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高新区联合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创指贷”全国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举措,形成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支持园区科技创新和园区发展。目前,金融机构已为29家科技企业提供专项贷款4.02亿元。近两年累计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超23亿元,有力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一是创新“取金”新路子。依托“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评价体建设试点”,创新推出全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首个典型案例特色信贷产品“创指贷”,蹚出一条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向发展资本转变的“取金”新路子。红塔村镇银行、农商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4家机构与高新区签订战略协议,通过“基础授信+创新指数增信”模式,已为19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3.58亿元。其中云南金七制药通过该产品获得2000万元研发资金,推动3个新药进入临床阶段。
二是修炼“点识成金”术。采取“专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多元互补办法,探索形成“政银企”“政银企服”两种合作模式并互为补充,推动“知产”变“资产”。中国银行等5家机构联合开展“知产变资产”行动,通过银行自评估模式免除企业费用,建立快速处置通道将质押登记压缩至3个工作日。累计为10家企业提供专利质押贷款4414万元,其中:瑞药金方以中药配方专利质押获贷800万元用于GMP改造,产能提升30%;云中制药通过“专利+商标”组合质押获得1500万元研发资金。
三是滴灌活水扩产增效。以“企业生产扩张、效能提升”为导向,摸清企业融资需求,及时协调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支持,20余家金融机构提供定制化服务,为区内企业融资贷款19亿元。其中:滇中有色提供5亿元绿色信贷完成环保技术改造,采用环保绩效挂钩利率机制;向云中制药等生物医药企业投放超3亿元专项贷款新建GMP生产线;为仁恒化肥提供1.2亿元低息贷款建成智能研发中心。
四是构建可持续金融生态。建立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三张清单”工作法,通过“彝创通”平台实时收集需求,整合银行特色产品形成资源清单,明确服务时限。每月举办政银企座谈会,与金融顾问团合作,建立白名单制度,缩短平均放款时效。2024年以来促成融资项目32个,形成可持续金融服务生态,助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