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妇联在市委和州妇联的领导下,坚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儿童及妇联工作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妇联提出的“三访四察五送”活动工作要求,以及省妇联央宗主席调研楚雄的具体要求,结合全市妇女发展实际,着重以彝绣特色文化产业为抓手,为将彝绣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更好助力楚雄高质量发展和发挥“半边天”作用,全市妇联干部深入妇女群众家中,把服务送到家,把关爱送到妇女儿童心坎上,把“妈妈”留在家,把千万家庭的幸福之光点亮。
一、做实“三访四察五送”文章,让“妈妈”回家。楚雄市妇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绣坊、村村有绣娘,努力打造全国民族刺绣示范州和全省文化产业重要支撑区”的目标,创新“妇联干部+妇女议事会+村(社区)网格员”工作模式,深入开展调研,抓实“三访四察五送”活动,了解掌握广大妇女技能需求以及就业愿望,引导妇女参与到彝绣产业发展中。梳理彝绣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彝绣行业就业创业贷款扶持、彝绣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彝绣创业孵化园培植打造等方面政策,制作成册成卡的“政策大礼包”,通过巾帼宣讲小分队、妇联执委走村入户、进企业,线上线下开展“巾帼大宣讲”,以“上门走访听心声+入户宣传强引导+政策大礼包送技能”等方式,了解妇女的心声、宣传彝绣产业、引导“妈妈”回乡重拾“指尖技艺”,以“小小绣花针”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绣出“小家”致富“大产业”,绣美新时代女性的“锦绣路”。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妇联干部、执委、巾帼志愿者走访15个乡镇154个村(社区)2880个小组123479户家庭458315人,走访企业、“两新”组织696家,解决妇女儿童“急难愁盼”问题268件,发动3000余名妇女同胞投身彝绣产业,引导1000余名外出务工“妈妈”回乡传承发展彝绣技艺。
二、做实“培训”文章,为“妈妈”赋能。坚持妇联组织引导与群众自发相结合,采取“协会帮带学徒+传习所定期培训+订单式送技培训”的模式,为“妈妈”赋能,让指尖技艺“活”起来,变成“指尖经济”。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深挖彝族刺绣产业发展潜力,按照州妇联提出的彝绣文化产业巾帼行动,认真践行项目工作法,成立彝绣产业工作专班,建立彝绣产业协会、“彝族刺绣”传习所,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彝族刺绣技能培训。结合“三访四察五送”活动中掌握的绣娘情况,采取彝绣协会引领,绣娘入会的方式,建立“五送”任务清单,以村(社区)为最小单元,依托妇女之家、妇女微家等阵地,以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五送”培训。全面下沉培训资源,把政策、法律、健康、技艺、巾帼致富带头人等请下乡、把培训教材搬进村,在家门口就能让妇女群众了解政策,学到技术,得到关爱,鼓起“腰包”,筑牢了家门口经济基础。目前,共举办彝绣、苏绣、盘金绣等技艺培训班9期,培养出优秀绣娘1200余名,楚雄州民族刺绣非遗传承人12名、高级绣娘70名,云南省手绣制作工高级教师15名,4名专业教师取得国家“手绣制作工”考评员证。
三、做实“彝绣订单”文章,促“妈妈”增收。楚雄市妇联创新“向上对接争支持+向外招商增项目”的工作模式,积极向省州相关部门申请解决资金、政策、人才、场地要素保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把妇女技能培训与就业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企业、合作社、绣娘三方联动,带领彝绣企业、绣娘主动出击找市场、寻订单,促进“妈妈”实现就近就便居家就业。截至目前,外出招商3次,组织彝绣企业参加各类招商会、商洽会、研讨会10余次,售出彝绣产品50多万件,销售收入达到4500多万元,实现了“妈妈”绣着花、背着娃、顾着家的和谐家庭梦,在乡村振兴路上彰显了巾帼“她”力量。
四、做实“品牌”文章,给“妈妈”未来。有品牌才有未来,楚雄市妇联探索“非遗文化+市场产品+旅游体验+就业致富”发展新路径,以妇女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阵地,完善彝绣阵地与“妇”字号阵地融合建管制度,打造“一车间一坊一山一街一镇”的“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链,培育出一批“小而强、小而优”的彝绣企业和“专精特新”彝绣骨干企业。目前,全市建有展示展销示范基地1个,镇(乡)绣纺5个,村级绣点15个,2023年1月全市首个集彝绣产品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社区“彝绣车间”在栗子园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建成投产,形成了彝人古镇彝绣聚集区、三街镇、大过口乡三个新的产业增长点,“楚雄彝绣”将逐步成为沪滇文化协作、闽滇文化合作的亮点,成为楚雄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妈妈”们的未来前景更广阔。
下步,楚雄市将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好省、州、市两会精神,在作风和效能上再务实,在“三访四察五送”成果巩固提升上再发力,在创新推动上再作为,持续推进基层妇联组织规范化建设,扎实开展“巾帼思想领航、巾帼建功扬帆、巾帼维权关爱、家家幸福安康”工程,更好地融入楚雄州彝绣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局,团结带领楚雄市广大妇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巾帼伟力!