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关键时期,也是积极抢抓重大发展机遇、打牢发展基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时期。《楚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楚雄市委关于制定楚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十三五”规划纲要作为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凝聚了全市各族人民的智慧,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行动指南,是全市人民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效及经验
一、发展成效。“十二五”时期,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州第八次、市第八次党代会及历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城镇带动、工商强市、民族特色、开放合作、富民安市五大战略,克服国际后金融危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各类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全市实现辖区生产总值299.09亿元,与2010年相比(下同)增长70.9%,年均增长11.3%;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27.54亿元,增长90.6%,年均增长13.8%;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增长105.5%,年均增长15.5%;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0.22亿元,增长224.4%,年均增长26.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85元,增长66.3%,年均增长10.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56元,增长102%,年均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27亿元,增长107.3%,年均增长15.7%;外贸进出口总额33947万美元,增长484.9%,年均增长42.4%,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节能减排等各项约束性指标均达到规定要求。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9:53.6:38.5,与2010年10:57.1:32.9相比,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发展后劲增强,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亿公斤以上,烟叶收购量完成计划目标,土地连片开发和林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畜禽规模化养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现代农庄建设、农产品认证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核桃种植面积达103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26.52亿元,年均增长6.9%。楚雄省级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得到夯实,招商引资和产业聚集能力进一步提升,入园企业12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25.7亿元,年均增长11.1%。重点商贸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各类专业市场和城市新商圈相继建成,房地产、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和中介服务业健康发展,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企业发展壮大,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54户,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15.12亿元,年均增长11%。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城市总体规划和乡镇集镇及“一水两污”、特色村庄、美丽宜居乡村等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提升改造加快推进,桥、涵、水、电、路、通信网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36平方公里扩展至42.3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55.82%提高到60.96%。水利基础进一步夯实,以小(一)型、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抗旱应急工程为重点的一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全市水库坝塘总库容达2.17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5.6%。交通网络建设不断加强,楚广高速和元双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楚南一级公路、广大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哀牢山过境公路、市乡公路等级全面提升,辖区公路通车里程9656公里,市乡公路油路里程430.88公里,通村路面硬化676公里,乡镇通班车率达100%,建制村通班车率85%。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全面推进,能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59.39万部,计算机宽带互联网用户达16.04万户。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直播卫星村村通和户户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建设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改革开放焕发新活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配套、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全面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监督管理服务系统建设稳步推进,行政审批网上服务大厅建成运行。“营改增”、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深入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政策有效落实,基础设施及城镇化项目融资取得突破。文化体制、教育教学、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等领域各项改革工作成效明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效提高。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招商吸引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与昆明、曲靖、玉溪、攀枝花等周边城市的区域合作更加密切,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合作共赢的局面基本形成。
——民生事业实现新发展。就业再就业政策积极落实,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城镇就业面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拓宽,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规范健全,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全面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效,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65万人。教育设施明显改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加,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居民健康指标基本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地区水平。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单独二孩”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荣获“全国体育活动先进集体”称号。知识产权保护、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等工作成效明显,科技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3%。双拥共建、妇女儿童、民族宗教等事业健康发展。老龄、外事、档案、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取得新进展。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环境保护持续加强,矿产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探索建立。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业污染源防治工作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取得实效。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原生态补偿、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达76.92%。工业聚集区水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得到强化,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积极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区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主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三类标准,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行政,公、检、法、司公正司法,效能政府建设卓有成效。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制度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广泛开展,全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和“大调解” 工作取得实效,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等矛盾化解工作成效明显。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市、乡、村、组四级联动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平安建设成效明显,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荣获“全国法治县(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安全生产责任有效落实,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煤炭开采、农机安全等专项整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开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楚雄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 |
“十二五”规划目标 |
2011—2015年度完成情况 |
“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年均增 长(%) |
|||
一、辖区生产总值(亿元) |
283 |
194.42 |
220.89 |
250.79 |
278.09 |
299.09 |
11.3 |
已完成 |
其中:一产增加值(亿元) |
24 |
19.34 |
22.1 |
20.86 |
22.4 |
24.44 |
7 |
已完成 |
二产增加值(亿元) |
156 |
112.96 |
128.1 |
137.66 |
152.51 |
160.12 |
11.8 |
已完成 |
其中:工业增加值(亿元) |
121.78 |
96.35 |
108.01 |
112.97 |
123.27 |
126.65 |
10.9 |
已完成 |
三产增加值(亿元) |
100 |
62.12 |
70.69 |
92.26 |
103.17 |
116.71 |
11.4 |
已完成 |
二、人均生产总值(元) |
48950 |
32935 |
37297 |
42178 |
46668 |
50406 |
10.3 |
已完成 |
三、地方财政总收入(亿元) |
26.62 |
17.2 |
20.36 |
22.51 |
25.29 |
27.54 |
13.8 |
已完成 |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20 |
11.6 |
13.93 |
16.3 |
18.43 |
20 |
15.5 |
已完成 |
四、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200 |
100.5 |
118.88 |
165.94 |
207.6 |
260.22 |
26.5 |
已完成 |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07.97 |
64.06 |
78.48 |
91.99 |
101.01 |
111.27 |
15.7 |
已完成 |
六、货物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
10393 |
7771 |
13103 |
20584 |
27819 |
33947 |
42.4 |
已完成 |
七、粮食总产量(亿公斤) |
1.8 |
2.09 |
1.97 |
2 |
2.04 |
2.07 |
已完成 |
|
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
8.7:55.6: 35.7 |
9.9:58. 1:32 |
10:58:32 |
8.3:54.9:36.8 |
8.1:54.8:37.1 |
7.9:53.6:38.5 |
||
九、服务业就业比重(%) |
30 |
24.9 |
24.7 |
31.2 |
34 |
34.2 |
已完成 |
|
十、非公经济占GDP比重(%) |
44左右 |
42.5 |
42.6 |
42.7 |
43.6 |
43.2 |
已完成 |
|
十一、城市化率(%) |
50 |
— |
— |
— |
— |
— |
不统计 |
|
十二、城镇化率(%) |
55 |
56.42 |
59.2 |
60.38 |
60.95 |
60.96 |
已完成 |
|
十三、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 |
10 |
10 |
10 |
10.1 |
10.3 |
已完成 |
|
十四、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9.9 |
99.3 |
98.4 |
99.9 |
99.9 |
99.9 |
已完成 |
|
指标名称 |
“十二五”规划目标 |
2011—2015年度完成情况 |
“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年均增 长(%) |
|||
十五、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万人) |
3 |
2.206 |
2.266 |
2.305 |
2.382 |
2.46 |
未完成 |
|
十六、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 |
2.2 |
2.3 |
2.2 |
2.3 |
2.2 |
2.3 |
已完成 |
|
十七、千人拥有病床(张) |
4.5 |
7.93 |
8.11 |
8.78 |
9.41 |
9.64 |
已完成 |
|
十八、广播电视覆盖率(%) |
100 |
96 |
98.5 |
99.6 |
99.8 |
100 |
已完成 |
|
十九、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7000 |
18529 |
20970 |
24137 |
26068 |
28285 |
10.7 |
已完成 |
二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7000 |
