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子午镇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从骠川花灯进校园的薪火相传,到“云南文学小镇”的翰墨飘香;从“家长夜校”的文明新风,到火把之夜的欢歌热舞,构建起覆盖乡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甘泉滋润千家万户,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筑牢文化阵地,夯实惠民之基,让群众“心有所寄”。公共文化空间是文化服务的承载地,更是群众精神生活的栖息所。子午镇致力于将文化阵地打造成聚人气、凝人心的“精神高地”。
一是织密服务网络,筑牢“根基”。高标准建设并升级镇级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形成以镇站为枢纽、村室为支点、文化广场为延伸的文化服务圈。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云南文学小镇”落地生根,规划建设“田野采风基地”等特色空间,改造闲置农舍为农家书屋,使文化阵地形态更多元、功能更完善。
二是推动资源下沉,打通“末梢”。积极对接上级优质资源,建立稳定的“文化直通车”机制。同时,将“家长夜校”作为基层文化传播的重要支点,使之成为理论宣讲、普法教育、技能培训的综合性课堂,实现文化资源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
三是凝聚人力人才,激活“内生力”。大力培育本土文化骨干,并聘请文学顾问、“荣誉文学村长”,构建起“专家引领+乡土人才支撑”的传承体系,吸纳兼具生产实践与文化热情的村民参与,确保文化服务在基层有坚实的承接力量和引领核心。

——精铸活动品牌,彰显惠民之效,让群众“乐有所享”。文化活力在于活动,文化魅力在于品牌。子午镇坚持以品牌项目引领文化惠民,将优质文化服务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精神盛宴”。
一是打造“雅俗共赏”的艺术殿堂。持续深化“戏曲进乡村”“文艺+普法”等品牌,同时精心打造如“燃情火把夜·照亮幸福路”文艺展演暨篝火晚会等特色节庆活动。活动中,来自各文艺队的彝族左脚舞、红色花灯情景剧,以及农民诗人的深情朗诵同台竞彩,既展现了非遗魅力,又弘扬了时代主旋律,构成层次丰富的文化体验。
二是营造“四季欢歌”的节日氛围。紧密结合火把节、丰收节等传统节庆,常态化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火把节期间的马拉松式展演、“大地诗篇”读书分享与花灯展演,更有“中国农民诗会·楚雄现场”等重磅活动落地,全年文化活动高潮迭起,让群众的精神生活始终充盈着欢歌笑语。
三是拓展“线上线下”的辐射半径。利用“七彩云端”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品牌活动进行预告和展播。火把节篝火晚会引入网络直播,吸引网友参与线上“狂欢”,突破了地域限制,让子午文化的魅力传播得更广、更远。
——聚力创新传承,提升惠民之质,让群众“文有所承”。文化惠民的最高境界是激发内生创造力,实现文化的薪火相传与创新发展。子午镇在服务输送的同时,更注重培育土壤、激活传统、鼓励创造。

一是机制创新,激发“自治活力”。大力扶持乡村文化达人,在“家长夜校”中,“泥脚杆”诗人代表登台吟诵原创作品,花灯戏由群众自编自演,直击陋习,生动体现了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
二是活态传承,守护“文脉乡愁”。重点推动“非遗进校园”,骠川花灯传承协会走进子午中心小学,成立“雏雁花灯社”,开设特色课程,由省级传承人亲自辅导,将花灯歌舞、大课间操融入校园生活,系统性地培养“小小传承人”,让非遗在青少年手中焕发新生。三是融合赋能,激活“时代魅力”。积极探索“文学+非遗”“文化+旅游”等融合路径。以“云南文学小镇”建设为典范,举办“云南文学大讲堂”、作家采风、诗歌分享会等活动,将文学创作与花灯、剪纸等本地非遗资源深度结合,推动文艺与农业、旅游等产业联动,让文化资源转化为驱动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和硬支撑。

子午镇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务实的惠民举措,持续深化文化润土工程,让文化的种子在子午大地生根发芽、硕果盈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