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 正文

鹿城街道“针针”为民“线线”连心 织出文明实践“幸福花”

发表时间:2025-09-22 09:23 信息来源:鹿城街道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鹿城街道的学桥街社区地处老城区中心,老旧小区集中,弱势群体较多,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废旧衣物处理是困扰老年群体与年轻家庭的共同“痛点”,它既关乎老一辈难以割舍的“情感记忆”,也连着年轻一代倡导节俭的“生活烦恼”。鹿城街道精准捕捉这一民生“小切口”,将“针线活”作为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以一针一线“缝”出邻里互助新关系,“绣”出绿色低碳新风尚,“织”出文明实践“幸福花”。

从“小修补”到“大民生”的初心。在走访了解居民需求后,学桥街社区以“缝补”这件小事为突破口,打造“家门口便民服务点”,推动民生服务落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融合。为组建队伍,工作人员走访会缝纫的退休妇女,耐心讲解志愿服务初衷,最终3名手艺娴熟、热心公益的退休阿姨主动报名,组成缝补志愿队的初始力量。2021年2月,“缝补孃孃”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消息传开后热心群众纷纷响应,自发捐赠了两台闲置缝纫机、几张结实的椅子和一把遮阳伞,这些简朴却充满温情的物品,不仅是服务队的“第一笔家当”,更彰显了精神文明建设中“群众主体、共建共享”的核心要义,让志愿服务从“社区发起”变成“全民参与”的文明实践开端。

从“定点服务”到“常态服务”的落地。服务队成立初期,居民对“免费服务”半信半疑。为打消居民疑虑,“孃孃”们每周五上午准时“出摊”,用守时守信的行动传递文明温度。当78岁的独居老人陈奶奶拿着开裂的棉袄找到服务点时,志愿者张阿姨一针一线很快补得整齐妥帖,感动不已的陈奶奶成了服务队的“忠实宣传员”。自此,“缝补孃孃”的口碑带着文明新风在社区扩散,前来求助的居民日益增多。于是,社区又主动延伸服务触角,在小区设置流动志愿服务点,“孃孃”们带着便携工具开展服务。此外,还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缝补驿站”,实现周一到周五专人坐班、常态服务。通过“固定+流动+驿站”的方式,不仅让服务更稳定,还成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微阵地”,居民在这里修补衣物、交流互助,让“便民服务”与“精神文明传播”同频共振。

从“旧时穷补”到“今朝新造”的推进。为让“缝补”从“应急服务”升级为“文明习惯”,社区支持“缝补嬢嬢”主动领头,开展缝补技能培训课程,从穿针引线到破洞修补,手把手教居民手艺;不少居民学会后,家里的小破损再也不用愁,还慢慢养成了爱惜衣物、循环利用的好习惯。与此同时,社区还开展“废旧衣物大改造”活动,居民们把压箱底的旧T恤、磨边的牛仔裤捐来,“孃孃”们便开始了大改造,制成实用好看的包包、袖套等物品。这些“变废为宝”的物件,有的居民自己留用,有的送给社区困难家庭,既减少了垃圾,又让旧衣物带着温情“重获新生”。正如居民王阿姨所说:“过去的缝缝补补,补的是穷苦日子;今天的缝缝补补,补的幸福生活。”

从“缝补衣物”到“五星关爱”的升级。随着“缝补孃孃”品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社区以“缝补”为纽带推动服务由“点”扩“面”,精准对接居民多样化需求。考虑到老年群体出行不便、特殊人群生活困难等情况,结合“五星关爱进家门”服务,以“缝补孃孃”为骨干,联合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组成“五星遍访”队伍,不仅带着便携式缝纫工具上门,更在走访中同步收集特殊群体的“衣物修补需求”,纳入专属“需求清单”,比如帮卧床老人缝补磨破袖口、为残疾居民修补开线外套,让缝补服务跟着关爱“走上门”。此外,“嬢嬢们”还借着常与居民打交道的熟络劲儿,化身“移动调解室”,在“唠唠嗑”中化解口角,让“缝补”不再限于手艺,更成为精准关爱、社区共治的重要支点。 经过数年深耕,“缝补嬢嬢”志愿服务队由3人增至14人,累计开展服务172次,服务居民4200余人次,成为社区里“永不打烊”的文明实践阵地。“缝补嬢嬢”的摊位虽小,却是鹿城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那一针一线间,解的是居民“缝补无门”的日常难题,传的是街巷邻里互助的融融暖意,聚的是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力量,显的是鹿城文明善治的时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