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 正文

中山镇持续深化“四个一”改革 下好基层治理 “一盘棋”

发表时间:2024-05-22 08:16 信息来源:楚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信息》第10期   作者:中山镇 杨周军 叶贵莹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自“一张清单明权责、一颗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体协同强治理”改革启动以来,中山镇紧抓机遇,聚焦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全面整合基层服务执法力量,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动“四个一”改革走深走实,因地制宜,下好基层治理“一盘棋”,切实将纠纷化解在基层,有效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一)一张清单明权责,下好优化职能“精准棋”。

一是强组织,确保赋权事项接得住。把承接赋权事项纳入镇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时梳理出政务服务事项清单92项、法定行政职权事项清单108项、上级赋予的行政职权事项清单124项,全面理清行政处罚事项清单145项。二是强队伍,确保赋权事项管得好。围绕承接赋权事项专业技能需求,招录一批、转隶一批、整合一批,进一步充实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通过业务培训、交流指导、激励提升等方式,全面提升工作人员赋权事项办理水平。三是强保障,确保审批服务办得优。对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升级,规范窗口设置,划定“学雷锋”服务岗、党员先锋岗,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中心办理,为群众打造“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平台。

(二)一颗印章管审批,下好服务群众“便捷棋”。

一是“只进一扇门”,群众办事少费力。将镇人民政府行使的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统一纳入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办理,精准编制“一看就懂”的办事指南,整合站所职能、强化协同配合,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内流环节,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二是“最多跑一次”,群众办事省时间。认真研究制定便民服务中心管理制度、首问负责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等制度,积极开展代缴代办代理等便民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村办理,实现基层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三是“一网掌上办”,群众办事少跑腿。依托云南省政务服务平台,建立乡村两级联动的数据服务网络,每村配备1名熟悉网办操作的业务人员,基层电子政务网“不能办、不会办、不愿办”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一支队伍管执法,下好人员力量“集中棋”。

一是“一支队伍拧成绳”,执法力量更集中。按照“5+N”模式,整合市场监管所、自然资源所、派出所等执法人员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统一配备装备,规范开展联合执法,做到“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实现了“看得见”就“管得了”“管得好”。二是“一个链条接各方”,联动执法更规范。人员队伍由镇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统一调度指挥,推动执法力量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发力”转变,扎实开展平安建设、诉讼审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风险隐患整治等工作。三是“一键调度强协同”,智慧赋能更高效。综合运用乡镇党的建设、综合治理、雪亮工程、林草综合监控中心等各系统指挥信息资源,强化信息共享和技术支撑,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时监控、综合监测。

(四)一体协同强治理,下好全域拓展“网格棋”。

一是整合力量综合化,协同治理强救援。组建15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按照“共同建设、统一调度、行业主训、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半军事化”模式集中驻勤、规范管理,达到阵地合建、人员合用、物资共享的“1+1+1>3”的末端治理效果。二是网格治理全域化,齐心协力促共治。配齐配强278名网格员、826名调解员,做实做细网格化管理,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组建12支普法宣讲队深入村组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常态,法治德治自治水平持续提高。三是示范创建体系化,矛盾纠纷不上交。深入开展“无讼村”示范创建,建立矛盾纠纷三级调处机制,调解员、镇村干部、洒鸡口法庭、司法所等职能站所联合开展“多元合一”大调处,让矛盾化解在诉讼前。目前,成功创建“无讼村”2个,其中法鲁古村被命名为州级民主法治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