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楚雄市聚焦中央和省州年初部署,以党建为引领,着力研究破解群众增收中的堵点、难点、盲点,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7868.58元、14517.7元,同比增长12.58%、14.84%,85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动态清零,“两高于”“两缩小”目标如期实现,用实际成绩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乡村出彩”的合格答卷。
一是守牢责任关口,着力破解增收“堵点”。制定“第一议题”制度,引导干部职工不断在学习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建立乡镇、部门责任和问题清单,每月调度研判,努力把“定的事”变成要“干的事”、把“干的事”变成群众“赞的事”,不断补齐工作中的弱项短板。2023年以来,全市共新识别监测对象48户151人,风险消除31户98人,所有脱贫户、监测对象全部“一对一”分类精准帮扶,96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完成目标进度。
二是守牢政策关口,着力消除增收“盲点”。聚焦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目标,突出产业、就业两个关键,制定印发万元以下脱贫人口专项帮扶方案和产业11条、就业9条等6项帮扶措施,成立重点群体增收工作专班,对增收情况实行“红黄牌”管理,挂牌督办,全面消除脱贫群众增收的盲区、短板问题。2023年,市委市政府对被授“红黄牌”的11个乡镇9家部门进行责任提醒约谈,826件群众申请救助事项如期办结,兑付各类惠农补贴2.03亿元。
三是守牢帮扶关口,着力解决增收“痛点”。投入产业资金6545.9万元、小额信贷资金5414.39万元,推动全市核桃、魔芋、肉牛等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大力实施农业产业主体倍增计划,创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个,新增州级以上龙头企业2户,38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8522户33498人参与经营、实现增收。坚持一手抓外出务工,一手抓就地就近就业,开发乡村公岗950人,1.8万脱贫人口转移就业,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占收入总量的64.04%,有劳动能力“零就业”家庭全部动态清零。
四是守牢金融关口,着力解决增收“难点”。紧紧抓住楚雄市被列为全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试点机遇,迅速组建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1+7+3”政策保障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创新实施紫溪贷、惠牛贷、创指贷等59个创新型信贷产品,推动资源、资产、资本、资金“四资”转化。2023年,4家金融机构对全市13个乡镇121个村(社区)进行“整村授信”,新型经营主体授信建档评级率达95.67%,金融机构向农业企业发放各类贷款321.81亿元,涉农贷款余额378.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