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专题 >> 往期回顾 >> 手工艺与民间艺术 >> 楚雄左脚舞 >> 正文

国家级非遗—彝族左脚舞

发表时间:2024-12-30 16:09 信息来源: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牟定彝族左脚舞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是对牟定县彝族人民乃至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民间代表性艺术表现形式。

牟定彝族左脚舞,彝语称“咕遮”古名“堕左脚”,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火耕火种生活和习俗中形成的以娱人、交往、健身为目的,以歌、舞、乐活动为内容,并包含了彝族人民对天、地、日、月、火、虎、原始、自然崇拜及诸多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性传统舞种。有史料痕迹研究认为产生于土著彝族的2000多年前火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至[清]康熙、道光15年《定远县志》刻本(卷二)对彝族婚俗及左脚舞表现有了完整的文字描述记载。

“彝族左脚舞”的主要特征是:传承千年,经久不衰,历史悠久。无论从时间和空间上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模式和规律,并包含了左脚舞歌、舞、乐三个部分,密不可分,相互支持,各具特色。同时由于左脚舞具有节奏明快、通俗易懂、情绪热烈、充满活力之特点,传承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覆盖了全县的村村寨寨以及整个楚雄州,其影响力广及省内外的大部分地区。“彝族左脚舞”的主要价值有:首先,彝族左脚舞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价值,它不仅包含了彝族人民对天、地、日、月、火、虎、原始、自然等崇拜现象,同时还包含了彝族人民祖祖辈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团结向上,富有创造,热情好客的民族精神及浓郁的民风民俗、传统工艺、民族服饰等诸多文化表现形式。其次,左脚舞深深的扎根于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之中,是彝族人民及全县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再次是“彝族左脚舞”独特的乐器制作技艺及服饰特色,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平、审美价值和创造才能。

基于牟定彝族左脚舞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中国舞蹈词典一书中收录了牟定彝族“左脚舞”;云南省民族大学教授杨德鋆在《云南民族研究》第六期云南民族艺术节专辑《美与智慧的溶集》一文中介绍了牟定彝族的跳左脚活动内容和盛况;英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亚兰·罗·斯诺曾著有《中国·云南牟定的左脚舞》一书,把牟定三月会称为“彝族的舞蹈节”。2008年6月,彝族左脚舞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