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市按照“增绿、护绿、用绿、管绿、活绿”工作思路,在“林”上精准发力,在“长”上履职尽责,在“制”上探索创新,靶向发力,管好“山资源”、写好“林文章”,进一步激活林草发展“整盘棋”,跑出林长制工作“加速度”,助推全市林草产业经济增速增量,切实打好资源特色牌,助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建机制,坚持协调推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立足辖区资源优势,制定印发了《楚雄市加快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制度。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部门联动、社会投资、群众参与”的林草产业投入保障机制,坚持突出林上、发展林间、培育林下,协调推动核桃、林菌、林药、林果、康养产业立体化发展。2024年上半年,共完成林草产业综合产值10亿元,同比增长20.1%,让山区林地变成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二)挖动能,坚持成果转化。一是坚持在产地提质上下功夫,推广核桃提质增效“10项技术措施”,实施核桃复壮26.1万亩。投入资金780万元,建成核桃初加工机械一体化生产线13条。开展封山保育、生态促繁和人工促繁,区划野生菌资源保护区208.44万亩。依托国有资源,开展濒危稀缺中药材种质资源繁育、回归及驯化研究,完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二是坚持在强链补链上下功夫,培育优质云南楚雄大泡核桃和云新系列早实核桃品种4个,在核桃主产区的9个乡镇选定核桃优质母树500余株,争取补助资金342.5万元,建成无烟小烤房445座。培育发展核桃生产经营龙头企业15家。着力打造林药品牌,高起点培育“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经营组织,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三是坚持在文旅融合上下功夫,以核桃生态文化体验、野生菌美食品尝、林下百药园观赏、林果采摘体验等为支撑,坚持林草产业和文旅产业融合推进,举办了以“走进中国核桃之乡•开启生态养生之旅”为主题的“中国•楚雄核桃文化节”和以“京彩云南•共享森林味道”为主题的“云南森林生态产品狂欢节”,真正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三)强基础,坚持示范带动。实施林下经济基地示范建设工程,争取州级财政资金32万元,建成新村镇市级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313亩,推广野生菌保育封管28万亩,带动林下经济种植10.2万亩,发展林下家畜家禽养殖83.89万头(羽),培育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个。实施中山镇核桃提质增效州级样板林科技示范基地200亩,改良品种15亩,发展林下种植150亩。争取省级科技推广经费50.94万元,建成新村镇核桃提质增效林下复合经营科技示范基地200亩,改良紫衣核桃品种10亩、林下种植50亩。
(四)建链接,坚持市场培育。建设中农联楚雄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成农联(云南)核桃交易市场1.94万平方米,2023年上半年实现核桃产品进出货0.5万吨。推动云南林下中药材交易中心开市运营。积极探索推行“食用菌协会+农户+基地”、“科研机构+农户+基地”等发展模式。加大野生食用菌产品的精深加工研发力度,充分挖掘利用野生菌潜在的食用、药用、文化、艺术、科普宣教、观光体验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五)增实力,坚持品牌创建。创建核桃云南省名牌产品3个、国家名牌产品1个、著名商标7个、“楚雄核桃”地理标志1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专利154项,正在申报专利技术12项。建成有机核桃基地4.35万亩,申报认定省、州、市三级核桃、澳洲坚果产业基地面积4.4万亩。建立健全核桃信息服务网络,加大林草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叫响楚雄核桃品牌。推广使用野生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及地理证明商标,提升楚雄市野生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