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楚雄市坚持“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为了脱贫户增收”作为鲜明工作导向,坚持多点发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确保全市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年均纯收入“两个高于”“两个缩小”。
一是动态监测帮扶增收一批。严格落实“一平台三机制”四个全覆盖帮扶机制,组建市、乡、村三级监测队伍,安排监测员685人,全覆盖设立“防贫服务热线”,对防返贫致贫风险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分析,分类精准帮扶,提升闭环成效。组建市乡工作专班,对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收入、措施计划、增收等进行精准录入和信息共享比对,确保人户匹配、账实相符、措施对应、时限限定。2022年,全市共收到监测预警信息9533条,申请救助事项1514件,已全部办结,新识别监测对象98户286人,1315户4238人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二是示范带动促农增收一批。坚持把抓好干部能力培训作为提升“三农”工作、促农增收的关键抓手,精准列出市乡村培训清单,确保干部教育培训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相统一。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延长拓展农业产业链为主攻方向,以项目招引人才,以产业集聚人才,有重点、分步骤、多渠道搭建人才工作平台,增强农业、农村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截至目前,先后培训各级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5764人次,培养农村本土人才800余名,回引农村优秀人才111名,促进12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
三是提升产业发展增收一批。聚焦全市特色优势产业,制定《楚雄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帮扶专项行动方案》等保障政策,将55%财政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发展。整合市乡村组力量,组建“产业帮扶专家服务组”,通过点对点服务、开设“田间课堂”“畜圈教学”等,确保人均掌握1至2门产业技术。2022年,全市下达产业资金4352.06万元,发放小额信贷资金2798.9万元,培植发展重点产业基地38个,规模化养殖场1883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40个,亿元级电商企业2户、千万元级电商企业10户,实现重点产业综合产值19.87亿元,同比增长12.7%,农产品电商交易5.35亿元,同比增长28.62%。
四是入户走访帮扶增收一批。对脱贫户和“三类对象”每月入户走访一次、每月开展一次“一讲六问”活动(即:讲好党的富民惠农政策,问今年粮经作物种植及收成如何?问今年养殖数量及收入如何?问是否务过工及收入如何?问享受政策补贴多少?问是否愿意外出务工及需要什么帮助?问我能帮你做点什么),把群众生产经营情况摸清,算好家庭年度收入账,深入了解增收难题,靶向精准施策。市级部门每周向乡镇集中推送一次务工信息,点对点精准推送,推动就业规模最大化。截至目前,各级干部入户走访5421批次,户均分类制定增收帮扶措施9.4条,培训脱贫劳动力1.36万人次,转移就业15699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700人,发放补助资金448万元。
五是聚合力量帮扶增收一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慈善组织等作用,通过产品展销、专场推介、洽谈采购等,搭建田间到餐桌快捷通道,动员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订单集中采购一批、挂包干部定向消费一批、搭建平台并建立长期稳定直供关系集中销售一批,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利用东西协作契机,主动对接上海市农副产品需求,动员企业积极参加农博会、农贸会、展销会,建立电商物流、电商服务和电商平台,开展线上“带货直播”,让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产得出、运得走、卖得好。截至目前,共举办“云品入沪”和农特产品展销会2次,参展企业70余家,农特产品70余类,帮助农户增收126.38万元。
六是压实责任促农增收一批。将脱贫人口增收措施、增收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大比拼年度重点考核内容,考核分值由20%上浮至40%。对各乡镇、市属各部门责任落实情况开展督查检查,对收入实时监测预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除风险,确保群众收入真实、扎实,脱贫成果巩固只增不降,圆满达成年度脱贫户、易返贫致贫户年度收入目标。目前,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8次,实地督查检查3次,脱贫户、易返贫致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6689.86元、13218.9元,占年度计划的101.18%、103.27%,预计收入周期内,全市脱贫人口和易返贫致贫人口收入到17634.56元、13824.63元,增长率2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