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岭镇建立健全产业帮扶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举措,精准发力,推动产业帮扶全覆盖,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农稳步增收。
(一)持续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注重在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上着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原则,深入探索出租、转包、转让、股份合作、优先用工等多种符合自身实际、地域特色鲜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引导鼓励农户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效提升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撬动农村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镇共引进大小企业200余家,流转土地面积1万余亩,土地流转受益农户达1800余户,其中287户实现了土地流转企业优先用工。
(二)持续探索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在全镇辖区深入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等农业发展模式,企业通过订单与种植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合作社具体负责技术指导和收购代购,农户负责生产种植,形成产销一体化运作模式,加快构建双赢局面。为打破西云村发展瓶颈,苍岭镇引导西云村深入探索订单农业发展模式,积极与马大泡食品有限公司、云泉酱园等企业实行长期合作,搭建“农户+企业”发展平台,建立以企带农,以农促企互利共赢双向推进的发展模式,推动西云村农业产业发展步伐。2021年,西云村发动农户种植大青菜270余吨、辣椒10余吨,由马大泡食品有限公司兜底收购,产生经济效益20万元,实现农户每年户均增收6000元左右。今年,西云村持续深化与马大泡食品有限公司的农业产业合作,促农增收效应日益显现。
(三)持续探索就近就业发展模式。坚持抓党建促就业,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抓手,探索实践“村委会+剩余劳动力+企业”派单制就业供需模式,有效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一是精准摸清农村劳动力人口基本情况、外出就业意愿与就业需求及培训需求,建立健全全镇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依托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微信群、云岭先锋综合服务平台及公示栏等载体,及时发布就业惠民政策及就业岗位信息,确保农民不出村就能实现就业。二是借助辖区云甸工业园区优势,主动与园区企业联系对接,优先使用辖区富余劳动力,组织务工人员到企业应聘。截至目前,全镇共有31家企业聘用镇内农村劳动力200余人,人均月工资达3500元。三是借助万亩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优势,以产业带动就业,组织动员群众到花地、大棚、果园等基地就近务工,构建“半小时工作圈”。截至目前,全镇6229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务工收入498.32万元,以农业产业带动“居家”就业成效显著。
(四)持续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增收。通过“种业集团+供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苍岭镇与云南种业集团达成深度合作,于2022年6月成功引进云南种业集团滇中仓储配送中心和楚雄良种繁育加工基地建设两个项目落户苍岭镇,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400万元,计划建设年加工包装量1500吨生产线一条、高标准晒场7000平方米、仓储中心和冷库1000平方米、科研选育及新品种育繁基地500亩,辐射优质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预计带动当地10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该项目的成功引进,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了苍岭镇乡村振兴,实现政企发展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