5145 |
6060 |
7108 |
8149 |
8956 |
15.1 |
已完成 |
二十一、净脱贫人数(万人) |
〔5〕 |
0.8927 |
0.8612 |
0.6884 |
0.7126 |
0.4922 |
未完成 |
|
二十二、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以内 |
3.5 |
3.5 |
3.3 |
3.5 |
3.5 |
已完成 |
|
二十三、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
〔1〕 |
0.36 |
0.39 |
0.39 |
0.39 |
0.44 |
已完成 |
|
二十四、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万人次) |
〔6〕 |
4.6 |
4.83 |
4.85 |
3.67 |
3.43 |
已完成 |
|
二十五、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
5.2 |
3 |
3.5 |
4.1 |
5 |
5.2 |
已完成 |
|
二十六、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
98 |
96 |
96 |
97 |
98 |
98 |
已完成 |
|
二十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已完成 |
|
二十八、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困难人数(万人) |
〔7〕 |
0.4859 |
1.1624 |
1.35 |
1 |
1.3381 |
已完成 |
|
二十九、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
104.5 |
103.8 |
103.8 |
103.2 |
102.6 |
101.3 |
已完成 |
|
三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15〕 |
4.4 |
4.61 |
3.88 |
4.76 |
4 |
已完成 |
|
三十一、森林覆盖率(%) |
77.5 |
77.046 |
77.15 |
77.27 |
77.38 |
76.92 |
已完成 |
|
三十二、城市绿化覆盖率(%) |
40 |
35.2 |
35.2 |
35.68 |
36.14 |
40.1 |
已完成 |
|
三十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100 |
75 |
78 |
80 |
85 |
85 |
未完成 |
|
三十四、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已完成 |
|
三十五、人口自然增长率(‰) |
6以内 |
4.92 |
4.36 |
4.43 |
4.42 |
4.52 |
已完成 |
|
备注:表中有〔〕的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
二、取得的经验。 “十二五”发展成就的取得,是上级党委和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结果。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是前提。积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始终坚持从市情出发,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立足于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切实推动科学发展。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是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规,促成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体系,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统筹城乡、共建共享是关键。优化整合社会资源,逐步消除城乡间人口、土地等资源要素流动障碍。集中力量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动力。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努力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大规模对内、对外开放,形成民资外资协调发展格局,充分激活发展动力。
——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是保障。市委、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坚定不移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沉着应对困难挑战,勇于直面矛盾和问题,有力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宏观背景。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持续加快的宏观背景下,“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仍呈不断增多态势。
——国际经济复苏期。世界经济在经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调整后,正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但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全球经济复苏将低于预期。美国高度依赖“借新还旧”维持其偿债能力的模式仍将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信心。美欧等经济体启动“再工业化”进程,重新重视制造业发展,出现了跨国企业“回巢”趋势。美国页岩气技术的成功开发和大规模应用,致使全球能源版图发生变化。此外,受地缘政治冲突日益加剧影响,局部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区域性潜在风险增加,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总体看,世界经济将延续温和增长格局。
——国内经济调整期。中国经济在持续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增长速度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和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关键期的“新常态”。经过“十三五”期间调整,我国经济回升将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上,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局面将继续保持。为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在保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更加积极作为,但也面临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增长的传统要素优势减弱、经济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约束加剧和影响稳定的社会问题明显增多等困难和挑战。
——云南经济加速期。云南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自身发展条件的制约,虽然面临着投资、消费和市场等需求不足,新型产业发展缓慢,房地产市场疲软等问题日益突出,信贷供求形势日趋严峻等困难和挑战,但总体来看,云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巨大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很大、工业转型升级不断取得进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多,全省经济保持中长期较快增长的基础没有改变。
——楚雄经济跨越期。楚雄自古为迤西咽喉,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彝族文化底蕴深厚,随着中缅油气管道、西南成品油管道、滇中引水等工程的实施,楚雄在全省发展格局中交通大通道、旅游大通道、能源大通道和水网大通道作用日益显现。同时,楚雄市通过多年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夯实,重点产业发展壮大,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已成为全州最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产业。“十三五”时期,在参与全省产业发展分工协作中,楚雄市的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将共同助推全市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二、面临的主要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
——历史机遇。随着国家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使云南从开放发展的“末梢”变为前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发展大局,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楚雄市作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为我市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现跨越发展目标带来历史性机遇。
——政策机遇。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推进新一轮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脱贫攻坚工程,进一步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制定出台促进民族和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特殊扶持政策,其中包括“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及连片困难地区地市级配套资金”等,将产生极大的政策效应。同时,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铁路、公路、能源、通信、生态环境、农田水利、新农村、民生工程等领域投资倾斜,将为我市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政策机遇。
——改革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央从顶层设计出发,陆续出台一系列重点领域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方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正向纵深推进,将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同时,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将有效突破城乡二元体制,缩小城乡之间差距,推进城乡要素的平等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扩大消费和拉动投资,为我市加快发展赢得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加快构建以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四州(市)及红河州北部拓展区为发展空间的“4+1”滇中城市经济圈,全面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城乡建设、生态环保六个一体化建设,将为我市迎来融入发展和开放合作的重要机遇。州委、州政府将加快推进“一极一桥一品二区三基地”战略,并把楚南经济带规划建设作为未来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随着楚南一级公路的建成,我市苍岭、东瓜、紫溪、吕合等镇公路沿线的国土空间开发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同时,随着全州金沙江、元江流域综合开发的推进,我市地处礼社江、三街河、五街河、马龙河流域的山区乡镇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将迎来难得机遇。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十三五”时期,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区域综合竞争能力不强。与昆明、玉溪、曲靖等滇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小、发展基础薄弱,交通、水利、园区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区位和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周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不强,在区域合作发展中将面临更多的困难。
——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有效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债务负担沉重,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快的结构性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城乡统筹发展任务繁重。山区面积大,农村人口多,贫困范围广,山区路面等级低,路网不畅,连年干旱,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困难,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进缓慢,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较重。
——维护和谐稳定压力较大。随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移民搬迁、失地农民安置、企业改革改制、矛盾纠纷调处等问题集中,利益诉求复杂,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较多,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
第二章 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九届十二次、州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为统领,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国家、省、州发展战略,推进我市率先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
第二节 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等重大机遇,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按照“一核一城一园两区三圈”的发展思路(一核:辐射带动楚中城市群组团并支撑全州经济发展的核心;一城:区域性中心城市;一园:千亿元工业园;两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和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三圈:滇中一小时城市经济圈、环楚半小时经济圈、哀牢山北部经济圈),以“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抓脱贫、惠民生”为发展主线,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发展保障,强化与周边县域协调联动发展,打好“五网”建设、脱贫攻坚、产业转型升级、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四大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三节 发展原则
一、坚持“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坚持“五化同步”。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政府引导和协调服务水平,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建设。
三、坚持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国家顶层设计,严格按照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加快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全面创新,支持和鼓励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四、坚持产城融合。把产业培育与推进城镇化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科学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和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夯实基础,实现产城高效融合。
