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彝海街道创新实施“红帆领航、金心服务、绿色蝶变”三色工程,通过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打造“推窗见景、移步换绿、邻里共融”的基层治理新图景,让“微改造”释放“大能量”、“小服务”撬动“大幸福”,形成“党建红”引领“民生金”、“生态绿”的三色共振机制,提升群众福祉。
(一)红帆领航聚合力,共绘基层治理“同心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细微处着手,贴近群众、倾听心声,纾解难题。一是结对共建铸就“幸福塔”。整合辖区资源,联动多方力量,用活用好“社区吹哨,单位报到”机制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街道联合辖区共建共驻单位开展走访慰问30余次,共同开展各类“清河行动”“清洁家园行动”共计8次,累计出动1500余人次。二是“路网焕新”共筑“民生路”。今年以来,彝海街道山嘴子村委会(密上段)、大东社区(十三湾段)、军屯社区(村内道路)相继实现硬化翻新。截至目前,彝海街道共修建乡村道路23公里,惠及7个村(社区)5000余群众。三是多元协同筑牢“安全墙”。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模式,整合部门资源、联动辖区单位,以群众“衣食住行”为小切口,大力开展校园食品安全突击专项整治行动8次、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4轮、“下店上宅”消防安全检查3轮、道路交通安全劝导3000余人次、开展中小学生防溺水培训9次、防震减灾演练13次,真正让群众买得放心、吃得舒心、用的开心、住的安心。
(二)金心服务暖万家,构筑民生保障“幸福巢”。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为目标,重点关注“一老一小一困”特殊群体,致力于让老有所养、小有所育、困有所扶,稳稳托起居民幸福生活。一是双向奔赴护桑榆。通过“微网格”治理模式组织网格员定期入户探访,重点关注高龄老人、困难老人、独居老人身体状况,及时更新工作台账,提供文化助老、健康助老、生活助老等针对性服务。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开展文艺汇演志愿服务10场次;组织开展爱心义诊16场次、开展“义剪”活动18场次、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2场次,让“老有所医”成为老年人的健康底色。二是守望相携护朝阳。通过整合各村(社区)党群服务阵地,常态化开展“周末课堂”“爱心辅导班”“4点半课堂”等儿童关爱课程200余场次,举办寒暑假活动12场,发挥好社区“家长学校”和“家长夜校”的主阵地作用,开展“健康妈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14场,惠及家庭3000余户,传递“家教能量”。三是童心共筑向阳生。精准对接家庭需求,构建多元帮扶体系。组织开展困境儿童家庭问需座谈会、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恳谈会6场次,走访困境儿童家庭85户,收集需求建议120条。深入36户结对儿童家庭开展“三个一”行动、共庆集体生日等活动5场次,精准开展常态化关爱服务,为困境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三)绿色蝶变换新颜,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紧盯民生痛点、生态难点、环境堵点,通过“党员领跑、群众跟跑、发展赛跑”模式,蹚出一条“民心凝聚、生态和美、环境提质”的振兴新路。一是产业提质助增收。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思路,把“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种植烤烟、蔬菜、滇红花、贡菜、万寿菊、草莓等5000余亩,持续推动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发展生猪2.21万头、乌鸡15.08万羽、肉牛5593头、黑山羊7522只,培育大型养殖场80余家,养殖大户100余户,努力实现以“绿”促“富”,以“富”带“美”。二是全域统筹靓村容。对标“强州府”行动,以打造示范村作为“绿美乡村”建设的助推器,以点带面,集中打造“清廉村居”示范点3个、获评生态文明示范村4个、市级绿美村庄7个,动员农户充分利用边角地、空闲地、撂荒地打造“四小园”300余处。着力打造“村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乡村。三是阵地升级暖民心。依托“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创新“白天服务站+夜间充电站”双模式,提升党群服务中心7个,建成便民生活圈2个,新建骑手驿站7个。通过扩大服务半径、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将党群阵地打造成为居民心中温暖的家园,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