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吕合镇在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及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加持下,通过水稻高产创建、新品种展示及“稻+蒜”模式创新,将“藏粮于技”战略落到田间地头。不仅实现水稻单产新突破,更让亩产值成功迈过2万元门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良种挑大梁 水稻单产再创新高。此次示范种植的“云科粳8号”“楚粳48号”等核心品种,以优异丰产性交出亮眼答卷。经实地测产,“云科粳8号”平均亩产湿谷达981.8公斤,最高亩产突破1181.21公斤;“楚粳48号”平均亩产湿谷997.9公斤,最高亩产达1117.22公斤。连同另外2个示范品种,19块调查田平均亩产湿谷达984.12公斤,较上年同期增产20%,在稳稳守住粮食产量底线的同时,切实为农户降本增效。

——新品试种忙 筛选本地适种“潜力股”。除主推品种外,新品种展示区同样亮点十足。杂交稻“云两优7706”亩产湿谷高达1359.86公斤,丰产潜力拉满;“云粳50号”“云粳60号”亩产均达1113.22公斤,其中“云粳50号”作为优质软米,还具备成熟期早的优势,能抢先布局中秋新米市场,比较优势显著。详实的测产数据,为吕合镇后续筛选适配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提供了科学支撑。

——技术巧集成 让“藏粮于技”落地见效。高产背后,离不开因地制宜的技术体系支撑。吕合镇围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创新推行“三精两减一结合”技术:通过精量播种、精确栽插、精准灌溉筑牢生长基础,同步实施减氮施肥与减药防控,既降低种植成本,又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实现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该技术较常规灌溉节水50%,还能有效防控病虫害,助力水稻健壮生长,成为高产高效的“关键密码”。

——“稻蒜”巧轮作 亩产值突破2万元。最受农户青睐的“稻+蒜”粮经协同模式,此次迎来效益大爆发。专家组对百亩示范样板验收发现,在确保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双不降”的前提下,鲜蒜头加权平均亩产达2121.79公斤,加权平均产值超18715.18元。叠加水稻收益后,“稻+蒜”模式亩产值成功突破2万元,真正实现“一田两收、一年多熟”的高效种植。目前,该模式技术规程已获省级认定,还被多家省级以上主流媒体报道,成为全省粮经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本。
下一步,吕合镇将全面总结此次技术经验,进一步扩大优良新品种示范面积,深化“稻+蒜”等高产高效模式推广,以科技为笔,持续书写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