五、坚持城乡统筹。围绕建设幸福美丽新楚雄目标,着力做强产业、夯实基础、优化环境和普惠民生,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第四节 发展定位
“十三五”时期,楚雄市的发展定位是:着力把楚雄市建设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西部增长极核心引擎、滇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连接金沙江经济带和昆瑞经济带的物流枢纽。
第五节 发展战略
一、产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完善工业园区基础及配套功能,引进一批规模大、带动强、能耗低、污染小的工业企业入驻园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商贸物流专业市场和城市新商圈建设,繁荣消费市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二、生态立市战略。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抓好天然林保护、基本农田保护、重点流域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城市绿化美化和节能减排等工程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环境,构建特色宜居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开放活市战略。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健全开放合作机制,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平台,拓宽合作发展空间,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引资规模,全面提升招商选资质量和水平,提高开放合作的规模和效益。
四、人才兴市战略。抓好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乡土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为实现全市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依法治市战略。紧紧围绕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依法治市有机统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六节 奋斗目标
“十三五”时期,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楚雄市发展实际,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推动经济社会率先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克期完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开放型经济建设取得实效,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消费和经济贸易稳定增长,全市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GDP与省内发达地区差距明显缩小,努力实现经济总量在全省排位前移。
——脱贫攻坚实现新胜利。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头等大事,巩固和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强化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2个贫困乡镇和1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切实解决。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成,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在全省、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做出表率。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环境持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发展。生产生活的绿色低碳水平明显上升,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主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森林覆盖率达78.42%。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各项制度建设实现新突破。国家出台的各项深化改革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深入推进,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完善。权力清单制度规范运行,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为民制度得到落实,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楚雄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表
序号 |
类别 |
指标名称 |
2015预计 |
2020年 目标 |
年均增长% |
指标 属性 |
1 |
创新发展 |
生产总值(亿元) |
301.27 |
>500 |
>10 |
预期性 |
2 |
人均生产总值(元) |
50406 |
70000 |
9 |
预期性 |
|
3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20 |
29.39 |
8 |
预期性 |
|
4 |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260.2 |
647 |
>20 |
预期性 |
|
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11.62 |
196.71 |
12 |
预期性 |
|
6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 |
40 |
预期性 |
||
7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2.3 |
2.5 |
预期性 |
||
8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50.3 |
55 |
预期性 |
||
9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 |
0.9 |
预期性 |
||
10 |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万户) |
16 |
25 |
约束性 |
||
11 |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 |
— |
15 |
预期性 |
||
12 |
协调发展 |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61/49 |
65/52 |
约束性 |
|
13 |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
〔3.65〕 |
〔2.85〕 |
约束性 |
||
14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8544 |
45970 |
>10 |
预期性 |
|
15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9005 |
15174 |
11 |
预期性 |
|
16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2.45 |
2.6 |
约束性 |
||
17 |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23.1 |
23.5 |
约束性 |
||
18 |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
0.2048 |
0.4075 |
约束性 |
||
19 |
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万户) |
0.5 |
3.0578 |
约束性 |
||
20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
2.6 |
3.2 |
预期性 |
||
21 |
绿色发展 |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5.24 |
4.84 |
约束性 |
|
22 |
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
25 |
约束性 |
||
23 |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
— |
完成州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24 |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 |
— |
约束性 |
|||
25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 |
4 |
约束性 |
楚雄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表
序号 |
类别 |
指标名称 |
2015预计 |
2020年 目标 |
年均增长% |
指标 属性 |
||
26 |
绿色发展 |
主要污染物减排 |
二氧化硫降低率(%) |
与上年 持平 |
完成州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27 |
化学需氧量降低率(%) |
4.04 |
约束性 |
|||||
28 |
氨氮降低率(%) |
超额完成消减任务 |
约束性 |
|||||
29 |
氮氧化物降低率(%) |
约束性 |
||||||
30 |
森林 发展 |
森林覆盖率(%) |
76.92 |
77.6 |
约束性 |
|||
31 |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
0.2 |
0.29 |
约束性 |
||||
32 |
地表水质量 |
好于Ⅲ类水体的比例(%) |
41.67 |
50 |
约束性 |
|||
33 |
劣Ⅴ类水体比例(%) |
50 |
消除劣Ⅴ类水体 |
约束性 |
||||
34 |
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的天气占比(%) |
99.73 |
>83 |
— |
约束性 |
|||
35 |
开放发展 |
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 |
32826 |
57850 |
12 |
预期性 |
||
36 |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万美元) |
— |
500 |
预期性 |
||||
37 |
旅游业总收入(亿元) |
29.76 |
60 |
15 |
预期性 |
|||
38 |
共享发展 |
总人口(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
60/4.52 |
61/6.5 |
预期性 |
|||
39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3 |
13 |
约束性 |
||||
40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9.9 |
95以上 |
约束性 |
||||
41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88.75 |
90 |
预期性 |
||||
42 |
登记失业率(%) |
3.5 |
﹤4.5 |
预期性 |
||||
43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1.97〕 |
〔2〕 |
预期性 |
||||
备注:表中有〔〕的数据为5年累计数。预期性指标指争取实现的指标;约束性指标指确保实现的指标。 |
||||||||
第三章 发展空间布局
“十三五”期间,楚雄市生产力空间布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在重点产业布局中的引导性职能,使生产力布局在资源、环境、区位最优,辐射带动力最强的区域。二是突破界限,跨区域整合原则。按照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发展要求,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跨区域资源整合,使优势资源向最佳区位集中和优势企业向优质园区集中的发展格局。三是集中布局,非均衡推进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特色资源禀赋,对重点产业进行集中布局,形成互相配套的产业群、产业链、产业带,发挥产业的聚集发展和规模效应,以非均衡发展的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四是互补互动,互为借势原则。本着跨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取向,构建县市之间、周边区域之间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合作的平台,形成不同区域之间互补互动,互相借势发展的紧密关系。五是点线面结合,梯度发展原则。通过连点成轴、以轴扩面的扩展,构建率先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的梯次推进发展态势,打造滇中西部竞争新优势。
围绕上述原则,根据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楚雄市国土空间的战略定位和区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与资源、
环境相匹配能力,楚雄市总体发展空间按一核(楚雄主城和开发区)、两轴(昆楚大东西发展轴和攀楚普南北发展轴)、三圈(融入滇中一小时城市经济圈、构建环楚半小时经济圈和打造哀牢山北部经济圈)、四区(工业核心功能区、商贸物流集散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绿色生态涵养区)的“1234”架构布局。
第一节 形成一个核心
以楚雄主城和开发区为中心,约100平方公里的区域,包括鹿城、东瓜、紫溪、东华、子午、苍岭等镇的部分区域,打造滇中城市经济圈西部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和产业核心区。
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
一区两带四城多点:一区即滇中新区,两带即昆明—玉溪拓展至红河州北部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和昆明至曲靖绿色经济示范带,四城即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多点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及红河州北部49个县(市、区)。
第二节 发展两条轴线
“十三五”期间,要遵循经济规律,以打破县域行政区划界限为突破口,加强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烟草、生物、能源、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培植,建立跨区域产业互补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加快形成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生产要素、优势企业向经济带聚集发展的新格局。按照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构筑昆楚大东西发展轴和攀楚普南北发展轴。
一、昆楚大东西发展轴。以东接昆明、西连大理,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为主轴,以沿途重要节点城镇为支撑,两翼展开的龙型经济带,构建“东承、西连、中聚”的发展格局,形成产城融合、适宜人居、商业发达的新型卫星城、现代大型城市综合体,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物流节点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特色产业基地。
二、攀楚普南北发展轴。以北上攀枝花、南下普洱,纵穿南北交通大动脉为主轴,依托峨山至楚雄至大姚高速公路、元谋至双柏公路、永仁至南华公路及楚雄至双柏至新平公路等交通干道,积极参与成渝经济区和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产业分工协作,构建特征鲜明、富有地域特色的山区开发新经济带,带动楚雄主城周边坝区片和哀牢山腹地山区片的便捷联系和良好互动。
