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号: cxs002-/2022-0207001 信息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发文日期: 2022-02-07
发布机构: 楚雄市发展和改革局 生成日期:
称: 楚雄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号:

楚雄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表时间:2022-02-07
字体:[    ]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人民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州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9%和12.2%,入围2021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六稳”“六保”成效明显。稳政策促就业,城镇新增就业7362人,转移就业12.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1%,被列为省级产业工人非公企业示范县。稳投资促发展,强化项目要素保障,谋划项目510个,组织五批次集中开工326个,竣工103个,东南绕城高速开工建设,楚雄民用机场、楚景高速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2.5万吨粮食储备库投入使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4%。稳金融保主体,积极偿还政府债务,促成辖区13家银行向4981户中小微企业贷款61.77亿元,减税降费10.09亿元,兑现稳增长资金2321.12万元,净增市场主体5559户。稳外贸增外资,强化政策帮扶,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市场、增加订单,野生菌、虾青素、单晶硅等优势产品外贸市场繁荣活跃,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 %。保民生促稳定,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9.5%,认真落实社会救助政策,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兜住民生底线。保安全促生产,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排除工作,认真落实“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0.6%。

(二)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绿色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加速,建成全省第一个集中供热站,新入驻企业11户;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植物蛋白超级工厂开工建设,滇中有色节能改造、烟草及烟辅企业技改顺利完成,晶科一期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在云南省首片下线,宇泽一期3GW单晶硅拉棒、芙雅生物、铭鼎药业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四季银座、瑞特商业中心等一批新商圈投入运营,快递电商协同发展,169户电商企业实现网络零售额13.06亿元,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2户,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紫溪彝村、东华小伍排、马龙河白衣河乡村旅游示范带提档升级,彝人古镇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彝海公园被认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金融保险、居民服务、文化体育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

(三)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和“一平台三机制”,保持帮扶力量和资金投入稳定,1322户4275名动态监测对象消除致贫返贫风险,完成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首年目标任务。新增耕地610亩、水田2107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53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21.41万吨,收购烟叶1394.5万公斤、实现烟农收入4.43亿元,生猪出栏58.8万头,培育“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1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38个,认证“三品一标”25个,认定“一村一品”专业村12个,核桃、魔芋、果蔬、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增产增效,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9%。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取得实效,建成智慧农业5G+物联网感知云平台,114户规模养殖场全数字化管理。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完成村庄规划52个,统筹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开展乡村“两污”治理,建成美丽村庄13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验在全省推广。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引领幸福新农村风尚。

(四)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大力实施市政设施“补短提质”工程,改造城市污水管网32.3公里,新增停车位6282个,新安路、富安路、勤政路等15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东兴路、气象路等10条城市道路改造完成,绿野路与楚南路实现连通,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1.8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59%。实施东兴路北片区、西门片区城市更新省级试点项目,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55个、棚户区改造1364户,打造邱家巷、气象路“鹿城记忆”等特色街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推动“街长制”“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地见效,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分别达82.9%、96.87%。

实施智慧城市“十项工程”建设,数字城管指挥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

(五)改革创新活力增强。党政机构、国企、投融资等改革深入推进,高新区内设机构和6家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五减五办”,推广使用电子营业执照,53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启动实施东华镇、大过口乡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深入推进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对新增失信黑名单自然人、企事业单位、限制高消费人群进行失信联合惩戒,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投入研发经费1.9亿元,发放“创指贷”3520万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45户,注册商标945件,获批专利225件,全省首个中药配方颗粒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挂牌成立,高新区现代中药与民族药创新型产业集群获得国家科技部认定。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32个,引进州外到位资金增长25.84%。

(六)生态建设提质加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加快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加固筑牢。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制度,龙川江西观桥断面水质稳定在IV类,龙川江楚雄城区段被认定为州级“美丽河湖”,入选生态环境部全国美丽河湖保护优秀案例。启动实施林长制,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覆盖率达75.62%。12个重要水功能区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91.6%,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农村面源污染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治理持续开展。各级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扎实整改。新增纯电动公交车235辆、出租车193辆。大力倡导低碳理念,引导居民形成健康文明环保生活方式。扎实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获国务院督察激励及1000亩标准奖励用地计划指标。

(七)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教育项目111项,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32所,新增建筑面积5.49万平方米;全面推进“双减”工作,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县管校聘改革深入推进,高考本科上线率77.2%,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东兴中学体育馆、智慧游泳馆投入使用,新增运动场地2.74万平方米,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文化传承和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扎实推进。健康楚雄建设成效明显,中彝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市医院二期、市中医院二期建设加快推进,13个乡镇卫生院达到省一级甲等卫生院标准,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率达100%,居民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9.61万人。落实三孩政策,“一老一小”普惠政策落到实处,建设5个“老年幸福食堂”,启动2家托幼机构建设,彝人古镇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殡葬改革顺利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不断强化,双拥工作持续走在前列。

(八)社会治理效能提高。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守住了“不输入、不反弹、不外传”的底线。深入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实效。“云智慧”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一部手机治理通”APP办理事项17.25万件。“八五”普法规划启动实施,“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发挥积极作用。持续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严厉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非法集资、新型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三年行动计划,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药品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得到保障。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和严峻挑战:一是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基础不稳固。二是产业结构不优。农业产业现代化程度低,工业“一烟独大”局面仍未改变,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支撑,消费潜力挖掘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层次低、链条短、融合度不高,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亟待加快。三是民生保障压力大。财政收支平衡困难,保“三保”压力增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教育卫生、就业养老等民生领域优质供给跟群众期盼仍有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任重道远。这些困难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及预期目标

