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文明城市建设步入常态化制度化以来,楚雄市实施常态化创文“八大工程”,形成“每天都是创建日”的工作新局面,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提升,让城市由内而外散发出迷人的文明气息。
实施“常态化”一把手抓创文工程。坚持把创文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部门乡镇各负其责”的常态化创建格局,自上而下,“一竿子”插到底。
实施“网格化”接岗制督挂包工程。把“社区吹哨、单位报到”作为创文工作根基性制度,形成州级领导挂牌督战、市级领导挂包挂片、驻楚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负责社区和小区的网格化责任机制。实行沉入网格化管理模式,划分19个网格区,明确404个网格员责任,对创文事项发现问题在网格内解决、任务在网格内达标、民意在网格内提升,大街小巷处处看到了党员干部的身影。
实施“精准化”主动对标担责工程。全面对标对表抓创建,实行分类别、清单式任务交办,各部门、各乡镇主动对标、主动入位、主动担责,做到创文工作更加精细化、项目化。组织住建、城管、交警、市场监管、教体等14个主责部门研究制定部门行业《常态化工作制度》,形成了“2+14+N”常态化创文工作体系,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迈入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轨道。
实施“精细化”城市综合治理工程。不断强化城市综合智能管理建设,把城市精细化管理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融合“12319”“3011222”投诉热线,运用党建引领“一部手机治理通”“威楚智慧党建”“智慧城管”等平台,采取“人管+智管”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细化治理格局。
实施“全域化”为民惠民靠民工程。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价值取向,增进民生福祉。通过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维修市政基础设施、新建智慧停车场、新增停车位、投放共享车辆,增建公共设施、公厕、湿地公园,强化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等,不断强化城市基础、提高城市能级,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
实施“品牌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建成市、镇、村、组四级文明实践阵地235个,组建各类专兼职志愿服务队伍394支,激发引导全社会共创、共建、共享创文果实。全市注册志愿者10.8万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3万余场次,志愿服务成为了传播文明新风、传递人间温情的骨干力量,红马甲成为城乡最靓丽的风景线。
实施“监督化”督导检查问责工程。推进常态监督和责任追究相融合,开展常态督导检查、问题交办,执行“白、黄、红”三色督办单制度和社区“红黑榜”制度,对发现问题分别分类推送职能部门进行整改,定期进行跟踪问效,保持常抓的韧劲和长抓的恒心,以踏石留印的劲头抓创建,使“创建永远在路上”成为常态。
实施“一体化”深入融合推进工程。以党建为统领,推动“党建+文明城市创建”相融合,实现党员社区双报到与创文志愿服务积分共享,全力构建起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城市治理新格局。将市域社会综合治理现代化试点、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等作为巩固提升文明城市成果的助推器,统筹推进楚雄市国家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创建工作,实现短板一起补、项目一起推、成果一起固。
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就是文明城市创建的“责任清单”。楚雄市将进一步落实“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程创建”要求,常态化推进城市魅力和市民素质提升,让人民群众期盼的美好生活更加触手可及。(记者 杨洋 通讯员 左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