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自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开展以来,紧紧围绕“硅、麻、药、蛋、铜”的产业发展布局,以“产改服务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一条“六聚焦、六着力”的楚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模式,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是聚焦凝心铸魂,着力提高职工凝聚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对党的创新理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党建制度,全市31名处级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301户重点企业;建立国有帮带民营、公立帮带民办党建结对帮带制度,36家单位企业结成党建共建对子;按照“一人一企”“一人多企”方式选派442名党建指导员,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同时用好“学习强国”“云岭先锋”“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对产业工人思想引导,厚植广大职工团结奋斗思想基础。
二是聚焦建功立业,着力提高职工创造力。依托企业培训中心、园区科创中心、校企合作等方式,着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协作,切实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威楚英才”培养工程9个实施办法》,评选认定“威楚科技领军人才、威楚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威楚名匠”等9个系列“威楚英才”,市财政保障每名“威楚科技领军人才”30万元、“威楚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0万元、其他可获0.5万元的生活补助及5万元工作室经费支持。目前,评选工人先锋号50个,威楚科技领军人才10名,威楚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威楚企业家、威楚名匠各15名,“威楚技师”50名,“威楚技工”1500名,“八个一百”人才产业工人49名占6.1%。
三是聚焦平台搭建,着力提高职工成长力。搭建“知识技能培训、劳动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激励”三个平台。通过定向培训、委托培训、新型学徒培训、以工代训等形式开展培训119班5730人次。截至目前全市有高技能人才8686人、有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户、专家工作站4个、职工创新工作室2个、技师工作站3个。2022年,全市(含高新区)共有发明专利209件,覆盖企业、个人等创新主体70个。
四是聚焦权益维护,着力提高职工向心力。不断提高产业工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中产业工人20名,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产业工人15名,十届政协委员中产业工人26名,第八次工代会代表中有产业工人62名,33名工会委员中有产业工人11名,2名兼职副主席中有1名产业工人。在全市逐步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工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是聚焦机制建设,着力提高企业改革主推力。紧紧围绕改革目标任务,健全制度机制,确保产改工作走深走实。市委、市政府成立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把产改列入市委深改组的重点,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工会推动、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按照“企业筹一点、工会补一点”的办法,保障工作经费60万元,组建3个工作指导组,深入企业进行指导,目前全市共创建产改示范单位20家,其中州级示范单位10家。由于举措有力,企业主动参与改革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实现了“要我改”向“我要改”的转变。
六是聚焦重点突破,着力抓好非公企业典型示范培树。楚雄市以示范单位产改工作为抓手,按照“四清”和“进得了门、认得了人、说得了话”的要求,密切配合,着力破解非公企业产改工作推进难的问题。通过产改工作措施在企业的落地落实,较大提高20户示范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2021年楚雄云星铜材有限公司、楚雄市华丽包装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金七制药等示范企业被评为2021年云南省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