2022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州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扎实做好“党建引领、经济提质、城市升级、乡村出彩、人民幸福”五篇文章,确保在“滇中崛起增长极核心引擎、现代农业示范区标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样板”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以内;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粮食产量稳定在20万吨以上;

——万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完成州下达目标。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实施“双创”稳就业专项行动,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做好就地就近就业工作,农村转移就业12万人以上。实施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强化土地、林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筹措5000万元项目前期经费,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施稳金融强实体专项行动,强化金融惠企措施,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净增市场主体5200户以上。争取省州外贸发展资金支持,鼓励外贸企业拓展市场。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强化煤电油气和居民基本生活品供应,保持市场物价总体稳定。强化民生保障,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兜牢兜实“三保”底线。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好“绿色能源牌”,巩固国家级绿色园区创建成果,打造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滇中有色铜资源综合利用技改和烟辅企业数字化改造,推进石鼓煤矿复产,加快推进年产6万吨钢塑复合防腐钢管项目落地实施,促进宇泽二期、晶科一期达产达规,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打好“绿色食品牌”,大力实施“一二三”行动,推进楚粳和工业大麻为重点的“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加快楚雄市国家西南高原粳稻现代产业园、国家花魔芋良种繁育基地和植物蛋白超级工厂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确保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9.4%。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加快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基地和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提升紫溪山、彝人古镇等一批旅游度假区品质,新建一批精品酒店、汽车旅游营地,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新亮点,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加快发展金融、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业,培育壮大电子商务,

持续推动消费创新升级,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8%。

(三)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实施投资项目提质增速行动,加快推进楚雄民用机场、楚景高速、东南绕城高速等项目建设,实施新村、大地基三级公路100.9公里,完成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150公里,巩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成果,确保综合交通投资增长15%以上。实施“兴水润楚”行动,做好马龙河水库、九龙甸水库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葫芦箐水库下闸蓄水、白衣河水库大坝截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青山嘴水库至东华子午引水主体工程完工,完成24件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确保水利投资增长20%以上。加快新能源开发,实施城农电网改造升级、园区增量配电网建设试点、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整县试点和东瓜、苍岭、子午等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实施新能源充电桩130个以上,确保能源投资增长15%以上。加快推进5G网络、智慧城市、工业大麻智能制造与服务中心建设,确保新基建投资增长20%以上。加快高铁新城、苍岭工业园开发,推动仓储物流园、城乡物流基地产业园建设,推进一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城乡农贸市场提升改造,确保物流枢纽投资增长18%以上。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深化推进“一平台三机制”,统筹做好八个衔接机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强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稳粮保粮,执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56.7万亩,收购烟叶1450万公斤,大力发展山地牧业和核桃、魔芋、中药材、果蔬等优势产业。加快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打造紫溪、东华2个数字乡村示范乡镇,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成58个村庄规划,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攻坚行动成果,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个、精品示范村15个、美丽村庄3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村15个以上,构建共建共治共融共享乡村发展新格局。

(五)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启动民生路、环城西路扩建等城市主次干道建设,打通铜鼓路、花园路等“断头路、瓶颈路”,新建健康步道和自行车道22公里,新增停车位2800个以上,科学布局过街人行天桥。完成46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西门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实施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工程,完成上园巷、三市街、府盛巷等“老城记忆”特色文化街区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搭建智慧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教育卫生、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完成鹿城镇、东瓜镇撤乡镇设街道,优化社区设置。巩固提升“一颗印章管审批”成果,大力推进政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新区“一心双核四园”跨区域创新发展共同体建设,争取省州出台扶持高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高新区职能“瘦身”和改革“强体”。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主体培育,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做好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科技领军人才评选,深化全国科普示范市创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围绕光伏及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做好招商推介,确保招商引资引进州外到位资金增长15%。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大气和土壤及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确保城市空气质量优良。深入开展美丽河湖建设,加快推进九龙甸、团山、西静河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设,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100%。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开展河(湖)治理、“清四乱”等16个专项行动,推进河前小河、龙川江河道下段治理等水源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确保龙川江西观桥断面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Ⅳ类。高质量抓好各级各类生态环保督察交办和反馈问题整改,全力整治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面实施林长制,大力实施森林管护、植被恢复工程,持续开展龙川江禁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确保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功。

(八)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科学规划选址大学城,加快推进高新实验学校等13个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县管校聘”,启动实施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新时代名校长”培养工程,深化“双减”政策落实,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中心、东兴体育公园等体育项目建设,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依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力争市医院二期、市中医院二期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处置能力,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努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启动“三馆一中心”建设,加大文化传承和保护力度。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确保创建成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抓实“一老一小”工作。

加快推进经营性公墓建设,提升殡葬服务水平。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争创新一届省级双拥模范城。压紧压实疫情防控责任,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疫情防控水平。深入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着力防范化解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生态环保等领域安全风险。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提升应急储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不忘初心砺斗志,行稳致远谋发展。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共克时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