第三节 构建三个圈层
以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为取向,以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为出发点,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和构建“滇中一小时城市经济圈、环楚半小时经济圈、哀牢山北部经济圈”架构,形成以滇中城市经济圈带动环楚经济圈,以环楚经济圈带动哀牢山北部经济圈的“三圈联动”格局,促进形成等级分明、分工合理、特色鲜明、协调推进的区域发展布局,发挥城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动发展的综合效益。
一、融入滇中一小时城市经济圈。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为核心,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强五大基础网络和产业转移融合,积极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差异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二、构建环楚半小时经济圈。以楚雄主城为中心,东连苍岭镇、南连东华和子午镇、西连紫溪镇、北连东瓜镇,形成一个中心组团、点轴相连的环楚半小时经济圈。做大做强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与南华、牟定、双柏、禄丰广通联动发展,成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增长极。
三、打造哀牢山北部经济圈。包括楚雄市三街、树苴、八角、中山、大过口、西舍路、新村、大地基8个乡镇和东华、子午、紫溪3个镇部分区域。围绕脱贫攻坚和“一江三河”流域综合开发,发展以核桃、魔芋、畜牧业等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以楚雄哀牢山国家公园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辐射带动双柏鄂嘉、南华马街、景东太忠等周边乡镇发展,成为楚雄南部新增长极。
第四节 做强四个片区
综合楚雄市地理环境、资源结构、人口承载能力等因素,突出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核心功能、物流集散、农业示范、生态涵养四个区域融合发展格局。
一、工业核心功能区。依托苍岭工业园区建设,联动桃园冶金化工区、庄甸天然药物产业区、赵家湾生物产业区和富民特色产业区建设,促进生物药业、轻工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共同发展,形成以苍岭工业片区为主,四个片区为支撑的工业核心功能区。
二、商贸物流集散区。依托楚南经济带建设,与禄丰广通和南华联动发展,完善生产资料、特色农产品、日用品、建筑建材、汽车及配件等物流配送中心的综合商贸物流核心集散功能,形成集物流设施、技术、信息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商贸物流基地。
三、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元双经济带,在东瓜、吕合、紫溪、东华、子午等坝区乡镇,布局发展优质粮、优质烟、优质水果和商品蔬菜等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形成以东华、子午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绿色生态涵养区。以山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青山嘴、九龙甸、西静河水库库区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强化生态修复与水源保护,完善生态补偿和后期管护机制,提升生态涵养功能,构建楚雄市南部山区和紫溪、吕合至牟定的绿色生态涵养区。
第四章 加快创新型楚雄建设
第一节 推进开发区转型跨越
以创新管理机制为突破,以打造千亿元工业园区为抓手,支持开发区探索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劳动用工等方面的综合性改革,推进开发区向经济行为实体化、园区建设市场化、公共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打好开发区转型跨越攻坚战,进一步增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一、打造千亿元工业园区。把工业园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根据土地、水利、交通、供电、供排水、环境容量等综合承载能力,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工业园区布局,促进园区形成产业分工协作和集聚发展。把苍岭工业片区作为“十三五”时期楚雄工业园区建设的主战场,突出抓好云甸、智明 片区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改善园区投资环境。出台工业园区企业项目准入及退出管理办法,引导支持中心城区的工业企业通过兼并转让、收购退出等方式逐步迁入园区聚集发展,提高园区土地和资源使用效益。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探索园区资本化、市场化开发运营新模式,着力培植和打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有色冶金、烟草及配套5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把楚雄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发展集约、技术创新、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到2020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楚雄工业园“一园五片区”规划 楚雄工业园区包括富民、庄甸、桃园、赵家湾、苍岭5个片区,总规划面积70.93平方公里。富民工业片区位于鹿城镇富民社区,规划建设面积12.1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烟草及配套、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及商贸物流等产业,目前已入园企业58户;庄甸医药片区位于东瓜镇庄甸社区,规划建设面积1.4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业,目前已入园企业21户;赵家湾生物产业片区位于东瓜镇詹家社区,规划建设面积0.9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目前已入园企业21户;桃园冶金化工片区位于东瓜镇桃园社区,规划建设面积2.4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冶金化工和新型建材业,目前已入园企业22户;苍岭工业片区位于苍岭镇,规划建设面积53.9平方公里,其中云甸片区39.82平方公里,苍岭片区14.0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商贸物流等产业,目前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
二、创新开发建设机制。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构建适应开发区建设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落实简政放权,合理界定开发区管委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突出经济发展和服务职能,实现各项改革先行先试。理顺开发区与部门和区域间的关系,在项目建设、规划管理、效能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大胆借鉴和推行科学的管理模式,构建开放、高效、廉洁的运行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完善配套生活设施和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加快园区公共服务流程再造,不断增创投资环境新优势。加快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多样化的项目招商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推进政府购买事务性管理服务,将开发区公共服务推向市场。优化文化环境,倡导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善于实践、宽容失败、鼓励竞争、提倡合作的文化氛围,使开发区成为新观念新文化的催生地。将开发区申报认定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示范作用。
三、拓展优化发展空间。按照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和楚南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认真谋划产业布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主动融入、率先破解发展难题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科学规划和建设生产区、生活区和服务区,促进东瓜、苍岭两镇融入城市发展。突出开发区工业发展主战场、城市建设主阵地和经济发展增长极作用,坚持产城融合、区镇联动,沿楚南经济带拓展东、中、西三片空间。东拓,做大做强工业,即在继续建设庄甸、桃园、赵家湾工业片区基础上,主动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加快苍岭工业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建设楚雄生物医药产业园,推动生物医药、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等产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打造工业招商引资、产业集群培育的主要载体和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工业新城,与禄丰广通融合联动发展。中优,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即大力加强学校、医院等社会公共服务,实施建成区“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建设宜居城市。着力推进旧工厂、旧城镇、旧村庄改造,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打造中央商贸核心区。西扩,沿楚南经济带发展商贸物流,即充分利用西北片区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国际化、高端化的休闲、健康等产业,推进楚雄新鸿远国际商贸城、青山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打造开发区城市副中心,与南华和牟定集聚发展。
四、打造跨越发展新优势。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依托和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3个主导产业,着力发展有色冶金、绿色食品、文化旅游3个重点产业,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加快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搭建楼宇经济发展平台,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州思想解放的先导区、对外开放的展示区、改革创新的试验示范区、转型发展的引领区和特色产业的聚集区。“十三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跻身全省经济开发区前五位,实现从省级经济开发区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变。
第二节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十三五”时期,楚雄市要按照创新型、开放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的要求,通过发挥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切实推动产业结构向“两型三化”方向转型发展。依据全省主体功能区划、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和楚南经济带等产业分工协作,将着力构建“333”现代产业体系,即巩固提升烟草及配套、能源冶金化工、建筑建材3个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商贸物流3个重点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文化旅游、新兴服务、先进装备制造3个新兴产业,形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长短互补、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逐步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过渡,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力争重点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75%以上。
一、巩固提升3个传统支柱产业。烟草及配套产业。努力提高烟叶质量和品质特色化水平,加快烟草水源工程建设,不断改善种植地区配套设施,扩大优质烟种植面积和优质烟比例。加快卷烟辅料企业资源整合和技改提升步伐,以卷烟生产加工为龙头,发展包装、印刷等配套产业,巩固提升烟草产业。到2020年,烟草及配套产业力争实现增加值118亿元,年均增长7%。能源冶金化工业。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开发和天然气利用步伐,有序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改造提升以铜、铅、锌、铝等有色金属、化学工业为重点的冶金化工产业。到2020年,能源冶金化工业力争实现增加值52亿元,年均增长15%。建筑建材业。支持发展高温耐火材料、水泥制品、装饰材料及民族特色建材等产品,鼓励发展新兴建材产业,促进建材产业向环保型、节能型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材料方向发展,增强建筑建材行业整体实力。到2020年,建筑建材业力争实现增加值76亿元,年均增长15%。
二、加快发展3个重点优势产业。生物医药业。突出庄甸医药园区和赵家湾生物园区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楚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对医药企业的扶持力度,培强一批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优质药材、道地药材、濒危药材种植,组建彝族医药集团,建成一批种植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中药材基地,发展壮大彝药、中药饮片、中西医药品、生物保健品、药用辅料等生物医药产业。到2020年,生物医药业力争实现增加值36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绿色食品业。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优势特色食品产业区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粮食、畜牧和核桃产业提升工程,培育发展蔬菜、魔芋、花椒、食用菌、花卉、水果、中药材等种植,建立区域化、标准化、设施化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特色型、加工型、品牌型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优化产品结构及产销格局,培强做大绿色食品业。到2020年,绿色食品业力争实现增加值13亿元,年均增长25%。商贸物流业。依托产业园区和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发展集展示、交易、仓储、集散、加工、货运、配送、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批发交易配送模式,在开发区、富民、苍岭等布局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建设苍岭物流园、楚南商贸物流中心、城西商贸物流中心和城东商贸物流中心。到2020年,商贸物流业力争实现增加值58亿元,年均增长12%。
