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 正文

东华镇以“幸福调解”破题 绘就善治新图景

发表时间:2025-11-17 09:53 信息来源:东华镇  作者:段金龙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东华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直面辖区内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土地争议、劳资矛盾等突出问题,推行“幸福调解”楚雄工作模式,通过建强队伍、搭建平台、健全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让调解成为守护群众幸福的“民心工程”。

——建强“幸福调解团”,锻造矛盾化解“主力军”。调解工作的成效关键在人。一是多元选任聚合力。打破身份、职业限制,精选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熟悉法律法规、善于沟通协调的人员,组建“1+N”幸福调解团,实现“矛盾有人接、专业人解专业题”。二是精准培训提能力。建立“定期培训+案例研讨+实战练兵”成长机制,每季度邀请调解专家和律师开展法律法规、调解技巧专题培训,让调解员从“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变。三是正向激励强动力。制定《幸福调解员考核激励办法》,将调解成功率、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设立“幸福调解先锋”“金牌调解员”等荣誉称号,给予表彰奖励和项目倾斜,同时建立调解员人身保障机制,让调解员“有地位、有干劲、有保障”。

——搭建“幸福调解站”,织密纠纷化解“一张网”。坚持把阵地建在群众身边,让矛盾化解“少跑路、不跑路”。一是构建三级阵地。在乡镇层面司法所设立“幸福调解中心”,在东华和达苴村设立“幸福调解室”,在村民小组、院落设立“幸福调解点”,构建“中心统筹、村社主战、点位前哨”的三级调解阵地网络。二是创新线上平台。依托村民微信群搭建“线上幸福调解室”,开通视频调解、留言咨询、预约调解等功能,针对外出务工人员、行动不便群众等特殊群体,提供“不见面”调解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解心结”。三是延伸调解触角。在田间地头、农家院坝设立“流动调解席”,针对土地流转、邻里等土地矛盾,采取“现场看、当面说、即时调”的方式,把调解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

——健全“幸福调解制”,筑牢矛盾化解“防火墙”。以机制创新破解调解难题,确保调解工作规范高效、长效运行。一是建立“源头预防”机制。推行“每月排查+重点排查+专项排查”模式,每月组织调解员、网格员开展全覆盖矛盾排查,在节假日、农忙时节等关键节点开展重点排查,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二是完善“多元联动”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加强与法院、公安、民政等部门协作,提升调解公信力。三是推行“跟踪回访”机制。建立“调解—回访—巩固”闭环流程,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在15日内由调解员进行电话回访或上门回访,了解当事人思想动态,督促协议履行,防止矛盾反弹。同时,对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东华幸福调解”案例,为同类矛盾化解提供参考。

——厚植“幸福调解情”,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力”。坚持把法治宣传、情感疏导融入调解全过程,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和谐一方”。一是以调释法明事理。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结合具体案例,向当事人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法律条文,让群众在解决矛盾的同时,增强法治意识。二是以情化心结怨气。注重人文关怀,坚持“换位思考、以情动人”,在调解中倾听群众诉求、疏导负面情绪,用乡音乡情、邻里亲情化解隔阂,让当事人在平等沟通中握手言和,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三是以调促治树新风。通过化解矛盾纠纷,引导群众树立“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的理念,摒弃陈规陋习,弘扬邻里和睦、诚信友善的优良传统,推动形成“小事互谅、大事互商”的乡村新风尚,让“幸福调解”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增进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