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 正文

鹿城街道探索“三个三”模式 推进行政执法力量下沉社区

发表时间:2025-07-11 08:19 信息来源:楚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信息专报》第18期  作者:鹿城街道 王小娟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鹿城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强州府”行动部署要求,积极探索行政执法力量下沉社区工作,通过大力推行“三个三”工作模式,全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执法工作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打通基层行政执法“最后一公里”,为居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助力楚雄市打造“最干净、最整洁、最有序、最安全、最文明”的城市环境。其主要做法是:

——抓住“三个关键”,从“临时介入”变成“常态入驻”。一是配强执法人员。街道成立由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为双组长的行政执法力量下沉社区工作领导小组,高规格推进行政执法力量下沉社区工作。结合实际,全面落实属地管理原则,积极探索“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工作机制,与市级部门密切联动,聚集行政综合执法、公安、交警、市场监管等领域,抽调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执法资格并能独立开展执法的120余名工作人员下沉到12个社区。在12个社区设立行政执法力量下沉社区工作站,由社区党总支(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担任站长,社区1名副职担任副站长,开展执法力量下沉工作。二是明确执法边界。明确执法人员下沉领域和工作职责,公安负责做好治安管理、社区警务建设等工作,交警负责做好辖区交通秩序维护、交通安全宣传、交通事故处理等工作,行政综合执法局负责做好辖区城市秩序维护、环境卫生治理、设施设备监管等工作,市场监管负责做好市场秩序维护、食品安全监管、宣传等工作,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开展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等工作。下沉社区执法部门“大分工、小合作”开展联合执法,集中力量“握指成拳”,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使执法由被动变为主动、零散变为集合、单兵作战变为联合协作。三是加强人员管理。将下沉人员管理权直接赋予社区,社区每月对其履职尽责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年底将评价结果报街道领导小组办公室并通报到下沉人员所在单位。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执法工作开展不到位、效果较差的人员及时进行调整;对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的人员,在年度考核中给予评优评先推荐。

——建立“三项机制”,由“末端执法”变成“前端服务”。一是建立执法力量下沉机制。大力推行“市属、街道管、社区用”工作机制,明确下沉单位“1+1+N”的进驻挂钩模式,即:配备1名执法人员+1名协管队员+N名社区工作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常态化开展综合执法。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人员下沉社区时次,对于工作量较大的行政综合执法、公安两个部门,下沉人员工作日期间每天下沉社区开展执法工作;市场监管、交警部门下沉人员每周下沉社区开展执法工作2至3次;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根据工作需要集中参与重点整治工作。二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行政综合执法、派出所、交警、市场监督等职能部门分别指派1至2名熟悉业务、具有执法资格的人员为“挂点联系”队伍,参与社区日常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并在“社区派单、部门接单”时到达现场“报到”,确保快速响应,随叫随到处理相关工作。通过整合各职能部门执法力量,极大增强社区执法合力。下沉人员开展“联合体检”“联合会诊”,推进跨行业、跨领域集中检查、指导整改、跟踪问效,避免重复、多头执法。针对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等复杂疑难案件,行业主管部门主动协助,现场参与对违法行为的证据收集、检查勘验。针对重大事项、重点行业领域,由相关职责执法部门牵头,整合街道综合执法队和下沉社区执法队伍开展联合执法。截至目前,12个社区共开展执法行动198次,解决民生诉求96件,居民满意度97%以上,执法效能与群众满意度得到双提升。三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根据综合行政执法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综合行政执法联动协作、协商解决重点领域执法难点堵点问题、明确下步工作举措。根据工作需要,各成员单位提出专题研究议题,协商解决城市管理领域需要其他成员单位共同支持、协助、配合、推进的工作,或社区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今年以来,街道及12个社区共召开行政执法联席会议28次,就执法管理衔接、执法办理等重点难点执法事项进行交流探讨和协调解决,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工作协调联动、高效运行。

——采取“三项举措”,从“一点支撑”变成“点面联动”。一是“部门联动”。强化一体联动,依托每周联合执法机制,健全完善“综合执法+专业执法+联合执法”主干框架。针对违章停车、违规搭建、消防通道占用、占道经营等现象,进行“网格+执法”联合整治行动,让问题在看得见的同时也能管得了。今年以来,12个社区联合下沉执法力量开展网格巡查48次,开展环城西路、草坝等城市街道、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联合整治15次,解决占道经营327处、规范乱停乱放车辆214辆,清理僵尸车20余辆。针对群众诉求,执法下沉人员主动对接居民诉求,协同社区、业委会、物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将100余个问题解决在居民群众“开口”之前。例如:学桥街社区接到居民向网格员反馈小区流浪狗安全问题,社区立即响应,联合执法队、物业等迅速前往目标小区进行流浪狗抓捕行动,获得居民一致好评。针对矛盾纠纷,充分发挥综合执法专业优势和社区联系群众优势,下沉民警和社区网格员创新“调解”“执法”双同步纠纷调解机制,高效调解社区邻里纠纷。截至目前,12个社区联合下沉执法力量化解车位占用、噪声扰民等邻里纠纷27起。二是“网格联心”。把网格化管理工作作为执法力量下沉、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抓手,建立完善网格巡查发现机制、问题反馈机制、问题解决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实现行政执法网格事件处置双向贯通、闭环处置。执法力量下沉社区工作站统一印制服务指南和便民联系卡,放置在社区工作站并张贴在小区网格明显位置,方便居民群众联系。同时,进网格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宣传栏、通知栏,张贴法律法规、通告等,增强了居民遵纪守法的意识,争取了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为执法工作扎入基层、深入一线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此外,执法工作站人员及时加入小区业主微信群,通过微信群第一时间接收、处置居民身边的“烦心事”,更好地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服务,做到“零距离”服务群众。建立居民需求呼应处置闭环机制,结合“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建立问题发现、上报、处置、反馈的闭环运行机制,居民、网格员、网格执法人员提交的问题,实行分级流转、闭环处置,派单到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处置,问题解决后反馈给居民群众进行评价,推动部门“闻哨报到、接诉即办”,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三是“全员联治”。注重发挥社区各级党员干部参与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行政执法,建立以网格长、网格员、警员、执法队员、物管员、小区党员、社区“两委”成员为支撑的“一长六员”队伍。引导社区物业、商户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在社区层面逐步形成执法力量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实现行政执法与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通过社区执法工作站平台,最大限度发挥社区、物业、商户等前端管理职能,改变以前综合执法不能借助各方力量导致“单打独斗”的现象,有效实现了社区、执法人员与物管公司、商户管理联动、信息共享,真正做到多方联动、各司其职,为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各类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