三、积极培育3个新兴产业。文化旅游业。加快推进彝人古镇北片区旅游度假区、大紫溪山旅游区、太阳历文化园等提升改造,发展中国彝族文化和彝族风情旅游产品,打造彝人古镇—紫溪彝村—大紫溪山的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带。实施情人谷景区、铜鼓文化园、生态旅游农庄和马龙河及礼社江乡村旅游示范区等项目建设,完善并强化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促进城市建设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参与楚雄哀牢山国家公园创建,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把楚雄市建设成为昆明—楚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云南省新兴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文化旅游业力争实现增加值25亿元,年均增长12%。新兴服务业。以生产服务集聚化、生活服务便利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大数据、互联网、信息、通讯、金融、证券、保险、中介等现代服务,加快发展住房、汽车、家政、休闲、娱乐、度假、健康养老等为主的消费型产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形成特色鲜明、层次丰富、实力较强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新兴服务业力争实现增加值2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业。依托云开电气等企业带动,积极引进德动新能源电动汽车制造项目,发展以汽车配件、数控机床、农用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制造、节能变压器和智能开关等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力争实现增加值15亿元,年均增长15 %。
第三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整合山区发展资源,强化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一、整合山区发展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优化整合发展资源,围绕“一区两带三组团”布局,着力打造哀牢山北部经济圈,实现山区乡镇联动聚集发展,打造楚雄南部新的增长极。一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区。按照“规模、高端、绿色、创新”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核桃、魔芋、花椒、中药材、商品蔬菜、黑山羊、山猪等种养殖业,在资源、产业、要素保障等方面形成联动效应和聚集效应,推动一、二、三产相互联动,打造高效、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区。两带:大地基—新村—西舍路东线生态旅游发展带和中山—大过口—八角—树苴—三街西线绿色产业发展带。三组团:大地基—新村—西舍路生态旅游组团、中山—大过口商贸物流及文化旅游组团、三街—树苴—八角特色有机农业组团。发挥区位、生态、资源等优势,加快发展集镇经济,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基础共建、发展共赢的良好格局,推动山区跨越发展。
二、加快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发挥我市丰富的气候、土壤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流转,推进规模连片开发。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继续巩固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生猪调出大县成果,切实加大投入,着力完善特色产业基地管池窖、道路等配套设施功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产品基地建设。根据山区的资源、环境、气候等特点,在三街、树苴、八角、大地基、新村、西舍路、中山、大过口8个乡镇和紫溪、东华、子午3个镇的山区村组,布局发展核桃、魔芋、花椒、中药材、山野菜等绿色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和黑山羊、山猪等特色养殖加工基地。根据坝区的交通、水利、气候条件,在鹿城、东瓜、吕合、紫溪、东华、子午、苍岭7个镇的坝区,推进科技增粮措施落实,做好优质稻、小麦等粮食高产创建,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生产,科学布局发展优质粮、优质烟、无公害蔬菜和优质水果种植基地及生猪等养殖基地。到2020年,建成优质水稻种植基地1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7万亩,核桃基地120万亩,商品魔芋生产基地10万亩,花椒基地13.5万亩,人工食用菌产业种植基地400万平方米,彝药产业种植基地1.5万亩,云岭黑山羊养殖基地80个和生猪规模养殖小区(场)70个,实现农业总产值64亿元,年均增长6.5%。
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向园区集聚,努力实现农业种植、养殖、加工、贸易一体化向工业化发展。扎实推广“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业经营模式,支持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降低农业风险,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积极研究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筛选一批产业成长型、行业领军型、科技创新型和加工示范型龙头企业,争取纳入全省行业“小巨人”给予扶持。积极培育现代农庄、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一批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促进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升级,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加强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现代农产品交易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完善龙头企业仓储设施,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冷链、物流配送和质量检测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搞活市场流通。
四、加大农业科技推广运用。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创新科技服务方式,从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服务,提高科技到位率和产出率。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运用普及力度,围绕化肥、农药施用零增长计划,大力倡导使用新型专用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积极发展节水、节肥的节约型农业,大力推广适用新型农机具,创新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科技创新,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努力减轻农业灾害损失。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提升乡镇和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大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五、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加快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扩大农产品外销能力。支持农产品检测中心和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站)建设,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努力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引导企业采取联合、合作等方式,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积极争创知名品牌,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提升楚雄市农产品绿色、生态、营养、健康、安全的整体形象。
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增加“三农”支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财政对我市的农业投入,及时兑现各项惠农补贴。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盘活农村土地、山林等存量资产,积极引导发展特色农产品及林产品,实现农业生产增值增效,优势互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有效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提高非农收入。落实同工同酬待遇,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支付的长效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优化乡镇集镇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支持和引导有技能、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第四节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按照“有扶有控、做强做优、彰显特色、绿色发展”的要求,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轻工业,加快发展新兴工业,调整发展重化工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工业发展从过度依赖资源向市场主导转变,从过度依赖重化工业向注重轻工业转变,从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耗能污染向环境友好转变。
一、扶优扶强骨干企业。大力支持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新产品研发和品牌培育,鼓励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股权合作、兼并重组等多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联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产业集群,扩大产业规模。重点抓好楚雄烟厂、滇中有色金属、摩尔农庄等示范带动企业培育工作,力争到2020年,年销售收入均达100亿元以上。重点扶持爱尔发、极粹生物、新世纪中药饮片等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到2020年,年销售收入均达50亿元以上。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整合上级补助资金,重点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10亿元的梯次骨干企业,打造行业“小巨人”集群,促进成长性好的企业向规模企业迈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企业组织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199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
二、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强化科技园区和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两化融合”工程,重点推进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彝族医药等领域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形成竞争优势。大力推进质量兴企工程,鼓励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包括科技研发、成果孵化、技术服务等在内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构筑有利于企业创新成长的现代金融环境、信息平台和市场渠道,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机和活力。加强企业院士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加快与清华科技产业园和昆明理工大学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发展由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构筑引领全州发展的创新高地。突出特色,实行差异化的产业扶持政策,为符合国家产业鼓励方向的企业及项目争取和执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载体,加快建立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建立健全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避免产业雷同,在承接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针和“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把富民、苍岭等工业片区建设成为具有实用性、配套性、超前性的滇中承接产业示范区。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引导企业通过战略合作、科技创新和强化管理提升水平、壮大实力,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集团),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实施“互联网+”战略,鼓励一批应用基础好的企业利用技术改造提升设计研发数字化、生产加工智能化、市场营销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改善发展环境,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严把产业准入门槛,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认真做好“央企、省企入楚”及“民企入楚”工作,以优势资源、优惠政策、优良项目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楚雄投资兴业,积极争取生物医药、石油炼化下游产品等项目落地建设,科学承接劳动密集型、低碳环保型、能源开发型、加工贸易型等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发展从过度依赖资源向市场主导转变,从过度依赖烟草及配套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打造楚雄工业升级版。
第五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抢抓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地区服务业转移,积极培育发展趋势好、辐射面广、附加值高、就业量大的优势产业,增强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力。
一、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以促进结构调整、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坚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发展完善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服务业与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并举,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加快发展以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巩固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业,积极引进和培育股权类投资、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促进新兴金融业集聚发展。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信用评估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形成具备服务滇中区域发展的商务服务能力。加快发展以健康、养老、家庭、休闲等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不断丰富服务产品类型,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支持方便群众生活的便利店、农家店等在村(社区)发展,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鼓励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家庭服务业,扶持发展农村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劳务品牌。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培育营养保健、家庭教育、时尚健身、远程医疗、网上购物等新兴服务业态。
