业经营,诚信始终是社会运转的“隐形纽带”——它让承诺有分量,让交易有底线,更让每个普通人对公平正义充满期待。作为守护公平正义的司法力量,法院不仅是诚信的捍卫者,更是诚信秩序的构建者。通过审判中的明辨是非、执行中的刚柔并济、宣传中的春风化雨,正为诚信社会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力量。

审判把关筑牢诚信根基

虚假诉讼既是对社会诚信体系的破坏,更是对司法公信力的亵渎。不仅妨害正常的司法秩序、危害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行为人自己也将为此承担应有的法律后果。

楚雄市人民法院审理的云南某贸易有限公司与楚雄某物流有限公司、张某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便是典型。庭审中,楚雄某物流有限公司及张某某均称双方无任何关联,在法庭询问张某某为何会向云南某贸易有限公司发送楚雄某物流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信息、开票信息时,张某某陈述是其发错了。但后续调查显示,张某某实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股东,在庭审中陈述其与该公司没有关系是为了想个人承担与云南某贸易有限公司之间的债务责任。楚雄市人民法院认为,楚雄某物流有限公司在庭审中对案件关键事实故意作虚假陈述,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妨害了正常的民事审理活动,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和浪费司法资源,依据相关规定,作出对楚雄某物流有限公司罚款50000元、对张某某罚款8000元的处罚决定。

司法审判对虚假诉讼的严厉打击,恰似为司法诚信装上“安全阀”。楚雄市人民法院持续加大对各类型虚假诉讼违法犯罪的甄别查处和依法惩治工作力度,切实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更高需求,让虚假诉讼难以遁形,也在潜移默化中涵养着“以诚信立身、以诚信诉讼”的社会共识。

执行发力让诚信归位

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诚信建设的关键环节。楚雄市人民法院加大执行力度,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切实维护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执行案件中,陈某某拖欠4名申请人8万余元劳务费,在楚雄市人民法院送达文书后隐匿行踪、规避执行,且对执行干警的劝导置若罔闻。执行干警查明其名下有车辆及不动产却拒不履行,遂决定对其司法拘留15天,并迅速作出查封该资产以及以“拒执罪”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决定。在法律威慑下,陈某某吃到了逃避执行的“苦果”,主动与申请人达成和解支付了拖欠的劳务费并写下悔过书。根据其主动履行义务的表现,法院提前解除了拘留,该案顺利执结。

当“失信必受惩”的警示与“守信有退路”的包容形成合力,越来越多的人会明白:履行承诺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不可逾越的法律底线。

宣传引导弘扬诚信文化

诚信建设需要从“约束”走向“自觉”,而宣传教育正是连接二者的桥梁。法院通过精准化、场景化的宣讲,让诚信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日,楚雄市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内,一场专为百余名师生设计的“诚信法治课”正在进行。法官以“什么是诚信”“为什么要守诚信”为切入点,结合校园生活中“借东西及时还”“考试不作弊”等小事,用漫画视频、互动问答等形式讲解诚信的意义。现场气氛热烈。课后,一名学生在留言本上写道:“原来诚信不仅是品德,也是保护自己的‘法宝’。”

这样的宣传并非个例。在“315”“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等节点,通过社区摆摊、线上直播等方式,用真实案例解读“失信寸步难行”的后果。从青少年到经营者,从街头巷尾到网络平台,诚信的种子正通过这些生动的宣讲落地生根。

诚信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庭审的公正、每一笔欠款的兑现、每一堂普法课的温度里。楚雄市人民法院将继续以审判为盾、以执行为剑、以宣传为桥,让“守信者畅行无阻,失信者寸步难行”成为常态。当司法守护与全民自觉相向而行,诚信之光必将照亮社会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