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 正文

新村镇推行“五变”模式 强化野生菌保育促繁

发表时间:2024-07-18 08:44 信息来源:新村镇  作者:付金灵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近年来,新村镇认真践行“两山”理念,不断强化林长制引领作用,按照“科技引领、打造精品”的原则,着力在野生菌繁育保护、品质提升、规模扩大、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让野生菌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伞伞”。

——经营权分散变集中”。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情况下,分离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发挥村集体牵线搭桥作用,鼓励农户将林地经营权交由集体统一管理、统一承包给龙头企业,实施封山保育、人工促繁等措施,变传统“放养式”拾菌为“包山养菌”,打破“谁采谁有、谁先谁得”采收方式,形成管护采责任一体,促进“林权变股权,林农当股东,收益靠分红”,承包人、林权所有人、村集体三方获利,有效防止无序、过度采摘,实现野生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培育模式“单一变复合”。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以野生食用菌集中分布区或分布有重要经济价值或本土特有的野生菌林地为核心,对优质林地开展“筑巢式”整合提升,选择生物习性与林地自然条件匹配的中药材品种,辅以林分郁闭度、灌草覆盖度、枯枝落叶层厚度的调整,合理改造林下空间,完善水利喷灌等技术措施,打造“林+菌+药”的复合种植模式,有效延伸产业链,实现“短期得菌、中长期得药、长期护林、以短养长”的林产业发展目标。

——管理指导粗放精细”。制定野生菌保育促繁管理制度,加强林业“植造、管护、封育、禁伐”联动,坚持规范采摘、合理留种、持续利用。强化科技精准赋能,搭建企业、林农、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平台,综合应用生态促繁、人工促繁、仿生栽培、科学采收留种等现代科技,推动基地“产”“学”“研”深度融合,确保每个林下产业基地既是产品的“生产基地”,也是种植繁育技术学习推广的“实训基地”,更是林下产业发展的“科研基地”,组织野生菌种植培育技术培训4期200余人次,打造以干巴菌、牛肝菌、青头菌为主要品种的保育促繁示范基地600亩。

——产业发展“短链变长链”。健全政府推动、企业联动、农户行动、技术支撑、金融保障的林下产业发展机制,从延链、补链、强链着手,整合资源,构建畅通野生食用菌产品的镇域市场,以充足的货源和良好的流通等条件吸引10家野生食用菌初加工企业入驻镇内,投资20万元建设初加工厂1个,打造“种类品牌化—种植标准化—收购集中化—加工精深化—销售多元化”全链条,创建认证“彝山里人”品牌,鸡枞油、腌干巴菌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实现从卖原材料转变为卖半成品、成品,林菌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

——利益联结“僵化变灵活”。持续完善“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灵活绑定农户、村集体、龙头企业,提供林地流转、基地务工的“托管式”,农户获得“流转租金”“务工收入”两笔收益,利润共赢、风险共担的“股份式”,农户获得“流转租金”“务工收入”“基地山菌60%分成”三笔收益。同时,采取“流转佣金+收购提成+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与村集体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以伍德为例,2023年带动全镇农户保育繁育林菌25万亩,采集干巴菌12吨、牛肝菌45吨、青头菌22吨,产值达600万元,促村集体增收10万元。

下步,新村镇将加大对野生菌保育促繁技术推广和业务培训力度,进一步盘活集体资源,积极帮扶菌产区群众做大林下经济,积极探索“林+药+菌”“林+禽+菌”等多种模式,促进野生菌资源的持续开发与保护,切实增加群众收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