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专题 >> 热点专题 >> 弘扬生态文明 保护生态环境 >> 正文

新村镇巧用“1235”举措全面推进“党建+河长制”走深走实

发表时间:2023-11-27 09:49 信息来源:楚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信息》第21期  作者:新村镇 付金灵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近年来,新村镇紧紧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和水资源管理保护、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巧用“1235”举措,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全面推进“党建+河长制”走深走实,河道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河库健康维护持续优化。

(一)突出“一个引擎”,在“强堡垒”上下功夫。坚持党政同责、镇村联动、党群互动原则,建立镇村两级河长体系,实行河道级别和河道属地相结合的多级河长制,镇党委发挥“领头雁”作用,把好大局;村组做实属地管理,守好“责任河”。建立定期巡查、定期部署、定期考核的“三定”制度。建立完善“一条河道、一名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将密者河、鱼庄河、长龙潭水库、黑泥箐水库、小瓦桥水库、白竹山水库等6条“河长制”河道的整治任务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并实行挂图作战,切实做到治理彻底、防范到位、管理常态。

(二)抓好“两支队伍”,在“重引领”上做文章。一是干部领跑作表率。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模范带头作用,建立“镇级河长+村级河段长+党支部护卫队+党员先锋岗”的巡河护河工作机制,将在辖区河湖划分为8个责任片区,实行分片管理,每月定期组织巡河清河志愿行动,让党员干部化身“保洁员”,带领群众沿河湖清理垃圾,走实走稳走好河道管护“最后一公里”,构建河长制共建、共治、共享的河道治理新格局。二是群团带头争先锋。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活动,积极吸纳工会、妇联、共青团、网格员等组织力量,拓宽基层群众、社会组织参与渠道,壮大民间河长、巡河志愿者等参与河湖管护的社会力量,构建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管护机制,不断引导广大居民增强绿色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实践。

(三)突出“三项行动”,在“见实效”上压力度。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河、清河行动,有效减少岸上污染源,从源头上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一是“巡”上加力夯基础。建立落实镇村两级巡河制度,镇级“河长”“一对一”结对管理,对联系挂钩的河道治理负总责,定期开展河道督查,村“河段长”协助河长做好河道整治工作,开展一周巡查一回访,“微单元”网格员坚守岗位,一日一巡查一汇报,镇河长办不定期抽查检查,全面构建河长履责、区域包责、条线尽责的巡河体系。二是“护”上用力筑屏障。按照“河水净化、河面洁化、河岸绿化、河道生态景观化”的标准,持续开展“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清理行动,坚持水岸同治,加大监管力度,大力拆除河岸违章建筑、棚舍,整治不规范养殖。2023年,排查涉水违建项目4件,目前已整改完成。三是“清”上着力见真章。按照“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无盲区”的标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定期发动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开展“清河、清沟、清渠、清塘、清洼”“五清”主题党日活动,切实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努力打造美丽生态新村。

(四)严把“五个关口”,在“全治理”上求突破。一是坚决果断实“退”。根据河湖岸线的属性以及保护和利用要求,实施退房、退项目“双退”行动,违规违建项目、企业、垃圾填埋场坚决退出其他村庄、建筑物、产业及与河湖治理无关的设施有序退出,最大限度保留自然生态空间。二是规划有序真“减”。实施减人、减药、减污“三减”行动,逐步推动流域内人口和产业向流域外转移,减少含磷洗衣粉、液体洗涤剂等销售使用,禁养区域全面禁止畜禽养殖,限养区域全面推行规范化养殖,封堵排污通道,实现粪污全收集、严管控,最大限度从源头预防和减少污染源。三是立足实际精“调”。践行“两山”理论,立足流域农业生产特点,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水稻、豆类等生态保育型作物种植面积,调化肥农药量,推广机械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逐步向绿色生产、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四是统筹兼顾全“治”。系统开展污水、垃圾、河道、河岸“四治”行动,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铺设流域污水管道4.3万米,清理河道管理范围内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淤泥、植物残体4.8余吨,清除河库乱堆、乱搭乱建现象2处,查处非法采砂1起,推动实现全流域秀水长清。五是久久为功长“管”。全面推进宣传发动、制度完善、机制健全、常态巡护、执法监管“五管”措施落地落实,常态化开展“三项行动”,强化水域岸线管理,推动执法力量下沉,严肃查处涉河涉湖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将“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推动全民爱河、全民护河、全民治河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