二、打造服务业支撑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建设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以大紫溪山旅游区、楚雄哀牢山国家公园、彝人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引进游客体验型、参与型的高端旅游项目,打造旅游品牌,真正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加快楚南、楚广公路沿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的规划建设,发展壮大康体休闲、养生养老等服务产业,着力推进滇中生物物流产业园(包括中国核桃产业园、西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和西南中药材交易中心)、西南(楚雄)义乌商品交易博览城等专业市场和苍岭国际物流园区、彝药文化产业园、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世纪爱晚楚雄养老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现代服务支撑企业。力争到2020年,滇中生物物流产业园、彝药文化产业园营业收入达100亿元以上,彝人古镇营业收入达50亿元以上,世纪爱晚楚雄养老基地营业收入达10亿元以上。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2亿元,年均增长10%。
楚雄市商贸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楚雄市商贸物流园区发展按照“一带一片两点”进行布局。“一带”即楚南商贸物流带,“一片”即苍岭物流园,“两点”即城西商贸物流中心和城东商贸物流中心。致力发展物流总部经济、商贸物流和电商基地、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公铁多式联运枢纽、区域物流配送分拨中心以及物流人才培训基地,把楚雄市建设成为楚雄州物流服务核心城市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第五章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打好“五网”建设攻坚战
积极抢抓全省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政策机遇,着力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一、构筑立体交通走廊。根据楚雄市区位和路网功能的定位,依托我市区位优势,以楚雄市为中心,构建东往昆明、西去大理、南下普洱、北上攀枝花的大交通枢纽网络。配合实施滇中区域环线、楚雄至大理高速公路扩能改造,新建楚雄至长水机场高速公路、峨山至楚雄连接红河、普洱、西双版纳、楚雄至元谋及永仁连接攀枝花、楚雄至牟定至姚安至大姚高速公路,加快实现与周边县市“县县通高速”。启动楚雄市南绕城一级公路、紫溪山至大过口四级公路、楚雄至景东的南下高等级公路(连接普洱直至境外)、大田丫口至西舍路保甸至景东公路等项目建设,打通楚雄南下大通道,使楚雄市的南部交通“死角”变为“窗口”,实现从昆明出发4小时进入楚雄哀牢山国家公园和全市乡镇基本通高等级公路目标。加快市内乡镇间和通往外县乡镇的公路连接线建设,加强客货运站点建设,加快20户以上自然村的路面硬化,完善桥涵设施,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水平,实现所有乡镇和行政村路面硬化目标。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形成东西南北、干支相连、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布局。配合实施“八出省、五出境”铁路建设项目,全力配合抓好广大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和楚雄—苍岭—彩云、武定—楚雄—双柏两条城际铁路及楚雄—广通—彩云—安丰营轨道交通快线建设。新建昆明(安宁)至楚雄(南华)城际铁路、楚雄至普洱连接缅甸的国际铁路,实现昆明、曲靖、玉溪、楚雄等城市城际铁路贯通,规划建设铁路站场,打造1小时交通圈。新建楚雄民用机场,缓解昆明国际机场和昆楚高速公路交通压力,建成高效畅达的立体交
通走廊,实现铁路、公路和航空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
二、加强水利保障建设。以建设安全可靠的水网为目标,加快骨干水源、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农村“五小水利”、农业灌溉、重点江河、中小河流域治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建设,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破解滇中干旱区发展瓶颈。开发利用好区域内水资源,积极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和重点水利枢纽工程,配合实施好滇中引水楚雄受水区及配套工程建设,争取新建白依河中型水库及调水工程,抓好城区供水管网及配套,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乡镇集镇供排水等项目建设,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强化饮水安全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农村“五小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新建马龙河中型水库、响水河、九道河、西叉拉、罗文村坝4座小(一)型水库,继续抓好水库清淤工程,提高蓄水能力。重点抓好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聚集区灌溉工程建设项目,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抓好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城市防洪系统、污水处理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对城市周边、村庄附近的河流、坝塘、沟渠的险情排查和修复力度,提高城市、集镇人口密集村庄、粮食主产区防洪保障能力。到2020年,新增蓄水库容0.5亿立方米、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解决农村8.8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市水库蓄水总库容达到2.5亿立方米,水源地供水保障率达90%以上,水利化程度提高到68%。
骨干水源工程建设
续建青山嘴、九龙甸、西静河、团山、尹家嘴、朵基等城市饮用水源水库,新建白依河、马龙河中型水库和响水河、九道河、西叉拉、罗文村坝等一批小(一)型水库及子午茨苴箐、中山红丹箐、东华芹菜塘等一批小(二)型水库,扩建中山大坡水库,配合实施滇中引水及配套工程建设。
三、加快能源开发利用。突出能源供给安全和结构调整,支持电力、油气、煤炭等能源发展,推进电网、油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元开放、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太阳能、风能等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因地制宜开发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源,支持东投太阳能光伏发电、华能风电、楚雄至攀枝花天然气管道等项目建设。整合吕合、三街、树苴等煤炭资源,加大技改项目推进力度,强化安全监管,促进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高产能和保障安全。积极争取西电东送项目,加快推进吕合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苍岭、中山等220千伏以下电网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城市配电网和农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电网建设一体化,全面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质量。积极推广运用中缅油气,合理布局成品油商业油库和加油站点,争取在楚雄建设国家储备油库。实施天然气利用工程,加快推进天然气母站、加气站、新能源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站等建设,引导新能源电动车进入特种公务用车、公交车、出租车领域,倡导混合动力车进入私家车领域。大力提高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工程,推广使用节能灶,发展清洁能源。
重点能源建设工程
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吕合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施苍岭、中山等220千伏以下电网建设工程;继续推进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新能源建设:积极支持华能风电、中高太阳能项目建设。油气管道建设:积极推进楚雄至攀枝花天然气管道楚雄段建设。农村能源建设:规划建设1万口户用沼气池、2万眼节能灶和5万户太阳能热水器。
四、拓展通信网络覆盖。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平台共享建设为重点,规划建设信息基础和信息化应用项目,构建资源配置的信息枢纽,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持广电、电信等企业强强合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实现通信骨干网络光纤、宽带、下一代互联网、广播电视网、4G网络、WiFi网络等无缝接入,逐步建成以光纤传输、微波传输、卫星传输相互配套的宽带高速信息传输主干网,提高网络传输能力和覆盖率。实施“互联网+”工程,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与天然药业、绿色食品业、商贸物流业结合,推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文化创意融合发展。重点规划建设楚雄信息产业园区(包括科技产业园、电子商务城、中小企业创业园和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加快建设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企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等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地理信息、企业基础信息、电子商务和民生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建设“智慧楚雄”、数字楚雄。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维护和升级,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效能。支持城镇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以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网络化技术为标志的现代化邮政。建立健全邮政电信普遍服务保障机制,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及服务。加大城市通信弱电管道网规划建设力度,避免无序敷设。加强网络监管、确保信息安全,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到2020年,初步形成安全、便捷的互联网配套体系,实现全市乡镇邮政多点服务、电信普遍服务100%覆盖,宽带网络在广大农村得到普及,建制村覆盖率达100%,电话普及率达85部/百人左右,互联网普及率达80%左右。
第二节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围绕把楚雄市建设成为滇中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统筹考虑区位、环境、文化、资源、产业和人口等综合承载能力,突出特色,统筹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特色宜居城市建设,做优城市、做特集镇、做美乡村,着力构建“一心、三带、六组团”的城镇空间架构,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山坝结合、城乡一体、特色鲜明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一心即以楚雄市城市建成区为中心,包括鹿城、东瓜、苍岭和紫溪镇。三带即以楚南一级公路为主,包括楚雄市鹿城、东瓜、苍岭、吕合、紫溪镇,连接南华县城的楚南经济带;以楚广高速公路为主,包括楚雄市鹿城、东瓜、苍岭镇,连接禄丰县广通镇的楚广经济带;以元双公路为主,包括鹿城、东瓜、吕合、东华、子午镇,连接牟定和双柏县城的元双经济带。六组团以开发区、鹿城镇、东瓜镇、苍岭镇为重点,统筹推进产业布局、商住、交通、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鹿城东瓜苍岭城市发展组团;以元双经济带为依托,加快发展优质粮、优质烟、优质水果和商品蔬菜等种植基地,打造东华子午现代农业组团;以青山嘴、九龙甸、西静河水库库区周边和紫溪山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强化生态修复与水源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功能,打造紫溪吕合生态涵养组团;发挥新村、大地基、西舍路的区位、生态、气候等优势,开发马龙河、礼社江、哀牢山特色资源,发展生态、乡村、科考、探险等旅游,打造大地基新村西舍路生态旅游组团;依托中山、大过口等中心集镇建设,加快发展集镇经济和彝族文化旅游,完善生产资料、特色农产品、物联网、文化旅游等基础设施,打造中山大过口商贸物流及文化旅游组团;统筹整合优势资源,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推进三街、八角、树苴等乡镇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打造三街、八角、树苴特色有机农业组团。
二、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北扩、东拓、西控、南优”的思路,结合城镇化空间布局、楚雄工业园“一园五片区”及商贸物流产业功能布局,重点建设城北旅游服务片区、城东工业生产基地及物流园区、城西专业市场和城南商务教育片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一带三轴,四心五组团”功能规划,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规划及地下管线(廊)专项规划编制,建立地下管线(廊)建设项目储备制度,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争取新建南绕城一级公路和楚雄城区与苍岭工业片区的城市连接干道,楚雄西北片区河前至子午的城市道路和城区交通要道公交专线、立交桥、人行桥涵、立体停车场,加快推进火车北站、东西环线、城区路网及客运、公交站场建设,建成顺畅便捷的交通体系。加快推进东南新城整体城镇化、小草商贸物流园和苍岭工业片区城镇化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实施雨水源头控制、排水及再生水设施、生态湿地公园及河道整治等工程,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方式,建设海绵城市。加强旧城提升改造及各类专业市场建设,积极推进西门小区、小河口片区等城市棚户区改造,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和危房改造。实施彝海公园、福塔公园二期和青龙河阳光广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龙川江、青龙河、灵秀小河滨河休闲带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平安城市创建活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创新城市建筑风格,继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民族特色化改造,在城市建筑、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等方面充分体现彝族文化特色,实现城市建设与彝族文化融合发展,塑造具有浓郁彝族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打造彝族文化名城。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等行为,继续强化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和交通治堵保畅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吸引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8平方公里以上,中心城区人口5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5%以上。
