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定位,以“绿色食品牌”为抓手,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采取“百企帮百村”“双绑”利益联结、打造“一村一品”、建设农业产业基地、打造农产品品牌等措施,紧紧围绕粮食、畜牧养殖、蔬菜、魔芋、绿色果蔬、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一)重点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重大决策,全力抓好以粮食和生猪为重点的农产品稳产保供,稳住“米袋子”“肉盘子”和“菜篮子”。2022年1至9月,预计全市高原特色重点产业农业产值达31.57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生猪存栏31.92万头、出栏46.15万头,实现农业产值10.14亿元,增长14.1%;肉牛存栏9.79万头、出栏4.39万头,实现农业产值4.76亿元,增长20.5%;肉羊存栏17.59万头、出栏12.67万头,实现农业产值1.9亿元;蔬菜种植15.22万亩,产量29.37万吨,实现农业产值6.1亿元,增长21.9%;花卉种植1.5万亩,产量1.5亿枝,实现农业产值2.14亿元,增长78.4%;茶叶种植1.06万亩,产量0.27万吨,实现农业产值0.12亿元,增长38.1%;水果种植6.54万亩,产量4.76万吨,实现农业产值2.47亿元,增长23.5%;中药材3.68万亩,产量0.61万吨,实现农业产值1.46亿元,增长11.3%;坚果105.44万亩,产量达1.65万吨,实现农业产值2.48亿元。预计全年可完成农业产值59亿元,同比增长28.3%,其中高原特色重点产业农业产值预计全年可完成农业产值59亿元,增长28.3%。
(二)着力推进“一二三”行动。一是稳步推进以优质粳米为主导产业的“一县一业”培育。2022年种植水稻14.48万亩,全部推广种植优质粳稻。着力落实示范样板,全市共落实优质粳稻示范样板122片1.28万亩,其中:市级领导样板15片、乡镇领导样板60片、村级领导样板47片。整合项目抓样板,整合2021、2022年省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及2020年中国好粮油示范县项目在全市建设优质水稻示范样板3500亩,其中:中国好粮油优质粳稻示范样板7片0.15万亩、省级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优质粳稻示范样板7片0.2万亩。二是聚焦种业和电商“两端”。打造“种子端”,培育了楚雄禾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云南益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两家高原粳稻育种公司,2022年建设完成高原粳稻育繁种基地2965亩。发展“电商端”,截至目前,楚雄市现有州市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乡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点15个、村级服务站点43个,乡镇服务站覆盖率100%,村级服务站覆盖率27.6%。三是坚持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三化”发展。全市累计认证46个生产单位的140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0个生产单位21个产品、绿色食品34个生产单位107个产品、有机食品1个生产单位12个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生产单位2个产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成为现代农业主旋律。新增绿色食品监测面积8500亩,全市认定“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23个(其中省级产业基地4个、州级产业5个、县(市)级产业基地14个)。17个企业或产品品牌入选省级“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楚雄市撒坝猪入选省“绿色食品牌”区域公共品牌目录,云南爱尔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金七制药公司获评云南省20佳创新企业)。摩尔农庄荣获州级“10优农产品”,马大泡、云泉酱园荣获州级“5强企业”,泰恒工贸公司荣获“5佳创新企业”。成申报认定“一村一品”专业村25个(即:省级12个、州级13个)。
(三)强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8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1家、州级38家、县市级23家),登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14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个、省级示范社19个、州级示范社26个、市级示范社43个;家庭农场596个,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4个、州级示范家庭农场4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个;规模养殖场1883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88家。
(四)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依托赵家湾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园,推动园区龙头企业开展蔬菜、畜牧产品、优质粮食等农产品加工,建设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区。2022年1至9月,全市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159.2万元,同比增长25.1%。依托富民工业大麻加工园,加快推进云南赛维汉普、云南麻叶等工业大麻项目建设,探索推进科研育种、萃取分离、应用研发等全产业链条打造,建设工业大麻加工示范区,2022年共种植工业大麻600亩,实现综合产值0.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