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市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紧扣财政衔接资金管理“五项机制九条措施”,建立健全资金“入口”到资产使用“出口”的全流程监管长效机制,念好“四字诀”,持续强化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建设。
一是锚定目标精准“谋”,绘好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建设“施工图”。紧紧围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任务要求,以项目库“建、管、用、督”为抓手,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全域净美、千村和美”标杆县(市)为目标,突出脱贫户(监测对象)和脱贫地区为重点,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和保障到人到户产业发展,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科学谋划项目,做到项目“前置审核、提前论证、储备充分、动态调整”。按照“村申报、乡审核、市审定”工作要求,2024年,全市共入库项目175个,总投资27436.14万元(其中:财政衔接资金19583.41万元、整合资金1672.78万元、其他资金6179.95万元),为财政衔接资金下达后及时精准安排项目,实现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实行“三化”精准“管”,跑出财政衔接资金建设“加速度”。对纳入年度实施计划的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台账化推进、制度化落实”。建立年度实施项目清单,实行动态增补管理,建立全市统一的项目推进台账,适时精准掌握每个项目的详细进展情况和资金拨付进度。印发《楚雄市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指导各乡镇、各部门严格按照要求加快项目建设,重点指标、重点任务实行“周提醒、旬调度、月通报、年考核”项目管理机制。今年以来,召开调度会2次、约谈会1次,下发工作提醒函2期、通报3期、平时考核2次,立行立改6个问题,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支出时序进度达到要求。
三是突出绩效精准“督”,织密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建设“监控网”。积极推行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机制。在项目资金申报过程中,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对绩效目标的合规性、完整性、相关性、适当性、可行性五个方面审核把关。采取全程跟踪、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动态掌握财政衔接资金的使用情况、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情况等,实现全流程细化管理、全方位强化监督。项目完成后,由项目主管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全面开展绩效自评,市财政局和市农业农村局对项目自评情况集中开展复核抽查,使财政衔接资金使用进一步规范、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率效果进一步提升。严格按照“两个一律”及有关文件要求,将资金分配情况、有关政策、项目库建设、年度项目实施计划、收益分配情况等在市政府网站、乡村两级公告公示专栏或显要位置及时进行公示,并公布12317、市、乡三级监督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切实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确保财政衔接补助资金分配使用公开透明。
四是健全机制精准“建”,点燃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建设“新引擎”。按照“谁受益、谁管理”原则,逐项落实扶贫项目资产管护主体,明确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公益性资产优先聘请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与管护;经营性资产“让最能挣钱的人去经营”,确保扶贫资产发挥成效。收益分配使用优先用于扶持脱贫不稳定户和监测对象增收、发展村集体经济、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将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监督检查、年度目标任务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与重点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确保扶贫项目资产安全运行、良性运转、保值增效。截至2023年底,累计形成扶贫项目资产规模20.38亿元(含衔接资金项目资产),资产个数4899个。其中:经营性资产41个,资产规模2857.88万元;公益性资产4183个,资产规模14.62亿元;到户类资产675个,资产规模5.42亿元。按照资产权属划分,确权到市(县)级资产113个,资产规模4.53亿元,确权到乡镇资产190个,资产规模2.43亿元,确权到村级资产3921个,资产规模7.95亿元,确权到户资产675个,资产规模5.4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