城镇骨干路网建设工程
楚南一级公路:东西横贯楚南经济带,连接云甸新城片区、苍岭物流产业园、楚雄东商贸物流中心、工业园区、楚雄北站片区、西北部旅游休闲片区以及南华县城等沿线重要城镇片区。320国道楚雄一级公路段:与楚南一级公路形成围绕楚雄市外围空间的环路系统,将楚雄东南新城、楚南路沿线以及东部苍岭等各功能组团快速联系起来,同时兼有承担区域过境交通的功能,缓解楚雄城区交通压力。楚南云甸连接线:连接云甸片区北部和楚南一级公路的主干线,强化苍岭组团与楚雄市中心城区的空间联系。楚雄市东部绕城路:楚雄市区东部南北向主干路,是联系楚雄市南北产业片区之间的重要交通通道。紫溪山旅游环线公路:串联紫溪山、彝人古镇、青山嘴水库等文化旅游休闲片区。
三、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坚持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的路子,立足当前和今后楚雄工业园区建设和大紫溪山旅游开发实际,加快推进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和第三产业发展步伐。以开发区、鹿城镇、东瓜镇、苍岭镇为重点,统筹推进产业布局、商住、交通、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实现产业带动城镇、城镇支撑产业,培育老城区、东南新城、西北新城、苍岭新城等多个城市经济增长极,打造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把楚雄市建成布局科学合理、功能设施完备、地域特色浓郁、宜居宜业宜商、充满生机活力的产城一体化新型城镇。到2020年,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备,产城融合的城市新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全市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确立。
四、完善集镇配套功能。推进乡镇集镇规划修编,形成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集镇规划体系。按照“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要求,加大投入,不断完善道路、供排水、供电、通讯、停车场和集贸市场等基础配套建设,实施乡镇集镇垃圾、污水等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乡镇集镇“一水两污”项目建设,提高集镇宜居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事业与集镇建设同步发展,配套建设与集镇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方便群众就近购物、就医、就学、娱乐等,增强集镇对产业、人口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五、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根据集镇自身环境、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打造一批现代农业镇、商贸物流镇、特色旅游镇、生态示范镇,形成山坝结合、优势互补、城乡统筹、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超前谋划城镇综合交通网络、水电油气光缆体系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突出山水田园、自然生态、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等自然人文特征,加快特色村镇规划建设。坝区要保护好耕地和周边生态环境,山区要结合产业发展、地域民族文化等特点,建设一批特色集镇和美丽乡村。加快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全面提升农村民房抗御灾害能力。实施群众素质提升工程,扎实推进“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有序流转经营,加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逐步向中心集镇和城市集中,在城镇就业创业、买房建房,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三节 如期实现脱贫攻坚
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头等大事,巩固和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强化实施精准扶贫,切实体现共享优先,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一、健全完善扶贫机制。健全完善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定点挂钩扶贫工作机制,确保每一个贫困片区贫困乡镇都有领导挂联、每一个贫困村贫困组都有部门挂包、每一户贫困户都有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完善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机制,稳定增加财政投入,畅通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渠道,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爱心人士、企业等募捐资金,形成多元化扶贫资金投入新格局。实施扶贫开发考核机制,把贫困人口减少、贫困人口增收、贫困乡镇摘帽、贫困村出列等作为单位综合绩效考核、干部评先选优的重要考核指标,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强化实施精准扶贫。树立交通是基础、水利是保障、产业是支撑、人才是关键的理念,坚持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社保扶贫并举,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为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聚焦建档立卡的2个贫困乡(镇)、18个贫困行政村、383个贫困自然村、7353户贫困户和23690人贫困人口。着力找准“贫”根、找准“困”源,科学编制脱贫计划,合理确定脱贫路径,切实在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施计、施策、施法,努力提高精准扶贫针对性,确保扶贫对象、目标、任务、措施、责任、投入、帮扶、考核更加精准,确保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制定、组织实施更加科学,确保产业扶持、安居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金融支持等到村到户工作更加有效,确保脱贫、摘帽、增收目标全面实现,实现精准脱贫、彻底脱贫、持久脱贫。到2020年,集中特困地区贫困问题明显缓解,深度贫困人群温饱问题稳定解决,贫困地区主要发展指标接近全市发展速度快于全市平均水平,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楚雄市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七项扶贫机制和十一项重点工程
七项扶贫机制:构建合力攻坚机制、改进扶贫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健全干部驻村机制、改革资金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扶贫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十一项重点工程:乡村道路通畅工程、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农村电力保障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特色产业发展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农村教育扶贫工程、卫生计生扶贫工程、文化信息扶贫工程、社会保障扶贫工程、生态环境扶贫工程。
三、着力改善基础设施。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完善政策优先倾斜、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责任优先落实的工作体系,做实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对接联系,强化汇报衔接,积极争取国家、省、州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更大的资金、更多的项目支持。整合资源、资金和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贫困地区乡村道路通畅、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力保障、危旧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现代通信网络、生态安全保障等工程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到2020年,力争贫困乡镇、贫困行政村、15户以上贫困自然村公路硬化1179公里,改扩建村组公路7324公里,村庄内道路硬化率达85%以上;着力在贫困地区新建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加大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有效保障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安全;全面完成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切实解决线路老化、电压不稳、功率不够等问题,有效保障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用电;突出贫困地区广播电视、现代通信网络等建设,有效解决通讯不畅等问题,努力实现户户通电视、广播、电话、互联网。
四、全力培育增收产业。强化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围绕市有支柱产业、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组有优势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目标,认真实施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工程,让贫困地区增收有渠道、致富有途径、脱贫有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构建产业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型现代扶贫产业体系。科学遴选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较大、增收效果明显、群众认可度高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扶持核桃、魔芋、花椒、中药材、经济林果种植和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积极培育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创新型产业组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扩大贫困群众参与率,促进家家户户特色小产业与区域性主导产业有机结合,提升产业建设成效。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等优势,把马龙河、礼社江、三街河和五街河流域建设成高效特色农产品基地,打造成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示范区。到2020年,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产业发展项目、贫困地区人均有1亩以上高产稳产农田或特色经济林果、每个贫困村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每个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项目,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全面实现增收、致富和脱贫。
五、全面提升扶贫成效。认真落实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要求,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加大贫困群众培训力度,做实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科技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增强增收致富技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创新金融扶贫机制,鼓励金融机构简化扶贫放贷程序、提高放贷规模、扩大放贷受益面及覆盖率,有效破解扶贫资金不足难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其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发展。实施整乡整村推进,以“整体推进”促进“整体脱贫”。实施新农村建设和民族团结示范等工程建设,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优先把贫困地区建成美丽乡村。实施特困人群帮扶,对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统一纳入国家低保范围应保尽保,对因灾造成的贫困人口实行特殊救助,实现扶贫政策和救助政策有机衔接。到2020年,争取实现100%贫困户享有社会保障,98%以上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100%贫困乡镇有文化站,100%贫困村有文化室,100%贫困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无业可扶及无力脱贫的“两无”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逐步消除贫困村无房户、危房户,分批分类解决五保户集中安置、集中供养、无建房自筹能力的特困户住房问题。
第六章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建设生态文明
以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
统筹经济、社会与生态环保协调,大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努力实现“健康、活力、文明、谐美”的楚雄生态市建设目标。
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成“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目标,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大力发展和弘扬生态文化,引导各级党政干部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的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构建森林生态文化体系,使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增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划,推动楚雄市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划定并严守生态及耕地、林地保护红线,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各项措施,完善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推广使用绿色产品、节能产品,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低碳消费模式。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以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加快生态屏障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加强生态公益林、水源林建设和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生态环境自然恢复,提高森林覆盖率,着力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改善生态环境。
