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专题 >> 往期回顾 >> 手工艺与民间艺术 >> 楚雄彝绣 >> 正文

她从深山来 走向世界去——楚雄千年彝绣走出深山的发展之路

发表时间:2023-09-28 09:44 信息来源: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千年彝绣,一绣千年。

9月23日,以“流光彝彩、美美与共”为主题的云南楚雄彝绣成衣系列发布会登上米兰时装周。这是继走进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舞台后,楚雄彝绣从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楚雄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插上腾飞的翅膀,再次登上世界四大时装周,并通过现代时尚的演绎,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魅力翱翔展翅于世界文化之林。

楚雄彝族服饰有着1700多年历史,是彝族人民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心灵花朵”。近年来,楚雄州聚焦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深挖彝绣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推动楚雄彝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楚雄彝绣特色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品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米兰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张凯斌出席发布会并致辞

这项深植民间的古老技艺,何以从千年走到今天、从深山走向世界?怎样实现由“指尖技艺”向“指尖产业”的飞跃?对此,楚雄州下足了“绣花”功夫。

强内力:

增强彝绣产业支撑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彝绣产业的蓬勃发展有赖于政策的保驾护航

楚雄州高度重视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有力领导和州委宣传部全面统筹推动下,组建了彝绣产业工作专班,成立以彝绣产业发展为主营业务的楚雄州文化发展集团公司、彝绣产业联合会。彝绣专班成员单位结合职责职能把方向、定政策、抓培训、促生产、优帮扶、强宣传、拓市场、建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合力、工作合力。人大持续监督《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保护条例》的执行;政协充分聚合各行业各领域力量助推楚雄彝绣产业发展;人社部门积极向国家、省相关部门申报《云南省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开发项目——彝族手工刺绣工艺制作》专项证书,扎实开展绣娘培训,培养认定彝绣领域“兴楚名匠”17名;残联、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联”的优势,切实保护绣娘和残障人士的权益,绣出幸福底色。

为推动千年彝绣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楚雄州出台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37条措施和加快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1+N”政策体系。制定全国首个以“楚雄彝绣”为代表的手工刺绣标准,统一定价标准、刺绣工艺、追溯体系,维护绣娘权益。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楚雄彝绣”区域公共品牌,保护楚雄彝绣知识产权。今年8月8日,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的启动运行,为全州彝绣企业和广大绣娘搭建了更高层次、更广区域、更多渠道的彝绣产品展示销售平台,为全国民族刺绣产品研发生产、集中展示、线上线下交易创建了一个示范平台。楚雄州委宣传部与新华社合作启动全国首个手工业发展指数“新华·彝绣产业发展指数”的编制,构建了楚雄彝绣产业数据收集、分析、解释、传播体系,与中宣部人权发展中心共同编制楚雄彝绣高端智库报告,与人民日报社合作拍摄“楚雄绣娘”纪录片,让千年非遗书写“指尖新的传奇”,谱写和美共生新篇章。增动力:

全面推进彝绣产业发展

从“指尖技艺”

“指尖经济”只是第一步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产业模式“指尖产业”也将成为空中楼阁

   针对彝绣产业在长期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链不健全、产品创意创新缺乏、市场主体小散弱、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楚雄州率先在全国创新推出银行专属贷款“彝绣贷”、保证纯手工绣品的“彝绣保”、降低彝绣企业物流成本的“彝绣邮”,进一步延链补链。在产业化方面,创意研发了“遇见楚雄”“绿羽仙踪”“福来云往”三大系列彝绣文创产品,成功创建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孵化的“彝绣园”,推出体验彝绣传承精品线路的“彝绣游”,形成从开发端到市场端的完备产业链。截至今年二季度,全州金融机构向彝绣产业链上主体放贷1.68亿元,物流成本降低近40%,培育彝绣经营户538户,其中规上企业12家。建立彝绣发展公益基金,募集首批捐赠资金230万元。命名首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彝绣工作站13个,依托全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成彝绣车间77个、绣坊260个,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非遗传承发展的楚雄样本。

强化人才支撑,进一步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楚雄州通过引领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规划发展相融合,打造了一支助推产业发展的彝绣技能人才队伍,培树了楚雄彝绣劳务品牌,2019年以来,共开展彝族刺绣及相关工种的技能培训1.22万人次,支出培训补贴资金1361.2万元,积极支持和鼓励彝绣等民族民间艺人提升技艺水平、传承民族技艺、大胆创新创业,培养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全国人大代表金瑞瑞、省党代表丁兰英、彝绣领军人物樊志勇、从博物馆讲解员成为非遗保护专家张丽琼、从一个在异国他乡的打工妹成为彝绣车间主任的李国秀、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普玉珍等一批彝绣人才。与此同时,抓好楚雄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持续开展传承人的推荐评选和申报认定,全州培育进入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名录167人,其中,丁兰英入选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成立全国首个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培养一批时尚和传统相结合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为楚雄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聚外力:

加强彝绣产业文化协作

民族文化瑰宝

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背后是一段段

跨越山海的文化合作交流佳话

近年来,通过深化沪滇、闽滇文化合作交流,楚雄彝绣出山出海,从一个乡村小舞台走向国际时尚大市场,跑出了特色化、高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加速度。

   在沪滇协作的支持和帮扶下,楚雄彝绣产业实现了从劳务收入、到产业收入、再到创意收入的三级跳跃,走上“时尚化”“高端化”发展路线,楚雄彝绣更是成为东西部协作沪滇文化帮扶的“楚雄样板”。今年3月,楚雄彝绣绽放上海时装周,6月惊艳亮相深圳文博会,在楚雄州深圳彝绣招商引资推介会上向来自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地的近40名知名企业家作楚雄彝绣专题推介,“最炫民族风”再次火遍全国。

楚雄州持续深化彝绣山海情缘,加强闽滇文化合作,与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开发销售“妈祖—彝绣”联名款非遗文创产品,实现“楚雄彝绣”和“妈祖文化”两大非遗成功牵手,在全球上万个妈祖文创产品店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与“中国鞋都”莆田鞋企业合作开发“楚雄彝绣—莆田鞋”联名款文创产品,有效提升彝绣产品市场份额,拓宽销售渠道。

据统计,今年1至8月,全州彝绣企业协议订单额(含线上线下)达5185.38万元,其中,完成出口订单692.4万元。

    通过强内力、增动力、聚外力,楚雄彝绣产业形成了“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村村有绣娘”的发展格局,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据统计,2022年,全州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2.45亿元,今年二季度,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带动5.7万名绣娘人均增收3180元、1200多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楚雄彝绣产业成为助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和东西部文化协作的楚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