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华镇聚焦“一老一小”民生保障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综合服务阵地,整合区域资源、凝聚多方合力,积极探索“123”工作法,全面提升“一老一小”群体幸福指数。
——建立“1”项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抓实“班子成员联系片区、片长包保片区、机关干部包村”的三级“一老一小”工作制度,将党建工作与“一老一小”工作同谋划、同安排、同实施。构建“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党员中心户+德高望重群众”服务架构,对全镇60岁以上失能、独居、空巢、特困、高龄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一老一小”人员进行动态摸排,全面摸清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底数,详细登记家庭成员、监护情况、就学信息、心理健康和身体状况等基本情况,建立工作台账,实时动态更新,形成层层推进、齐抓共管的关爱网络,确保关爱保障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创新“2”项服务,提高服务效率。一是上门服务暖人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承接辖区东华、莲华、新柳、朵基、本东5个村委会600名经济困难老年人、留守、独居、空巢、失独半失独老年人开展上门关爱探视、家务清洁、健康管理等居家养老服务。积极和市民政局对接为全镇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2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配备安装了扶手、感应灯、助行器、坐便器、防滑地垫、拐杖等设施设备,进一步改善居家生活照护条件,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二是定期回访察民意。打造一支由党员、干部、群众组成的养老服务队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探访、消防安全排查,为失能、独居、空巢、特困、高龄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群体提供紧急救助、生活帮助、精神关爱等服务。通过上门探视、电话视频等方式,对“一老一小”服务对象各方面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其个性化需求进行重点标记,依托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一对一”交流、暑期作业辅导、送学、送政策、上门收缴两险、控辍保学、爱心人士助学等个性化便民服务。广泛收集“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意见建议,制定符合老人和孩子需求的志愿服务活动,并通过后期跟踪服务生活帮扶和定期看望陪伴了解受助人员近况,用实际行动走进“一老一小”的心中。

——开展“3”项行动,共促幸福生活。一是开展结对帮扶。结合节日契机,以“一对一”“多对一”形式,入户走访,贴心交流,了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现状与需求,并叮嘱他们注意防寒保暖和用火用电安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一老一小”精神文化生活。联合镇卫生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妇女儿童健康义诊,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进行量血压、测血糖、抽血等全面体检,详细了解老人身体健康情况,并做出日常饮食的指导。二是开办“幸福食堂”。为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红墙村采取“村集体经济+社会爱心”共同支撑的模式,成功开启老年“幸福食堂”,为更多老人提供免费晚餐,解决了全村263名65岁以上留守老人的就餐难题,有效促进山货街农特产品交易,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路上村汲取红墙村委会开办“幸福食堂”的成功经验,相继开启了“幸福食堂”,每周二为140名60岁以上留守老人提供免费午餐,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东华镇11个村委会均开办“幸福食堂”,进一步提振乡村经济,传播社会正能量,全面提升民生福祉质感。三是开展普法宣传。依托东华镇敬老院,打造“建设四好党支部,党建引领夕阳红”党建工作品牌,立足党员自身优势和职能职责,为敬老院老人提供慢性病防治、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现场办理、家庭法律问题咨询等个性化服务,夯实养老服务阵地,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质量,深入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行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答疑解惑的形式,重点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预防性侵、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安全生产等内容,切实将法律知识宣传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