三、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方针,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使环境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利用活动,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大力推进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修复和治理,加强对优良品种和特色品种保护。严防森林火灾,加强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做好坡耕地综合治理和坡面水系工程为主的小流域治理。加快以地质、山洪、农业、森林等为主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突出水、气、土壤、危险废物、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对礼社江、马龙河、三街河等流域治理和龙川江、青龙河水生态一体化建设及小河口至广通的河道污染防治,重点解决水源地周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健全环境管理和执法机制,完善以工业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为主的污染防控体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第二节 发展绿色经济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推动形成“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集约发展方式,努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经济优势。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探索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多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实施工业节能减排、绿色照明、建筑节能、清洁生产示范、大气污染控制和生活垃圾处理六大节能重点工程建设,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强化结构、工程和管理减排,继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转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抓好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的新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链条延伸,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鼓励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逐步形成关联 度和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的产业集群,减少和消除污染。完善节能减排指标考核体系,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实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控制在5千克/万元以内,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10千克/万元以内,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总量控制目标。
第七章 拓展改革开放领域
第一节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将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有效化解经济新常态下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及社会事业投入比例。稳步推进“营改增”扩围工作,健全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机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绩效预算管理体制,加强对财政支出效果管理和预算支出约束。健全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高度重视政府债务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性财政金融风险。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多元投入机制,完善支撑农村建设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的公共保障能力。严格执行国家税收法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强化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培植税源,增加财税收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造,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培育现代保险业,强化保险市场功能,推进保险业改革发展。深入推进政府投资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和规范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改善投资环境,强化在民生领域政府投资的主体作用。加快社会投融资改革步伐,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投融资模式,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关键领域。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实行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建立项目投资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投资安全。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矿产、土地、水资源、林木等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逐步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围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以全市发展战略和规划为指导,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和宏观经济预测预警,综合运用财政、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优化。以提高政府行政执行力和优化政府服务为重点,管住管好上级下放权限,全面清理和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强化政府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做好服务。按照实现精简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和强化协同监管的要求,深入推进省、州、县三级联网联动审批,构建纵横联动协管体系。统筹机构设置,理顺部门关系,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数量,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认证机构行政审批程序,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建设法治、责任、效能和服务型政府。建立和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完善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领域改革,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原则,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完善农业补贴制度,逐步落实“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按照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市场运作、自愿参保的原则,探索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风险防范和灾害救助机制,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和灾后恢复生产能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剥离村“两委”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逐步实现“政经分开”,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和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积极稳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创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四、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社会事业举办职能相分离,从制度上保障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幼儿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建设环境。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有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分配格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第二节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和楚南经济带建设为着力点,以开发区为平台,深入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健全优化合作机制,拓展经贸人文合作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全面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建设。
一、完善开放合作机制。在更大区域、更宽视野中找准我市开放发展的方位,加快构建内部与外部市场双向联动机制,实施更加开放的多边务实合作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建立突破行政界限的市场调节机制,减少阻隔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推动区域间合作和认可。建立跨区域常态协调机制,建立不同层次合作主体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保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建立信息交流合作和产业合作机制,形成聚合力,构建产业链。继续加强生产要素协调,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全面推行并联并行审批、限时办结、审批通报等制度,形成更加有效的项目工作整体联动机制。对内要依托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和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东向要加快融入昆明大城市,主动参与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距离昆明近、生态环境好、用工用地成本低等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昆明的发展;西向要依托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打造连接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大通道,建成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上的重要枢纽;北向要借势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南向要依托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加快打通滇中南下便捷通道,深化与玉溪、普洱的合作发展,构建跨区出境的开放窗口;中部要以城市发展核心区为中心,加强与南华、牟定、双柏、禄丰广通的合作交流,实现集聚发展、互补发展、共赢发展。对外要依托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发挥好楚雄市“承东接西、北上南下”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构建内外区域合作共赢的开放格局。
滇中产业聚集区楚(雄)-南(华)经济带发展规划
《规划》以楚南一级公路连汪坝至南华县城,沿线约2公里的空间范围为主体,总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形成“一轴、两区、双城、多点”的空间布局。一轴:楚南经济带城镇综合发展轴,两区:龙川江下游重点综合发展区和龙川江上游特色生态发展区,双城:楚雄中心城区和南华县中心城区,多点:分布在楚南经济带范围内包括紫溪、吕合、沙桥、车子塘、天申堂等多个村镇节点。积极发展烟草、绿色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培育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商贸物流等新兴产业,制定财政、审批、服务等优惠措施和办法,积极探索发展PPP 、“飞地经济”等新模式,把楚南经济带打造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重要的产业配套区和西部经济增长极。
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和污水、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等设施建设,提高园区和产业承载能力。完善商业、文化、教育、娱乐、居住等配套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发挥区位优势,建设交通枢纽,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建成进出口加工和商贸物流基地,促进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继续实行服务承诺、收费公开、行风评议等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产业政策投资导向、项目核准、企业重组、产能利用、园区定位和建设等信息,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等提供信息指导。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创投资环境新优势。统筹安排区域环境容量,加快推进重点园区和重点产业发展建设的规划环评工作。扎实开展涉企收费检查和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收费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把引进生产性、工业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着力引进和承接关联 度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大型企业和骨干项目,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探索建立以商建园、以园招商、以商兴业的市场化开发建设模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链招商、主体招商、地缘招商和园区招商,研究出台相应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营造良好招商环境。建立科学、规范、完备的招商项目库,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工作,创新招商宣传方式,加大邀商力度,提升招商实效。简化审批环节和流程,强化要素协调服务,确保项目落地,提高引资成功率、合同签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强化引进项目的后续服务工作,积极推动以商招商,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分类协同推进、联动招商、利益分享机制,形成招商引资工作合力。健全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准入评价和风险评估机制,严把引进项目的“环保关、产业关、效益关”,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第八章 提高共享发展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以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就业、公共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为重点,进一步建立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动态调整和监督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